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代文豪,大名鼎鼎,誉享千古。耍猴的,名不登史籍,姓不扬于众口。二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却有莫大关系。
是皇帝的恩宠使他们有了关系。李白因才名卓著,被玄宗皇帝不远万里召去,赏了一个官,耍猴的,也是因为皇帝看中了他耍猴的技艺,获得了一个御赐的顶戴,他们做的是同一个官“供奉”。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凭借一己之长为皇帝当差的人。供奉多大的官呢,原来如此。可李白最终连个供奉都没得做,落得“赐金还乡”的结果,耍猴的倒是比李白运气。
李白不认识耍猴的,耍猴的也见不着李白,他们差了两个世纪。是一个名叫罗隐的文人,让我们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这个落魄的文人,多少有些李白的影子。屡试不第的他,在江湖中颠沛流离,而同样游荡江湖的耍猴人,有的是机遇。因黄巢起义逃难四川的唐昭宗,因喜欢上了他的猴子,也顺便赏了他一个五品官,穿红袍,赐“着朱绂”(红色的丝带,大官系印的带子。按品级他是不配的)在等级森严的古代,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啊。于是,这个文人有感而发,《感弄猴人赐朱绂》“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当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假若李白生在当世,也只有扼腕而叹了。从李白到罗隐,我们多少可以看到一个时代读书人的命运,什么“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真真正正还不如一个耍猴的。虽然业无贵贱,诗人,弄猴人,用现在的词都叫作“专业技术人员”,但起码不应让人觉得白受了许多年教育。如果拿着博士硕士的文凭,干的却是扫地烧水的差事,那又何止是一个人的悲哀。
李白是显赫过,可那样的文人百不及其一。李白是显赫过,可他还不如一个耍猴的。李白也曾够显赫了,醉酒戏权贵,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甚至连皇帝老儿都不放在眼里——大大为天下读书人撑足了面子。可是,在有的人看来,他不过是耍猴人手中那只顽皮可爱的猴子。耍猴人有的是伎俩。有一个养猴子的人,白天给猴子四个栗子,晚上给猴子三个,猴子们很不高兴,养猴人心生一计,答应给他们“增加”待遇,白天给三个,晚上给四个,猴子们就又高兴地欢呼雀跃了。这个故事,后来被叫作“朝三暮四”。弄猴人的技艺,总是被弄权人学的娴熟。三和四之间,又有多少人看不明白,被绕了进去。难怪历朝历代都有人叹曰:“不如归去!”
可怜而又无助的读书人,他们被人耍弄了许多年。你所效忠的主人们,高兴了哈哈大笑,不高兴了一脚将你踢得远远的。你能有什么脾气?不过是在纸上留下几首哀怨的诗罢了!如此而已。
-全文完-
▷ 进入饥渴的骆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