我是烟雨人 ▷

走进鲁奎山阿力lx

发表于-2007年07月19日 中午1:17评论-1条

◆阿力

我不止一次地驻足在鲁奎山之巅的大寨和丕且莫,这里的许多故事,曾让我回味无穷。翻阅那厚厚的历史卷宗,史料是这样记载的:“鲁奎山,位于县城东南九十里。因明朝时期土蛮鲁魁、鲁克所盘据而得名。山围二百余里,跨新平、元江、石屏三县,龟枢河绕山由北向东南流去,山上四十八寨,夷人所居,历来梗化。直至康熙二十七年,山上头人勒昂(杨宗周)归顺朝廷,才结束了其梗化的历史”。而山上的两个寨子鲁魁大寨、丕且莫,却是山上的彝族文化中心和战略要塞。大寨在山的北面、丕且莫在山的南面,从战略上讲它们形成骑角之势,若遇外敌入侵可以相互策应,真是可联可分、可守可退;从文化上来讲,两个村子都蕴藏着丰厚的彝族文化。许多战将、毕麾都出自这两个寨子。可以说,它是鲁奎山的藏龙卧虎之地。历史发展至今天,山北面的鲁魁大寨因搬迁而人去楼空,真是“雕栏依旧人无影,旌旗营帐无马嘶”。只有丕且莫虽说有的人走了,但还有哪么一些人留恋故土,依旧留守在巅峰之上。因此,由于丕且莫的存在,哪些古老的故事得以延续,哪些神秘的典故依旧吸引着我们……

山韵之舞

来到丕且莫,举目四望莽莽群山尽收眼底,让人想起唐朝诗人杜甫《望岳》中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鸟瞰群山让人有种心旷神怡之感。面对逶迤苍茫的大山,才使我们感悟到“高不过鲁奎,大不过磨盘”的气势。从战略上讲真是易守难攻,难怪当年山上的头人鲁魁、鲁克兄弟,能实施梗化对抗朝廷数十载。这里险峻的地理位置,为他们的霸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此时,我们的思绪仿佛又回到千百年前,鲁氏兄弟的军帐,山上军民正在庆贺征战胜利,“胜利花鼓舞”、“笃幕思则”(创世鼓舞)的鼓乐声弥漫山寨。而村外的山旷野里姑娘、小伙们又在跳烟盒舞中的《色哩噜》调和《红色针线包》,我们可以这样说,就是这方水土,造就了欢乐强悍的民族,让他们能征善战、会歌舞、会生产……

当我们收回思绪驻足鲁奎山丕且莫,抬头东望可见石屏玉龙湖,茫茫湖水在阳光的映衬下,绿茵茵的碧波里白色的船帆还依稀可见;低头又见潺潺南流的龟枢河水,在朝霞的映衬下闪耀着金光。当我们回望小村时,那一间接一间的土平房,鳞次栉比的屋檐紧挨着,红色的墙基,还有屋檐下吊着的金黄色包谷给人一种神秘感。在这远离都市的山寨,火塘前烤洋芋的香味,包谷粥的甘甜,还有鲁奎山的腊肉,加上彝家人的热情好客常使我们留连忘返。更让人难忘的是哪布满星辰的夜空,寂静旷野里燃烧得通红的篝火。此时,月琴、二胡、三弦合奏的弦乐声响了起来,从“哟瑟!哟瑟!……”呼声里,彝族烟盒舞就在“赶蚂蚱调”中拉开序幕。姑娘小伙的歌声开始彼此起伏:

男:妹哟!开天辟地分阴阳,一个葫芦分两瓣,你我今生难分开。

女:哥啊!世上有天必有地,世间男女不能少,没你小妹就无法过。

多有意思的对唱,让我们沉静在烟盒舞之乡的浓浓情调里。作为扬武彝族烟盒舞的发源地丕且莫,它完整地保留了“烟盒舞”的三章七十二调。所谓的三章就是起弦调,说具体点就是:第一章起弦调。即“蚱罢迪夺调”翻译过来就是“撵蚂蚱调”,据老弦师们说,光撵蚂蚱就有10余个调子;第二章行弦调(爱情篇)。其各调有“阿哥尼蚱颇”,“阿哥搭达巴”,“阿八巴”,“摩深者木革”等40余调,这些调数的名称、含义都显示出扬武“烟盒舞”的原始古朴。第三章收弦调(惜别篇),如:“甲朵尼诺”,“戈白勒”,“苏白妮白若”,“紫白罗杰中朵”,“孜都孜得宙玉席南”等调子是每次必跳之舞。其中,“甲朵尼诺”是难舍难分调,此时男女之间携手相看,叙述的是难舍难分的情。“戈白勒、苏白妮白若”是生产生活调,“孜都孜得宙玉席南”惜别调,主要叙述欢快的舞会就要结束,然而,阿哥、阿妹的情意却难舍难分。三章里叙述的故事情节,及其表达的情感相当纯朴和执着。它那原始的舞曲和舞蹈,让古彝文化的袅娜之韵体现在你的面前,让人看了似乎回到那远古的蛮荒时代。就在鲁奎的乡野山间,这样的烟盒舞几乎人人会唱、个个会跳。就在这古朴神秘的篝火晚会里,让我们仿佛沿着时间隧道又回到远古的鲁奎山,看到土司府第里的鼓乐声声,听到军账前号角的长鸣,这一切使亲临其境的人们,深深地领悟到鲁奎山彝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寨祭倮

当我们从历史典故的徜徉里,歌舞晚会的欢声笑语里走出时,又去领略古寨神秘的祭倮活动。当你从村里走向山野,进入拜祭的丛林,你会从这原始的宗教里,体味到许多人生哲理的东西,觉得这神秘的祭祀,实际上是在讲说一个传说,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故事,就在祭献活动里徐徐展开……

相传远古时,高大伟岸的鲁奎山上绿树成荫,清泉四溢,四季鲜花盛开,山上的彝族人过着欢乐幸福的日子。忽然有天山上来了一个妖怪,这个头上长角巨口喷吐毒雾的怪物。使原本山花烂漫的鲁奎山变得草枯树死,山上水源开始枯竭。怪兽让鲁奎山上法力深厚的毕摩勒嘎老人束手无策。最后,为拯救鲁奎山上的生灵,老人只好让血气方刚的儿子勒倮附予神力,冒险上阵去擒妖除魔。果然,儿子凭着年轻力大及附予的神力,终于斩杀了妖怪。怪兽消灭后,鲁奎山变绿了,汩汩的泉水冒了出来。不想怪兽是阎王之子,得罪阎王的勒倮就在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属虎日被阎王害死。因此,鲁奎山彝家人就把每年二月第一个属虎日定为祭倮日。这个传统的节日,听说也引起清末民初知县郑家宝的重视,他巡视扬武时恰逢鲁奎山祭倮,心生慷慨就赋诗一首道:

谁说山间无故事,鲁奎勒氏真豪杰。

留得千古众人敬,面对古树祭泓碧。

父子情深尽忠孝,舍子求义除妖孽。

说明这祭倮从古至今,曾引起过多少仁人志士的关注,知县郑家宝清末进士,从小熟读经诗,后受康有为、梁启超复兴思想的影响,能追求进步、体贴民情,受当时百姓的拥戴。因此,他的作品除寄情山水外,还表现出对底层百姓的深深同情;从其诗文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对彝族英雄的崇拜与钦佩。今天的祭倮仍保持,古时的许多礼节,祭倮日的三天里,鲁魁各古寨,真可以说热闹非凡,全村人除了成年女人外,都到祭倮的野林里,参与祭献活动。

第一天是祭水,就在出水源的地方开始祭水活动,主要纪念勒倮为保护山林、泉水献身的精神;也感谢龙王、水神赐水给苍生。村里该去的人都进入了野林,此时,猪已杀好整头地祭献在哪里,大人和孩子们都很虔诚地跪拜在水源前,这是人类对自然的膜拜和崇敬。第二天在水源上方象征勒倮的大树前祭献,这一天要杀猪、宰羊并请毕摩念经超度为山寨献身的勒倮。祭祀活动中除在大树前祭祀外,每户还有一个专门祭祀的石头为倮主,来开展祭祀活动以求全家平安。就在这象征英雄的大树前,村民用最高礼节祭献着英雄的勒倮,愿他的在天之灵能庇护山寨的平安。祭祀也体现出村民对英雄的敬仰,对邪恶的唾弃,渴望真理的朴实情感。最后一天,每家各抱一只会报鸣的公鸡和一只未曾生蛋的母鸡,到祭倮的地方杀了祭献,这一天不求统一祭献,谁家先到,谁家将在新的一年里赢得好运;除此外,是洗神石。要把象征勒倮心的神石从树洞中取出洗净,用高梁泡红了的酒洗一道,用甜白酒洗一道,再用米汤洗一道,传说洗得越干净村寨越兴旺,村民越健康,村里姑娘越漂亮。整个祭祀活动结束后,全村男女老少要走上屋顶载歌载舞,唱着彝家小调,弹起烟盒跳起舞,山寨就沉醉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另外,活动还有明确规定:十八岁以上女人不得参与祭献;祭祀活动中不得争吵,以往的冤仇要在祭祀中化解。

虽说三天的祭献活动,就在毕摩的祈祷声里结束……。可哪神秘的莫拜,山民们纯朴与虔诚地遵守着的约规,使祭祀活动渗透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敬仰英雄讴歌正义的思想,从古至今影响着古寨所有的人。我们不能不信就是这样的文化,这样朴素的思想,千百年来推进着山寨的进步。

古寨山珍

我从小就生长在鲁奎山下的寨子里,对山上自然生长的山花、野菜是在熟悉不过了。就是靠这些山上的野花野菜,年幼的我才没有在饥饿中夭折。古寨丕且莫的山箐森林里,同样有着山蕨菜、甜菜(珍珠菜)、棠梨花、金雀花、树头菜、大白花、老鸹花诸多野菜、百花。多次上山采风,见到这些山野里的珍品,我不会像外地人哪样大惊小怪。因为,我对他们真是太熟悉了,不管哪类野菜和山花,我都能说出它的味道是苦、是甜还是酸,它的药用价值是什么?从小我就跟这些野菜、山花打交道,回顾经历过的哪些日子,我觉得自己与它们还真是有缘。从小欣赏着这山花装饰下的美景,才使我激情四溢,才使我萌发许多写作的灵感。

正是哪种在逆境中形成的不舍与执着,及内心中永远不灭的希望,使机遇又青睐于我,让我有了上学的机会,能弄明白哲学、文学、自然科学上的一些基础原理。然而,人生之旅的曲折迂回里,命运之船又将我搁浅在理想彼岸的沙滩上。工作的主要任务当然是编稿写稿,常常又为了要核实每些学识上的问题,去翻阅哪些发黄的故纸堆。虽说弄清了些东西,比如,荒山野岭里的甜菜,鲁奎山上的腊肉、火腿,在康熙、乾隆、道观某年某月进贡京师,受某某皇帝,某某妃子褒奖外,却又常把现实生活中其它东西忽略了,这世上的事真是有得必有失啊!

引经据典说了半天,目的只有一个,想说明古寨山珍的饮食文化,从古至今对外界所形成的影响。根据史料记载:康熙二十七年,当地头人勒昂(杨宗周)归顺朝廷结束了其梗化的历史。鲁奎山夷人才跟官史、商贾有了来往,就在与官商的来往中,好客的杨宗周为接待宾客,在土司府里用青松毛(松叶)铺成大圆圈设下百人巨宴,整个宴席就是以鲁奎山上的山珍、野味、百花为主,山珍是木耳、香菇、鸡枞等各类山菌;野味是野猪、麂子、马鹿、野鸡、鹧鸪等肉;百花是金雀花、棠梨花、杜鹃花、苦菜花、老鸹花、珍珠菜等。另外,宴席上鲁奎山的火腿、腊肉不能少。当时品赏过山珍、野味、百花的文人墨客,就在《草堂集》中赞道:“野岭遍地是百花,山菌野禽满山坳,蛮荒之地珍品多,山民家家有火腿,自酿的甘醇醉宾客……”。实际上这古老的宴席,延续下来就是今天的“太阳宴”。然而,今天的“太阳宴”比过去土司府的松毛大宴席就丰富多了,虽说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不准打猎没了野味,但现在添加了红烧狗肉、扬武的黄闷鸡、卤猪脚、卤肝,味道比过去一点也不逊色。当时勒昂(杨宗周)为了山寨的利益,在与来往巡视官员和文人墨客交往的同时,也为交好镇守云南的郭仕图,就把鲁奎山上的山珍和精心腌制的腊肉、火腿用马帮驮上昆明进贡给郭,当时郭仕图就叫人烹饪后献上,开口一尝真是醇香满口,连声叫好。仕图便即兴赋诗颂扬鲁奎山佳肴。

诗云:

梗化蛮地献珍品,鲁魁夷民扬帝恩。

遥望山川二百里,百花如雪山民诚。

王旗一指定三州,商贾无忧入临安。

诗的原意是历来梗化的蛮夷之地鲁奎山,结束了对抗朝廷的历史,哪里的百姓已经归顺诚服,二百里山川又属王土,鲁魁平定后新平、峨山、石屏三县入省城,进京师的路就畅通无阻,人民就此安居乐业。后来郭仕图为了讨好朝廷和康熙皇帝,又将鲁奎山的腊肉、火腿和山珍进贡朝廷。因此,朝野上下都尝到来自梗化地区的鲁奎山腊肉、火腿和山珍。就在康熙三十一年鲁奎山腊肉、火腿,成了名盛京师的紧俏贡品。直至清末和民国初年在省会、京城,鲁奎山腊肉、火腿一直是招待上宾的佳肴。

古寨山珍发展至今,可以说已经吸引了八方来客,它将和彝山时兴的太阳晏一起,成为新平扬武的饮食旅游文化品牌推出,所有这些将组成新平旅游开发的一条热线,有力地推动新平社会经济的发展。

古寨名流

唐朝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有其深奥之理,一座山的景观常常因人而名,鲁奎大寨、丕且莫都是远离京师的古寨,它们在鲁奎之颠的山凹里,被崇山峻岭和密林包裹着,如果没有人的痕迹,很难说这样的不毛之地,会有什么名气?它更不会有“高不过鲁奎,大不过磨盘”的气势。

当我来到这些山村古寨,面对哪鳞次栉比的土掌房,村里青石板路面,还有哪屋檐下堆着的山紫芋,竹竿吊着的金黄色包谷,徜徉在宁静的村寨,似乎回到了远古……。站在村口远眺群山,追溯历史我觉得鲁魁、鲁克也该是山寨的名流吧?试想看鲁奎山远古时代,周围土酋四起匪患无穷,民族部落之间相互仇杀,严重威胁寨子安宁。如果他们不拉起本山寨弟子,占山为王以抗击外敌入侵,山上的村寨就会朝夕难保,整个鲁奎四十八寨就会处在动乱不安之中,老百姓必将遭到无辜地杀戮。因此,就在哪个时代,为维护山寨利益,他们起着自已应起的作用;后来的勒昂(杨宗周)对山寨的贡献,已被历史所公认。清康熙二十七年他率部将普为善、李尚义、方从化归顺朝庭,结束了历来梗化的封闭局面,将鲁奎山引向开化发展的新路子,可以说是新平扬武古代的历史名人。还有,解放前后至今的半个多世纪,这山村乡野里虽说没出过什么大人物,当地的几个乡野奇才,也曾经影响了这个时代。我觉得从历史的角度上说,他们都是一方名流,张斌、范文、阿昌、聂鲁、方晓都是这个时代的鲁奎山人。张斌、范文、阿昌等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受党的进步思想影响,引领许多彝家弟子投身革命,成为山寨当代的领袖人物,他们为山寨的发展进步,为四十八寨彝家人谋利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聂鲁也是鲁奎山夷人,自幼勤奋好学,熟读经书,精通彝语古籍,对彝文研究有很深的造诣,能言善写。望其背项,可谓,乃乡野山间一粗人;若与其相遇促膝而谈,就会发现一张刚毅的脸上,那双深邃的眼睛充满了智慧,和蔼可亲的脸上体现出一个智者应有的深沉。是啊,就是这个乡村山野里走出的作家,创造了许多奇迹;经过30余年的不懈努力,他写出了小说集《远山》、《山里的世界》、《聂鲁彝族文化故事选》等,他的小说《飞吧,野鸡》、《磨盘山魂》、《故事的延续》、《天蛋》《者巴》及一些彝文化和医学论文荣获国家、省市大奖,前后几十年他所获的各类奖就达50余项之多。他是历史以来山上少有的文人,确实可以算是山寨之名流;方晓这是个很复杂的人物,他虽然投身过革命,并在阻击向南逃窜的国民党汤尧、李密部队时战功显著,但后来随李崇安叛乱,解放后被处决。然而,时间老人已将岁月翻阅了半个多世纪,许多爱恨情仇早被岁月的风雨漂白。我们用辩证法的观点审视过去发生的一切,我觉得应该正确的去评价早已作古的鲁魁、鲁克、方晓。只要他们在哪个时期,对社会发展,为当地百姓某利益做出过贡献,就应该给予肯定。然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那样的岁月,哪样的日子,将永远被浅搁在时间隧道的另一端。我对老人家的诗词百读不厌,记忆最深的要算“沁园春•雪”中的名句:“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正确地评价了社会的向前发展,当今时代的人才辈出。

我们追溯历史,缅怀古人评点山寨古今名流时,鲁奎山的老百姓却在今朝岁月的风雨里记住了两位人民公仆。鲁奎山上的丕且莫,除古时的鲁魁、鲁克,清朝初年的勒昂,这些民族首领为占据山寨,牢固自己盘据的领地,驻扎丕且莫并把山寨作为中军大营外。以往历朝历代,都很少有什么官吏来到丕且莫,为群众的疾苦了解个究竟。然而,就在新中国成立后。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至今天的改革开放,就在这历史性跨越的四十年里,有两位不同寻常的人物来到丕且莫。一个是云南原省委书记普朝柱;一个是玉溪市委书记孔祥庚。他们急群众之所急,为改变山村的贫穷落后面貌,把视角投向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并为当地人民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1966年身为地区财办主任的普朝柱同志,因执行了“刘邓路线”,被下派到丕且莫蹲点。普书记来到丕且莫,见群众的日子过得缺盐少油,包谷粥里漂着野菜叶,眼睛就潮湿了。普书记说:鲁奎山是云南的革命老区,想当年党领导大家闹革命,目的是想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没想到今天的山寨还哪么穷啊!这是我们的工作没做好,对不起大家。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率领群众开展“治穷根,力争过上好日子”的活动。就在山寨蹲点的日子里,老百姓见普书记忽而下山,忽而上山,原来他是到省、地争取经费,来帮助群众搞养种“治穷根”。这些日子,老普还赋诗一首留在自己学习《毛主[xi]语录》心德体会的笔记本上。诗云:

下乡蹲点游故地,接受教育居山村。

走村入户夜不寐,为治穷根忙一春。

留居深山避风雨,是非自有后人评。

求索之路修远兮,为公理事史可鉴。

这首诗表明了当时普书记身处逆境的心迹,他早已把自己的安全置之渡外,却认为只要一心为公,全心全意地去为人民服务,历史会作出公证的定论。的确他把当时争取来的经费,用来买药材种、买绵羊,教会丕且莫群众抓养种、搞创收来改善生活。可惜半年后,普书记又被造反派带走了。“文革”结束后,担任省委书记的普朝柱同志,仍然念念不忘丕且莫。1986年春,为全面开发鲁奎山铁矿,普朝柱又回到丕且莫调研,为合理利用资源和农村扶贫,他创立了“资源开发与发展当地民族经济相结合;工业发展与农村原料基地建设相结合;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相结合”的鲁奎山之路。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普书记“三结合”的鲁奎山之路,给当地政府和人民受益匪浅。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真正做到了工业反哺农业。

就在普书记扶贫丕且莫的基础上。2005年春季,玉溪市委书记孔祥庚来到丕且莫,孔书记仍然发扬当年普书记的精神,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并认真研究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因此,掌握情况后的孔书记提出:扶贫要综合扶贫,重点要放在扶智、扶志上。从改变丕且莫贫穷落后面貌出发,让鲁奎山之路走宽走大走活,使当地人民群众及早地脱贫致富。前后四十年,丕且莫在两位书记的关心下,终于有了3000立方米的蓄水池,让清清的泉水流进了村寨,村里过去泥泞的街道也变得整洁;彻底改变了过去山寨吃水难、就医难、上学难、增收难的问题,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变。

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草心”。让思绪飞越时空,上下数千年,驰骋千里地去遨游,想从山寨古今世事中,感悟些人生的哲理,这是撰写本文的真正意图。也许有人会笑我“多情自伤怀,白为古人忧”。然而,就在我们回首往事,遨游古今时,让情感经历秦汉的风雨,明清的霜雪后,作为作者的我、读者的你,思想和身心同时受到了凝练。就在抒怀情感、讴歌正义中,我们共同脱离低级趣味和许多庸俗东西,让情愫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阿力lx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舞袖霓裳点评:

鲁奎山的故事和其一路行来的历史,着实感人。欣赏。

文章评论共[1]个
舞袖霓裳-评论

文章是再发稿。期待朋友更多原创首发文字。问好。at:2007年07月19日 下午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