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醉不成眠,心乱书翻卷。
句断笔怎续,诗成对谁言。
惊风帘影动,雨打花凋残。
独饮愁易碎,红颜忘却难。
曲悲东风破,求佛不问禅。
痴情怨遥夜,化蝶千世缘。
--《求佛不问禅》
不是莲花,亦可不染淤泥;不是菩提,亦可领悟非凡;不是拂尘,亦可轻惹尘埃;不懂五蕴,未必佛缘尚浅;出家为僧,未必堪破红尘;遁入空门,未必六根已净;只是求佛,何必问禅。
常闻《般若波若蜜心经》,常听《大悲咒》,常读《金刚经》,不解其中意,只会其中味,对佛偈,更难参透,且连最简单的色、想、受、行、识也无所知,然而求佛,本就是无知,于我,则真正一无所知,只是心有所感便求佛,何必参禅悟道空费神。求佛是不需费神的,问禅却需要很大的定力,宁肯求佛,不愿问禅。
“禅动则为法,禅静则为佛。”一为修身,一为养性,然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佛只可求而不可得。求佛一瞬,原已静谧详和,一如“佛祖拈花,迦叶微笑”;求佛之时,又已清馨明亮,一如俞钟同奏《高山流水》;求佛之末,则愿与心同往,款款东南望,一曲《凤求凰》。佛本在心,禅本在身,求佛不问禅,只因求佛者心至诚,问禅者心至静。双手合什,心无旁物,千年求佛,只为一世。是林中狐,就等待千年,纵使千年等待,注定了千年孤独,只愿,今夜能再为你跳一支舞;是佛前莲,就沉睡千年,只为换取今生擦肩而过的缘;是山中狼,就求佛千年,只为与她的一世情缘;为缘求佛,与禅无关。
当此之时,凡人求佛,无非四大五蕴,以求缘者尤众,一为钱缘,次为情缘,三为佛缘。经济时代,钱财先行,乞求天上能掉下金元宝,只要不砸在自己头上就是好的;情滥社会,只存六欲,不存七情,求佛只为滥情;真正求佛缘者有几人,无非躲不过红尘,乞求佛能保住自己堕落的灵魂。不知佛会不会跟人讨价还价,如果会,那求佛者,滥情者,逃避者拿什么跟佛讨价还价。佛教之始者本否定灵魂的存在,然求佛时却原本就是灵魂与心中之佛的对话,与现实无关,与社会无关,无需念经诵佛,更无须落发受戒;只是求佛,不需皈依。
大寺不曾过,小庙常往,虽嫌气势尚小,却足于容心,自觉是虚幻,也愿让心灵受涤。焚一炉香,听晨钟混厚,念心经数遍,于过眉处,乍看人间百态,尤觉心灵空明。一出寺庙,顿入俗事,就再也没有空明之心。浮生不求镜中花,半世空待水中月。佛无形,求佛有形,求佛就是求花,求月,求心静,求身安,可有可无,可得可不得,不问其果,只求其佛。
求佛不如求己,想必有人早已参透,有事求佛,不如反求自己,所谓求己,其实就是“问禅”。但是求佛,原本就该空,无人无我,求佛的意旨本不是形态上的某些东西或某件事,求佛求的就是空。在我看来,禅不是空,佛才是,问禅是身体上的修行,求佛是心灵上的觉悟,问禅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达到佛的境界,而佛不需问,只需求。
求佛不问禅,是禅道,也是佛道,可以觉,可以悟,可以求,却不可问,因为无人可答,包括佛自己。我愿求佛千年,却不为觉,不为悟,只为心灵空明。
-全文完-
▷ 进入庞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