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月影飘零·兰烬落之《雨霖铃》浅析杨依然

发表于-2007年07月14日 上午11:48评论-9条

看山凭水,仿佛仍是、盈盈眉眼。

秋风菡萏谁怜?空留与、寂寥庭院。

省识那时清瘦,梦成千千遍。

说长恨,执手黄昏,忆到而今剩消遣。

情深自古归流转。怜如他,涉水惊深浅。 

添衣曾记残烛,叹负了、西窗共剪。

聚散人生,行止凄凉,杳若初见。

只留我、月下清愁,怅向谁人敛。

——————兰烬落

《雨霖铃》,这个词牌如它的名字,总是带有哀婉与忧伤的情怀。尤当柳永在离别之夜写下那千古名篇之后,更成就了它谱写伤感的成分。此词韵角,古音下字多为入声,其间大量使用齿音,读来多有哀伤之感,如同惋惜,亦如幽泣。品读兰烬落此篇,感觉尤甚。此篇当为追忆,思怀之作,其中又有一种幽邃与清越的寄意。全词未有太多的琢磨,但意境与命意皆以超然。幽婉清愁,余韵深远,读罢自有一种萦绕不去的叹息,让人久久难以释怀。

开篇以回忆起笔,看山凭水,指从前所有美好的故事,而山水的本意,则是指江湖。全篇既有追思,又有对比今昔的感悟,在实与虚的反复转换中达到一种清越而幽邃的意境。于细节之中动人,于余韵之中感人。 

“看山凭水,仿佛仍是,盈盈眉眼。”起句中的眉眼当指所思之人,古有月眉星眸的说法,月当指眉睫,星子则为眼眸。合之既为指代容颜。而其间一仍字,有委婉的意思,同时也是在内心的一种期盼,幻想佳人还在身边,故用仍。此句意为在回忆之中,总是想起故人的容貌,一同当年的样子。其情其思,开篇便已呈现。此字当为双关理解,为婉约语,所以巧妙。于自然之中起笔,看似平淡无奇,而情致已出。下句,“秋风菡萏谁怜,空留与,寂寥深院。”回忆由此而起,取景是林家堡池塘边夜晚。此句进一步深入虚实。秋风外在指季节,内在则指心深处的秋天。离别总是萧索悲凉的,这也如秋的感觉。秋风菡萏,这该是一种几近零落边缘的美。深秋荷叶都已枯黄,此句设问,后边以寂寥深院相应。回忆里的林家堡用深院形容并不刻意。可以想象,秋风里寂寥的院落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一个深字,更加重了这种冷清与孤寂。此词由回忆起,当由回忆而观,结合故事背景,此词中秋风所指识别后的悲凉愁苦。深院,意为隔开外界的屏障,此处则应是人间与彼岸的相隔。两界为虚,而实化的唯是一种分离的感情。深院,亦可以作为心灵理解。红颜不在,剩却唯有一分痴怔的痛,久久留在内心深处,嘶咬着最脆弱的伤痕,为下边的寄意展开时间与空间。 

“省识那时清瘦,梦成千千遍。”在淡然中透着些许幽婉。词中只说是那时,但下句写梦境之深远,千千遍极言其重叠和纷杂,尽然表达所思之苦。到此而看,所言的背景应该已经很明白,如心意所在,不必明说自可晓得。上结“说长恨,挚手黄昏,忆到而今剩消遣。”在梦境的虚幻里,回忆当初许诺的片段,仍然无法摆脱这种愁绪,恨是遗憾的意思,每次都在叹惋惜中回忆那时相携的过往,次数太多了,到如今便也只觉得麻木,以至用消遣形容。情至深处应无色,消遣二字非是淡漠,相反更是一种惋惜与悔恨的极致表现,如此的情怀用以消遣二字,巧妙可见。长安城是遥月感情真正定型的地方。选取此处,是所有回忆中的最动人之处。正如看似不着力的手法,暗自蕴含的,是对语言与语境的纯熟运用与深刻考究。上结从梦境中回到现实,伴随着情感的一次起伏,为下片哲理性的寄意架构好了铺陈。

“情深自古归流转。”古来情话,多有残缺。流转一词,意为其终究不能完美,必有残缺之憾。如是深情,终会流转,如月的盈亏一样,自古难全,所以也有“痴情总似无情”一论。“怜如他,涉水惊深浅。”此用比喻,意为感情好比涉水,不深入就永远无法知道深浅。其含蓄与形象并存的同时,更具有哲理的底蕴。“添衣曾记残烛,叹负了,西窗共剪。”此处所写是扬州夜晚,残烛外在指夜的幽暗,内在则暗示此段行程终不会有完美的结局。故事至此,已渐渐渗入伤感的成分。西窗共剪,此处用典,应有相依,守望之意,只叹相负,负的既有情,也有光阴。由实转虚,情致再一次起伏。此一句直言情感,而于细微深刻之处,最是动人。此篇是拟回忆之作,而所忆之行,不须细说,当可自现。扬州夜晚是旅程的一个重要转折,选取此处,与寄意与背景都颇为相合。

“聚散人生,行止凄凉,杳若初见。”化纳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句,由虚幻再次回转,是超越虚实,完全发自肺腑的感慨。带着满怀的惆怅,在空旷的空间里无遗的表露。人生自古多有聚散,而行到尽头,所感的凄凉竟然与初见的回忆如此相同。这不仅是感情上的一种相似,更是心灵历程的轮回,行止凄凉,竟然杳若初见。悲伤的极致,此中淡忘了时间与空间,所体味到的,是一种血与泪凝成的斑驳的诉说。此句一出,幽婉顿时变得沉重,两界相隔,天涯彼岸,梦醒后的凄清与忧愁折磨着难以平静的心灵,有一种催人泪下的悲哀。纵观古今多篇词作,其用情化力之锋,多于此处。(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此篇以杳若初见最见锋芒,于韵位处下力,作者谋篇之巧由此可见。梦窗有《绛都春》词,其中有“雾鬟依约,除非照影,镜空不见”句。两词都同写伤逝,言及虚实,而今看来,所用之意,竟是有惊人的相似。

“只留我,月下清愁,怅向谁人敛。”悲情至极,渐变消散,而余下幽远绵长,挥指不去的清愁,行文至此,完全转为现实。回忆已尽,留下的一半是愁,一半是梦境之后的叹惋。月下清愁,外在是月夜下的愁绪,清幽冰冷。内在,是红颜如月,面对着已然空虚的故地,时时浮现储故人的容颜。此句超然于虚实之上,把愁绪的成分尽然描绘。一种似笛曲般的清越,一种命意的宁静与高远,一种于内心深处纠缠的幽邃。此处风格,更有苏轼《永遇乐》中那种空灵的玄远韵致。其句“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愿。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怅向谁人敛,怅为怅惘,敛为寄托,如今再也无寻当时的人儿,个中情味,又向谁人诉说呢?所有的情感,只有独自品味,独自伤心,再也无人可以理解了。词句到此,韵意尽出,此情此感,如风吟雨痕萦绕心头,久久不散。在绵长的回味之中,感动每一个心灵。

伤逝与悼亡,都是古今永恒的话题。此篇没有精工的字句雕琢,而完全以意境,以哲思胜之。巧妙的运用与转化虚实,最后将其融合,不能不说是构境,谋篇的精纯。一个平常的选题,其情其思如此动人,宛如历历在目,虽不多加着意,但寄意自成,着实可叹。

本文已被编辑[心海岸边]于2007-7-15 9:30:46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杨依然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鲁速点评:

这是一篇词评,作者对一首词从语言、内容、蕴涵的哲理、艺术技巧几个方面进行了解析,分析得全面精到,章法严谨,推荐精华。

文章评论共[9]个
Riddle-评论

乎乎。。哭。。。
  【杨依然 回复】:):) [2007-7-14 18:05:55]at:2007年07月14日 中午12:32

睿智的天使-评论

我也很喜欢刘永的雨霖铃,…相看泪眼,竟无语…
  【杨依然 回复】:):) [2007-7-14 18:06:00]at:2007年07月14日 中午12:33

鱼儿自游-评论

只留我、月下清愁,怅向谁人敛。
是个才女 呵呵 不错  
  【杨依然 回复】:):) [2007-7-14 18:06:04]at:2007年07月14日 中午2:47

舒展-评论

依然有叶嘉莹第二的潜质。
  【杨依然 回复】:):) [2007-7-14 18:06:13]
  【舒展 回复】:你这种回复很没劲! [2007-7-15 12:52:48]at:2007年07月14日 下午3:03

沧海人生-评论

学习,再学习,作者回复真风趣。:)就这笑一笑,美人尽倒。
  【杨依然 回复】:):) [2007-7-15 12:03:54]at:2007年07月14日 晚上11:04

一根刺-评论

编辑老眼昏花了?没有呀!
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嘛!
但,这东西是杂文?
看来,是我老眼昏花了!

看着红彤彤的,啥意思? 精华了?

我得改造思想去,学习杂文是玩意儿;
琢磨下这酸溜溜的东西,叫啥文体。
  【鲁速 回复】:我看的一清二白,这是一篇词评,属于杂文范畴,这篇文章我的感觉比那些调侃性文章好多了,比那些烟雨是是非非的文章更胜一筹.这篇文章至少可以帮助人们读懂古词,有一定的文学鉴赏价值,难道我们一味地推荐那些美女帅男的文章好吗? [2007-7-15 8:53:20]
  【杨依然 回复】:红袖岸芷汀兰先生就把词评归到杂文一类,似乎未有不妥。。 [2007-7-15 12:03:48]
  【舒展 回复】: 著名诗人一根刺先生:烟雨杂文里有一个品种叫“杂谈”,既然叫杂谈,那就可以谈任何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容忍别人谈情、谈性、谈[**],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容忍谈诗歌鉴赏?8错,从语言方面看,这文章确实不具有杂文的要求;但是这个要怪还是得怪烟雨的规定,里面确实就只有这几个选项。个人认为可以投到论坛交流。其实依然没必要转到古诗词版面,这样的话,使你们自己把自己给封闭起来了。有点自我! [2007-7-15 12:45:06]at:2007年07月15日 凌晨1:40

一根刺-评论

要说这编委可真忙!
你给我精华,我给你精华,这换背抓痒的工作就够忙的了!

咱给你们每人配备一个痒痒挠,要不?
  【鲁速 回复】:杨依然我只知道是"古诗词版"的管理员,我没写过古诗词,所以也没必要"贿赂"她,精华文章要以质取胜,不管是烟雨管理员,还是普通会员,我都是一视同仁,大家有目共见. [2007-7-15 9:00:07]
  【心海岸边 回复】:兔子干嘛要酸溜溜的?哪一种文体都自有其出色之处,怎么老是要围绕这个大做文章?不累么? [2007-7-15 9:35:33]
  【杨依然 回复】:):) [2007-7-15 12:02:47]
  【舒展 回复】: 编辑的互相吹捧,这个已经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情了。你给我精华,我给你精华,这个也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嘛。不过呢,师父这篇文章确实写得不错,评上烟雨的精华显然是绰绰有余的。这不由分说。我看过叶嘉莹、蔡义江等他们的一些著作,感觉依然有叶嘉莹的潜质,期待师父更多文章。 [2007-7-15 12:52:11]at:2007年07月15日 凌晨1:44

心海岸边-评论

依然,把它放回了古诗词里。这些赏析之类的文章可以放回本版的。问好。
  【杨依然 回复】:好的,问好姐姐:) [2007-7-15 12:02:26]
  【舒展 回复】:错了,你们这样做完全就是一种自我的封闭,那这样还不如投论坛交流。 [2007-7-15 12:47:29]at:2007年07月15日 早上9:34

依楼听风雨-评论

如果你要回复你那招牌似的笑  得  还是免了不然我要找地方吐血at:2007年07月15日 晚上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