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意念里有四个不平凡的身影:觉慧,觉民,觉新,琴。觉慧以他顽强不屈的毅力,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逃出了困境,逃离了“狭的笼”;觉新,我真以最复杂的心境来判断他是无济于事的。也许,他本就是礼教下的屈服者,“无抵抗主义者”。但,他确实是坚强的,他负起的是生命的代价,血的杀孽!这是死神带来的悲伤,化作一股股的泉水,不断冲击他的心底,他却毅然承受住了。
如果说觉新是“家”里的一剂润滑剂,那么觉民就是矛盾的创造者了。在我给觉民下这个定义时,我曾回忆起一件事:完结了思想洗礼的他回到家中,无端就陷入一场长辈所谓的“计谋”当中。然而令我欣慰的是,他没有屈服,他直面了他的长辈,直面了他的仇敌,更是向封建礼教发出了怒吼!这么看来,他创造了一个先迹,便是勇敢不屈服。从觉民的身体上,我看到了青年一代的灿烂的可爱之处和难能可贵的高尚之处。然而,后者的大部分是与一位具有先进思想的开明的青年女子——琴息息相关。
我不得不另找一段来写琴,因为她让我的心为之颤动。鹅蛋形的脸庞,柳叶似的眉颊,浓黑而透亮的双眸,这使周围的一切变得明亮,我因而看到了希望。我想希望已是代替不了未来的。她的思想并非多么贤明,因为在她身边有一群人,他们给予她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然而,她自己本身就是乐观向上的,她虽不具备觉慧的勇气,也没有觉民的才华那样的纵横无比。但她乐于学习新思想,并不断地影响着其余的悲观的俗人。假使说琴是一张白纸,那么这张白纸上是不可能没有一丝污点的。这便也就她思想中矛盾所在了。
我暂且把琴放置在进步的位置。在高家,天蓝绿草,和风吹拂,一派安详之景。在高家的花园中的一切,舒缓轻盈,逶迤动人。亭台水阁,倩影映竹,波光粼粼的湖面是桨声在徘徊不已。这固然只是外部的景象,并没有人不明晓它的阴毒的一面。我总将这里视作高家的“焚场”。对于这个比喻我同样持一种中立的态度。
我时常在记忆里琢磨一件事情:到底花园是高家思想上的寄托,还是变相的焚场?这个问题一直伴随我读完整本《春》。因此,我有发言权。首先,我拿淑英和觉新作对比。《春》中的开始就让淑英与琴的思想和幻觉坠入了夜的凄惨里,而这凄惨的氛围就是在花园里。花园里的一切是沉寂的,是安详的,像是出水芙蓉,像是细细的一层薄膜,那样轻盈,可爱。然而却在本质里透着一股凄凉的哀伤,这种哀伤是萦绕在淑英眉尖的。于是,那个湖里的孤魂便就浮现于她心头上了,使她在浓黑的夜幕中更添惆怅。所以,我以严谨的态度将花园比作思想上的“焚场”。至于是怎样的孤魂,在此不予详述。
我想要以跳跃式的方法来阐明对高家花园的想法。譬如说觉新的心境,这种心境里尤显出他的无奈,他的寂寞,他的愠怒,他的惆怅。于是,我用四个词来形容他:屈服,愁思,不幸,同怜。他的屈服是建立在特定的环境下的,便是整个高家的道德底线。何为高家的“道德底线”呢?用两个字形容:传统。恰恰是觉新的这种特有的屈服力,在让善于在暗地里察言观色。从表而看,他在奉献。从里而看,他是在敷衍。其实,他自己却真有讲不清,道不明的苦。于是,就在这片花园的夜空中,在那幽深的竹林间,他的意志也渐渐退化,消沉。取而代之的是“无抵抗主义”与“作辑主义”。他思及的是觉民吗?是淑英吗?他并不无私,他深深怀念海臣,悔过自己他所认为的“罪行”。在这片黑夜的凝重之色中,他只是个普通人。这世间是没有人让自己成为救世主的。然而,觉新却是总在家中扮演这个角色。作为一个特殊的角色,必有其无奈和怅惘。这个无情的夜让无名的寒所吞噬,而无名的寒又让他所扮演的角色增添浓韵的凄凉感。最终,交织在一起的是万籁俱寂的叹息!
“春天是我们的”这是淑英的思想,是琴的思想,是觉民的思想。同样,也是封建礼教下深受毒害的一切无辜的中国人的思想。就在高家,就在花园中,埋藏起了这个希望,掩藏住了一个又一个在无底深渊里呐喊的灵魂!
作为一名读者,我将琴的思想视为一条重要的线索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首先,在上文中我就提到了关于琴的矛盾的影响。琴在小说中是具有先进的思想的女性,同样也另某些庸人所羡慕和憎恨。然而,她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或许,在她看来社会是进步的。并且,她将希望和美好的梦寄予在它之上,她决不做倒下的人,决不做崎岖道路上的冤魂。她认为女子同男子一样(在当时社会)。于是,她开始左右于是否“剪发”,是否应当做位真正的叛逆者。因为她还不具备觉慧的勇气。她心里是极其渴望这类女性的形象,但出于家庭的种种原因所带来的无奈和困阻,以致于她自己也陷入了怅惘和哀思。她喜爱觉民,并非平庸的男欢女爱,却是高贵的精神碰撞,这碰撞里透着“春天的气息”,因而,我也嗅到了春天的气息。端的,琴的爱正是哀的负面;觉民的爱正是青春的高洁。琴在他身上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勇气,品到了刚毅,享受到了封建攒害下残留的“余香”。
我庆幸自己所处的和平年代,也为失掉那充满青年激情的社会而垂泪了。他们夜是可怕的,好似有一群群冒失鬼在耳边萦绕。此外,便是沉寂。因而我在夜中徘徊,心里默默叨念:我不能再闭上我眼睛,我只有让我的热泪畅流。
仿佛有冥冥之声在夜的另一面缠绕,漫漫洒洒,稀稀落落。我注意地倾听着:是淑英,淑华,淑贞。于是,我的泪已在不能逗留在眼眶里了。淑英,淑华,淑贞三姐妹都深受琴思想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又是不同的。如果要我打个比方,我情愿把淑英比作一条雨后彩虹,把淑华比作是狂风暴雨,把淑贞比作是连绵阴雨。彩虹光彩夺目,晶莹透亮,令人倾心。但,彩虹得益于暴雨。这便是淑英在封建黑暗下的无意志的游离生活了。因而,我脑际中浮现出克明的威严的脸,或许那不是脸,是面具,是以“残害”子女人生换来的廉价的面具罢了。固然淑英有热烈的心,也无济于事。所以,琴是作为她的良师益友而出现在她的生活之中,并灌输给她以无比高尚的先进文化,在精神上以一种鼓励的热烈的态度而爆发的。她是封建下的叛逆者,也是封建下的屈服者。后期与觉慧走同一条路,这是后话不提。
人去后敛翠颦,春归也掩朱门。
日工资长庭静怕黄昏,又是愁时分。
新痕、旧痕,泪滴尽、愁难尽,今宵鸳帐睡怎稳?
口儿念,心儿印。
独上妆楼,无人存问,风花梢月半轮。
淑英的心痕,又有谁者问津?怕是惟独她自己登上妆楼,欣赏那皎洁的月色了。她有说不出的苦,却爱在心口难开,只得掩上朱门,任思愁长流不止。
本文已被编辑[文清]于2007-7-11 20:42:13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刀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