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香一瓣——(六)
烟雨红尘情结——退稿随想
五月初,我和杨晖先生去北京中国作协办事,回到家中,忽然心血来潮,想到了在网上发布自己的作品。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也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电脑的机会,是强迫学习,自我加压。教了许多年语文,却写不好文章,使语文教师的通病。我记得在课堂上,问高三班的学生,我们学语文为了什么?我在平山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培训班作《怎样教学生写作文》报告时,问教师教语文为了什么?我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做《我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创作动机和获奖感想报告时,也曾问,我们写文章为了什么的问题。
许多大中专学生纷纷来信,谈他们的看法,谈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谈将来要做作家的愿望。河北大学外文系学生邢红梅同学多次来信探讨、交流。我告诉她说:“关于怎样写文章,鲁迅先生说过,每一本书里都写着怎么写和怎样写。”河北省教育学院青年教授高印芝女士在来信中写道:“我若是学文的,一定向你学习,……”我说,我是极其普通的文学爱好者,仅此而已。
一个人要想当作家,谈何容易?其实,作家的头衔实际上是个空架子,问题是你写出了多少对社会有用的东西。
鲁迅先生说:“创作总相于爱。”你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评什么,你站在什么立场上写作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看《水浒传》和《荡寇志》就会一目了然。一个站在农民阶级的立场上,歌颂农民起义;一个诬蔑农民起义,把一百单八将斩尽杀绝。“你是资产阶级文艺家,你就不歌颂无产阶级而歌颂资产阶级;你是无产阶级文艺家,你就不歌颂资产阶级而歌颂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二者必居其一。”(转引自毛泽东一九四二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既然投身写作,就要有充分吃苦的心理准备。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我们每次用笔蘸一次墨水,就会在墨水瓶中留下自己的一点儿血肉。说明了写作的艰苦。
我在网站发表了长篇连载,但到第三章就退了回来。编辑老师诚恳地指导,并提出了宝贵、中肯的意见,使我非常感动。这些编辑老师的精神激励着我继续写下去。记得我初次投稿是一九八0年,那时,我初生牛犊不怕虎,没有稿酬也写。当时《建设日报》的编辑老安同志亲自到我家中指导写作,我心里特别高兴。我做梦也想不到,报社对培养人才这么重视,对我这么重视。
而我仅仅是刚刚开始学习写作。我又把小说投到了内蒙的《山丹》文学期刊,编辑老师提出了修改意见。我又向沧州的《无名文学》投稿,编辑老师也提出了修改意见。我也向云南的《滇池》投稿,也没有成功。我又参加甘肃兰州的《红柳》征文,被列为入选作品,我又参加了陕西西安第一届路遥文学大赛被列为入选作品。我继续向《建设日报》投稿,刘石林老师和李文彦老师对我的帮助是非常大的。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我参加了《河北日报》社举办的写作学习班,脱产学习一年,我的《启事征得银环来》和批评稿都受到了老师们的亲切关怀。我的小说受到了《河北文学》党组书记常庚西老师的认真指导和批改,并多次来信,鼓励我多读书,多思考,多练笔,坚持下去。于是,我开始阅读中外名著,读《红楼梦》一遍一种体会,那里面的人物一个个活生生的站在你身边。不动笔墨不读书,一边读一边作笔记。我深深地体会到,退稿信就是预示着即将成功的鼓励信和入选通知书。如果,你的文章投出去石沉大海,三个月后,甚至半年、一年也无人问津,也不要灰心丧气。有的人一接到退稿就气馁,就搁笔,说,咱不是那块料等等。其实,你错了。你离发表只有一步之遥了!我通过学习进修,在老师的多次指导下反复修改,加上自己的努力,一九八一年才开始发表小说和新故事。
天津市作协的杨润身老师和我爸都是1945年参加工作的,她回平山体验生活,去看望我爸,就给我上课,教我怎样刻画人物。我很喜欢铁凝的小说和刘章的诗,我几乎通读了数遍,使我受益匪浅。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间接的得到了教诲。1983年春天,铁凝老师来温塘疗养院仅仅住了一夜,就写出了散文《洗桃花水的时节》,在《人民日报》文艺版整整刊发了一版。这篇美文写的好,写得细腻,非常感人。对土生土长在温塘的我启发很大,我就立即写了《桃花时节话温塘》,20年前投到报社,去年才发表,而且只发了个开头。赞皇县文联的韩振堂老师曾经在温塘中学,面对面地指导过我。石家庄市文联主[xi]袁学骏老爱师、肖扬老师、宇文敏老师、《女子文学》的杨如雪老师对我的帮助也是非常大的,他们先后到温塘,肖扬和宇文敏老师还到我家里,鼓励我、指导我。并一起游泳,一起下乡体验生活,我发表了报告文学《温泉圣水名天下》。在《青春岁月》周伟思老师的指导下,我发表了《写女子宣言的姑娘——访张蕴哲同志》。在《石家庄日报》都市周末钱振文老师和柴卫华老师的指导下,发表了纪实文学《追寻沙飞的足迹》、《一张照片的故事》、《董必武在温塘》等。在《河北日报》周末生活部赵兵、梁海涛主任的指导下,发表了《周总理教我唱国歌》和《批斗会上相亲》等。在《河北农民报》赵瑞泉、靳文章、陈兴旺总编的指导下,发表了许多豆腐块文章。又与人合写了《温泉史话》一书。
我又参加了河北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抓住机遇发展河北大家谈”征文,获得了优秀奖。并播发了我的《回忆毛主[xi]》、《回忆周总理》等文章。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人生第一次”征文,电台阎世雄老师多次来电来信指导,我的纪实文学《我第一次见到周恩来》获得了一等奖。河南省群众文化学会、和《黄河文化》编辑部以及河南省中原国际文化公司联合举办的黄河杯诗文大赛获得了纯文学优秀散文奖。
在全国百佳和河北省十佳新闻工作者《河北日报》杨柳青专栏主笔、杂文家、作家储瑞耕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又发表了两篇国家级教育论文和一篇省级教育论文,分别获得了二等奖和优秀奖。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夏文光老师把《今夜不寂寞》节目组全体编播人员的合影寄给了我留作纪念。河南《新闻爱好者》杂志也发了我的文章。我所取得的一点儿成绩,都离不开各位老师的培养、帮助和关怀,在此再一次地对帮助过我的老师们表示感谢。
我把许许多多的退稿信,保存至今,其中有些已经发黄,但我视退稿信为宝贝,为鞭子,为锦囊妙计。一有闲暇就拿出来翻看,对照自己的不足,鞭策自己,努力写作,不敢稍有懈怠。正是这20多年来那厚厚的退稿信,鞭策着我,鼓舞着我,使我奋起,使我笔耕不辍。我绝不辜负诸位老师的期望,尽快把长篇拿出来。也盼望您们多多帮助、指教。
-全文完-
▷ 进入东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