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与几个在中学与报社工作的同学在长春相聚,去吃饭的时候而遇一处报摊。其中一位同学的说,“我一看我们报社出的报纸我就非常难受。”我问,“为什么?”他说,“都是一些颂扬与奉承的文章,还一些通过关系来的投稿,都要重新的翻写才可以发,报社现在也不是什么陶冶情操的工作。”一位教语文的校友说,“我偏爱读《南方周末》《羊城晚报》《三湘都市报》,咱吉林的报纸照人家的比差多了,反映不了一些实质的问题。”
去年在吉林某市在《百姓生活》里做副编辑的学长,非要让我写篇稿子。我一听这属于约稿,于是不过三天必恭必敬的自认为写了篇彼有见解的杂文,学长一看也是大为赞叹。但稿子拿去报社从这个版面推到那个版面,最后委托副刊编辑,但在总编辑的再三的审核中,为了安全系数,把我那稿子给“枪毙”了。
最后学长也无奈的告诉我,“报纸是社会的口舌,要喊一些正确的口号,不宜舞刀弄棒。”可能由于某一些关系,总编辑将稿子砍下一半,才算发了出去。
我有一位彼爱看杂文的朋友,和我一样各类杂文杂志与文集逢之必买。但最后在一次巧妙的聊天之中,相互都发现一个问题。比如说那《杂文选刊》,可以说是吉林省开的杂文超市,纷纷从四面八方引进经典杂文,但吉林省内的报刊上到没有多少杂文可以选进来,甚至刊刊都没有吉林省内的晚报与副刊的一星半点的文章。
报纸是什么?无非是制造舆论的工具,但其权利是有限度的,但吉林省的报纸相对与其他南方各省的报纸显得有些软骨。看来凭栏论世的文章如果不学好指桑骂槐、有的放矢的一些招数,那就是落伍,就是太迂腐,如今真正的勇士要巧妙的惨淡人生。
写着写着越发觉我没有资格是评论本省的报纸,但既然写了也要硬着头皮挺下去。我们不难发现,在其他报纸上涌现许多作家、评论手,如:刘齐、曹林、王大海、徐迅雷等,而吉林省内的杂文家靠外省的报纸去吃饭了,不然就只可以绕个弯子去挖掘历史,展望未来了。
报纸在区域里的过分限制中,所有的祈求都是苍白无力的。
金剑杂志社编辑王乾荣就展望了一下杂文的未来。一、按鲁迅的意见,“非写实的讽刺,即使能有这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和污蔑而以。”二、杂文家秉持“今天天气哈哈”原则,“将屠夫的凶残化为一笑,收场大吉”(鲁迅语),这样的烂文章没有人看。三、如今杂文从文采看,除了“加强力度”,便是“拭目以待”这不是给读者老师添堵吗?四、连鲁迅的“一堆杂文”也被当今大文豪王朔定性为“立不起来的东西”,谁还能劳扦子。
看来写什么呢?什么好赚钱,便写什么。比如武侠、大辫子、性体验等——市场经济嘛?
虽然如此但见南方各省市仍有一种力拦狂澜之势,吉林省却显得太逊色了。
如今吉林报纸随的市场的导向,品格文学变为了利益文字了。各家报社争抢这转载一些网络爱情故事,一续再续的流行小说。某晚报的情感倾诉,爱情那几种翻来复去的故事如踢球似的弹来弹去,不闲太腻。而一些“民工生活”、“妓女生涯”、“矿难家属”、“百岁老人的生活感悟”……那么多更有意义的倾诉没有重视;某副刊上的文章,都是刘墉、林青玄式文章再翻版,没有真情实感的老调重谈。
吉林报纸的失落,是在真理、文化、精神价值、尊严与理想上的失落,各种失落就是对人性化文学的限制而付出的代价。
吉林报纸的失落,是少先知先醒、忧国忧民、奋不顾身的文章,那些投机钻营、见风使舵、歌功颂德的浅薄文章,怎么能说是“妙笔生花”。
吉林报纸的失落,就少有胆有识、超然脱俗、高瞻远瞩的编辑,那些心灵麻木、思维僵化、畏首畏尾的编辑只不过是稍俏的裱糊匠。
吉林报纸的失落,就是一边强行订阅,另一边四处白送都送不去的失落,一种速生速巧,销声匿迹的失落。
05·9·22
-全文完-
▷ 进入宇の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