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了,闲来无事,将家里来一次彻底清扫,以洗却连日来阴雨的晦涩。
扫地,擦桌,整理书架,修剪花草。最后,在阳台的鞋柜上,竟发现一盒茶叶,去年朋友送的,上等的碧螺春。打开看时,蜷曲如螺的茶叶上已蒙上了白茫茫的一层霜,只好扔掉。连同茶叶一起扔掉的,还有我的心情。
颓然地坐到沙发上,顿觉自己颇不入流。那被我弃于一边,不闻不问,乃至霉变扔掉的茶叶,此刻正躺在垃圾箱里,是否也在鄙视我呢?其实,在我心中,茶永远居于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对于茶,我不敢言品。
品茶,品的应该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我是愚者,不懂品茗。
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已有茶的栽培制作。战国时期《神农本草》,秦汉年间《尔雅》,华佗《食经》,三国时期的《广雅》,唐代陆羽的《茶经》,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记载了茶的栽培、制作、饮用。可惜,我未曾领略过诸家之风采,自然就无法感悟其中真谛,无从知晓茶的光辉历史和它所引领的文化风骚。据知,春秋时的晏婴,汉代的司马相如,晋代的刘琨、左思等人都爱茶。尤以唐代陆羽为甚。他先被誉为“茶仙”、又奉为“茶圣”,后祀为“茶神”。单从这些赞誉也可见一斑了。唐代,饮茶之风非常盛行,特别是巴蜀一带,可谓家家户户皆当饮。“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也许就是指巴蜀茶文化的历史悠久吧。历代骚人墨客也不乏赞美蒙顶茶的华章佳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有云:“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书画大家文与可也有“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的赞颂。现代的茶文化,是否自“蒙茶”始,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茶象征着历史,象征着文化,其内蕴太深,我是没有水平研究的。
品茶,品的是一种心境,一种情趣。我是俗人,不善品茗。
一位谙熟茶道的朋友告诉我,品茶讲究有五:一是茶,二是水,三是具,四是室,五是人。在这诸多讲究中,为何“人”位列第五呢?俗不可耐的我总在想,品茶为何不“以人为本”呢?窃以为,一人品茶也雅致。在午后,在夕阳下,在柔和优美的乐声里,捧一本心仪的小书,来一杯清醇的香茶,那画面,何等惬意,何等优雅?两人品茶可怡情。邀上自己密友,知己,两盏清茶,小桌对坐。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心领神会,无需多言。彼此的心意,连同采茶姑娘俊美的身影,连同焙茶手娴熟的技艺,一起融在杯中,融进碧绿的茶水中。多人品茶,更是妙趣横生。但无论多少,一定是志趣相投之好友、雅士。在融融的月色下,邀几位文人雅士,在充满书卷气的雅室中间,置一方桌,来几盏清茶,不必上品,也不必山泉。看着那叶芽伸展,茸毛轻舒,闻着那扑鼻清香,再轻轻抿上一口,茶水入肚,清新爽人,齿颊留香。清风徐徐,林涛阵阵,伴着友人间的高谈阔论,或山或水,或地或天,那份浓浓的情谊随着茶香飞溢……有联为证:“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茗外风清移月影;壶边夜静听松声。”
品茶,是否也在品味生活呢?
初泡时,味浓色深,入口总会带点苦,带点涩,是否就如人生之初,青葱岁月里,那艰难的跋涉,莫名的苦痛?还有一份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心绪?续泡,没有了开始的苦涩,色浅了,味也淡了,是否就是走过了人生的风雨之后,一切都淡定了,不再忧愁和烦恼,也没有了激情,失去了梦幻,一切都淡淡的,如杯中茶水一般?
再看品茶者,村夫,达官,智者,愚者,商人,艺人……谁都可以泡上一壶。文人雅士,盈盈小盏,浅酌即止;舞枪弄棒之人,该是海碗满上,一番豪饮。有的人,不论价钱高低,质量优劣,有饮即可,是一种豁达还是一种无争?有的人,有自己独爱之茶,或龙井、或碧螺……非此不饮,是一份专情还是一种矫情?无论何种名茶,泡到最后,总免不了被丢弃的命运,是否意味着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有多么显赫的地位,无论你拥有多少财富,最终仍要遵循自然的法则,一样的灰飞烟灭?
我是愚者,我是俗人,于是我不品茶。
-全文完-
▷ 进入秋月无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