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黯然面对“延安窑洞对”康慨

发表于-2007年07月13日 下午6:26评论-1条

黯然面对“延安窑洞对”

开卷有益,此言不谬。

闲来无事乱翻书,又重温了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的《延安归来》一书。在此书中,记录了黄和毛泽东在窑洞中谈关于历史上兴亡周期律的著名对话,俗称“延安窑洞对”。这个对话意义深远,至今还被人不时提起,并且被当成建立民主政治的宣言来对待。

1945年7月1日,黄炎培和章伯钧等6位国民党参政员,为国共两党商谈国是,应毛泽东主[xi]的邀请,飞赴延安考察。黄等不是以参政员的身份,也不是以党派的身份,而是以私人名义去延安考察的。

此次延安之行,“窑洞对”是黄与毛之间最为重要的一次谈话,是在毛居住的窑洞中长谈了一个下午。

7月4日下午,毛泽东邀请黄炎培等人到他住的窑洞里作客。毛问黄来延安考察有何感想?黄炎培坦然答道:“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亲眼所见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家,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初时聚精会神,无人不用心不卖力,历时长久,惰性发作,到风气养成,虽大力无法扭转,且无法补救。……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黄炎培在谈到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没有能跳出兴亡周期律时,特别提到“人亡政息”的历史现象。

对黄炎培的坦诚直言,毛泽东当即非常自信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接着说:“这话是对的,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地方的事,公之于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周期律,怕是有效的。”

在对话中,毛泽东提出让人民来监督政府这一重要思想,却没有说人民如何来监督政府。黄炎培则补充了“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这一番话,这无疑是弥补了毛泽东没有说到的“如何监督政府”的不足之处。不可思议的是,几乎所有的书籍和文章只引用毛泽东的话,把黄炎培的重要补充“忽略”了。

历史是最忠实和最公正的见证人。

黄、毛在延安的“窑洞对”终于在12年以后的1957年经受了一场“阳谋”的检验,建立7年的新政权也没能跳出那个周期律的支配力。

开国初期,励精图治,国家欣欣向荣,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干部滋生骄傲情绪,工作懈怠了,享乐腐化了,脱离群众了……人民群众对新生政权的某些方面产生不满,在帮助党整风中便都表达出来。这不正是毛泽东说的“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吗?人民起来监督政府了,毛泽东却视为是资产阶级右派向党进攻。这时候,他老人家恐怕早就忘记12年前在窑洞里向黄炎培慷慨承诺过的“把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的话了。诚然,这些话并没有形成文字印在《毛泽东选集》上,不能作为主[xi]的正式语录,不然的话,考证起来无据可查呀。

时至今日,民主进程已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本来就缺乏民主传统的中国,怎样来建设今天的民主政治,“延安窑洞对”不能不说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但是,当我们看到政府由于监督缺失而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时,我们只能黯然面对那个被时人誉为“建立民主政治宣言”的“延安窑洞对”!

2007·7·13·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康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 | 荐/文清推荐: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凡事都在与时俱进,曾经的时代是对的,
在今天却不见得就是正确的。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朋友的文章,有历史性的意义,有人可能会看不明白。问候晚上好!at:2007年07月13日 晚上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