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菩萨的影子好々好

发表于-2007年07月15日 中午12:37评论-0条

读林清玄老师的散文集,其中有一篇写母亲的,里面有几句话:一个人在自己母亲身上,看不见菩萨的影子,那么,在世间,他是不可能看见菩萨的。 

我细细回顾,我有两个叫母亲的女性,却没有在哪一个身上看到菩萨的影子。母亲比较自私,或者比较无知,她从来不体谅父亲的奔波和艰难,大多关心自己的感受,还会责怪父亲不关心她。 

母亲在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不舒服,父亲带她带县医院检查过,检查结果是子[gong]肌瘤需要手术,刚好当时县医院的手术室修建中,就去了省城。一检查原来是误诊,在省城住院检查了一个月后没异常状况就回来了,此后一直听母亲身体状况不好,有时侯头疼,有时侯胃疼,有时侯浑身不舒服,不管什么不舒服都积极看医生了,但一直保持那种状况,就只能哪里不舒服医治哪里了,也就没再下田上山。 

母亲为自己的状况也感到很困扰和疑惑,曾经听从一些老人的建议请人做过迷信活动,家庭住宅、祖先坟地等等都请人去关注过。不苟言笑,一贯坚信党,忠于党的父亲那时候也没反对,可能希望母亲能好起来吧。可惜很多年后母亲还是那样子,一个五个儿女的农村家庭,主妇不能独挡一面,父亲的奔波和辛苦可想而知。可我们从来没有听父亲说过苦,相反的还一直觉得他的脾气不好,不关心我们而抱怨他,直到我自己体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才理解了父亲。 

母亲因此也没有参与很多的户外劳动,一般在家做做饭,做些相对轻松一些的家务活,人也就比较简单,不操心家里的任何事情,所有都由父亲一个人操持。按理说就算不做很能干的家庭主妇,掏心的关心孩子是每个母亲的本能,可我的母亲并没有让我们感受到她的关心和爱护。她过多的关心自己,理直气壮地认为家里所有的事情都应该是父亲的事,她做什么只管想父亲要钱就可以了。作为女孩子,我们没有受过母亲应有的教导,身理的心理的,都由自己去领悟和体会,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缺少一种自信。 

我没有为此怪过母亲,觉得母亲这样和她一直不与外界交流有关系。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不与外界交流就会固步自封,变得自私狭隘。自己的心灵无法得到释放和共鸣,无法去体会生活的苦与辣,也就无法去感受生活的酸和甜。 

婆婆比母亲身体比较健康外,很多和母亲相似。思想一样的简单,对家庭一样的没有很多责任。公公能力很强,在我们这里是远近闻名的能人,从事过很多职业,琴棋书画,建筑设计,医学等都很好,且乐于助人,德高望重。家里的所有事情也由他来决定实施,在家里绝对权威,说一不二。一样有五个儿女,一样的奔波。不同的是他在外奔波了就把家里细小的琐事交给婆婆来打理,不管做得怎么样都不计较。婆婆也因此和母亲一样让别人很嫉妒和羡慕,别的家庭主妇或多或少为家庭受苦受委屈,但她们没有,姑妈不止一次说过婆婆比她轻松幸福,在最困难时候也没向别人借过一分钱,一碗米。 

有时侯我在想,如果姨妈和我母亲与婆婆一样什么事情都不用操心,她也许就跟她们一样固守在自己的圈定的范围内。也许父亲和公公不那么能干,不那么专横,母亲与婆婆也有可能和姨妈一样享受生活的酸甜苦辣。诚然,这种假设,只是一种假设,人是要溶入社会中的,只有尝过了生活的苦和辣,才能去品生活的酸与此甜,只有体验过旅途的艰辛与坎坷,才能感受生命的可贵和幸福。 

我不知道以后我的女儿能否在我身上看到菩萨的影子,但我希望她们在人世间看到很多菩萨的影子,也希望她们有菩萨一样的慈悲心肠。慈悲由心生,并非想做或努力就可以做到。只有有菩萨一样的慈悲心肠,才能提得起放得下,才能在人世间看到菩萨的影子。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好々好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无缘牵手点评:

解读母亲,其实就是解读一个家庭。母在心中,家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