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高考作文提出了“诚信”的问题,我突然想起了孔子。
想起两千多年前,古道扬尘,牛车蹒跚,似不堪重负,那位先圣至圣全无祠堂塑像的庄严,灰头土脸的携几个徒儿,一任破车颠簸,他周游列国游说列强的结果,只能是这样。老先生却很乐观,时不时向我解嘲,即使断粮数日,几成饿殍,还是风尘仆仆地奔波在黄土地上。
他游说什么?用当年“批林批孔”时的话来说,就是:克己复礼!子曰:克己复礼,然后仁!
列位对“仁”恐怕不生疏,杀身成仁、仁义道德、礼义仁智信勇。孔子的儒学核心便是“仁”,而要实现“仁”,必须“克己复礼”,所以他说:克己复礼,然后仁。然而这是个多么不切实际的妄想啊!周礼崩,诸侯虽不至挟天子,却早已各自为政,并相互争伐,谋求霸权。尤其令周天子尴尬的是,楚国欲“问鼎”中原,便派人去周王室问问其鼎有多重,然后便一声不吭地离开了,周天子在他们眼里早就是纸糊的瓦制的了。
但孔子矢志不移,继续鼓吹其“仁”学,最后终于被汉以后的皇帝所接受,这其中奥妙无穷,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大有名堂,本文不便多言。
我曾想过中国有这么悠久的仁学传统,又备爱政府推崇,为什么无论在史书上还是当代报刊上都能看到对社会风气败坏的不满呢?直到有人对“礼义之邦”的说法提出怀疑之后,我才明白中国人,其实也和其民族一样,都是从野蛮人进化而来,由于“教化”的原因,人民才逐步懂得“礼、义、廉、耻”,有了道德观念。和其他民族利用宗教开展道德教育不同,中国人用孔子的“礼”来进行教育,这才有“礼仪之邦”之说(也许我是臆测)。然而不幸运的是,礼义变成了“礼仪”,所重的只是仪式,并没有实际。
然而,我想,这就难怪中国始终不文明了。因为“礼”是讲究尊卑,长幼的,这是一个缺乏民主、平与意识的规范,佛教说“众生平等”,基督教认为“上帝的孩子都有翅膀”(美国剧作家奥尼尔语),伊斯兰教用严厉的教规叫人向善,而中国人却不信神,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我们是很现实的,神为人而役,尤其是观音菩萨,成为主要为妇女生孩子服务的神了。再加上重的是仪式,这礼就更虚伪了。
不过,我仍激赏孔子,他可算是一位大无畏者,在礼乐崩坏的时代,仍坚守道义并孜孜宣扬。他不是释迦牟尼,也不是基督,中国文化只能产生孔子,凭他义无反顾地谴责罪恶、挽救道德伦理的精神,我们便可以尊崇他。同时我又想起唐"吉诃德,那位瘦高个儿的西班牙仁兄骑跛马,着盔甲、持长矛,以“骑士”自居,全不顾骑士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依然坚守正义、追求崇高,立志扫尽人间不平,尽管由于与时代的相悖显出喜剧性,然而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来说,唐吉诃德无疑是位勇士。
如今商品精神打败了美学精神,中国的商品精神又打败了伦理精神,如同几十年前的“政治挂帅”一样。尽管我们的准大学生对“诚信”视而不见,这个社会更是对“诚信”抱着怀疑,但是我们的教育者仍像孔子和唐吉诃德一样,颠着牛车、舞着长矛杀向欺诈,这不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
但是光是专家、命题者重视还远远不够,如果我们所有的社会精英都能安贫乐道、坚持操守,我相信,“诚信”问题是不难解决的,毕竟时代是要进步的。特别是国际间交流协作日益成为主流之时,我想,西方人重承诺,守信用,讲法制的风气会逐步改造我们的社会,何况我们还有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可以继承呢。
本文已被编辑[鲁速]于2007-7-15 12:05:05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风主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