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序言一则明镜亦非台

发表于-2007年07月18日 晚上9:35评论-0条

正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早把新桃换旧符”的早春时节,和煦的春风下,群芳吐蕊争艳,一派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石老师的作品集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跃入我的视线。

许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缘故,文如其人,与石老师不事张扬的处世风格一样,其作品也颇具恬淡、静谧的风骨,隐隐透出洞达世事、笑面人生的睿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生活的点点滴滴,感悟的林林总总,均能入文,均能成文,让人在阅读的快乐中不知不觉地思考,自然而然地悟出“感谢社会”、“热爱自然”的生活真谛。阅读石老师的作品,就如同面向微波粼粼的美丽春江,即便偶有“吹皱一池春水”的荡漾和涟漪,也是那么的温馨可人。

石老师扎实的文言功底、深厚的知识积淀、严谨的治学态度、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让后辈们肃然起敬。以古代女子爱情诗、战争诗、景物诗、农桑诗以及比兴手法、咏月大全为切入点的古典诗词研读笔记系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绚烂多彩的画卷: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的婉约,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迈,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亮丽,还有“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值)”的愤懑,更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期盼……它对传统古诗词文化作了很好的梳理,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阅读它,除了可以从中感受作者“为人性耽僻冷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还可以体悟“斟酌推敲,不敢半分懈怠”的认真细致投入,更可以激发起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高山仰止,心向往之”的景仰之情。在建设学习型社会日益成为历史潮流的现在,面对即将掀起的全民阅读热潮,石老师无疑为我们作了很好的样板。

“天之涯,地之角,赤子胸怀桑榆情。”石老师偶尔也寄情山水,笔走龙蛇间,绿意葱茏的热带风光,盈天沸反的港澳风情,庄严肃穆的佛国风土,皆跃然纸上,教人从心底深处激发出对华夏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又或者“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笔也”,在展示自然的具体物象之余,石老师又更多地进行了社会的抽象人文思考。《海天佛国悟哲理》中关于弥勒修成正果伊始精瘦干练形象的一段思索,既有“无得无不得,无失无不失”以及“得即非得,失即非失”的本原佛理,又给我们提供了传统认识的另一面,与国人对爱迪生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1%的灵感更为重要”删去后半段断章取义误导众生一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方法论意义不言而喻。最妙的还在于和现实作对接,对经不起种种诱惑而革命意志衰退最终翻船落马的腐败分子进行评析,很有发人深省的警世作用。更让人动容的是石老师字里行间流泻出来的乡土情怀。生机盎然的工业园区,流光异彩的广场夜景,恢弘大气的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无不被赋予了诗一样的亮丽色彩,作者的爱家爱乡之情也因此一览无余。三亚固然风光旖旎、令人神往,终究不是最终的依傍,家乡的繁荣富强,才是我辈的最大心愿,石老师《三亚萦怀》中的内心独白,无法不让我们不肃然起敬。记得明末清初人文思想家顾炎武曾大声疾呼“天下兴旺,匹夫有责”,在意气纷发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县的滚滚潮流中,又何尝不需要这种精神呢?

以近古稀之年作些文字整理,将散见于报刊杂志的作品形成集子,恐怕还有些“朝花夕拾”的意味,正如石老师自己所言,也是为了回首自己走过的人生之路,给子女一点精神财富。一方面,这是老年朋友“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得、老有所乐”的有效载体,是让精神世界更为充实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这还是让和谐“从心开始”的坚强基石,是支持桐庐“文化名县”建设的实际举措。于人于己,客观主观,皆大有裨益。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春天里的一曲新歌,期待有更多的作品问世。

是为序。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明镜亦非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首号狼柔情点评:

有质的序言
能从文的内部从深度往浅度而写
作者的笔法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