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算是《情的两极运动》的姐妹篇,我觉得上一篇我还没有很充分的表达完我的观点,所以我还要另起灶炉的不厌其烦的在唠叨一下。
《爱情麻辣烫》里最后的一个段落,徐静蕾和邵兵好不容易在茫茫人海中潇洒相识,跃跃欲试的开始了同居生活。可是第二天清晨,徐静蕾下楼买了趟早点,再进小区,她懵了,因为她找不到哪撞楼了,所有的阳台和门洞都是一个样子,她也没有他的电话,也许也不知道他的名字。她和他,也会怎么样呢?
这个构思真让人茫然,也许爱情本来就这样茫然的。蕙特曼说:“爱,不是一种单纯的行为,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气候,一种需要我们终生学习,发现和不断前进的活动。”每一个恋爱中人都要学会爱的能力,承担爱的责任。
可是只要一侧目,我们不难看到,情欲经济是狂嘲处处都在大显身手,离婚率上升,第三者插足,婚外恋,婚前性生活,非法同居,重婚、强j*与通奸大交叉。明暗红灯区,各种曾经被批判的丑恶人生纷纷的登上生活的舞台,渐渐的也在影响校园的感情意识。我也并非要把人拉回到:“男女授受不亲”“从一而终”“失节是大,……”的愚昧的思想中,但至少要保持自尊、自爱、自重、自信、自强。别尔嘉耶夫说:“真正的爱情是反对性淫欲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这个性淫欲是人的 奴役与堕落的根源。通过爱情而达到贞洁就是获得完整性,克服性的罪恶,克服分裂和分化。”如果把灵魂与身体强硬的分裂来为自己开个学说,其实后只不过是一个借口,一个人应该力求达到完美境界,把幸福寄托在跟他的责任相适应的状态中,这便是基本的道德法则。
现在一些学生们对爱情这是一个符号上的追求,对待的轻率,不负责任,甚至连最起码道德原则也不讲。自从“一见钟情”的成语被奇妙的发明,许多便固执的认为一见钟情等于爱的成熟,其实那只不过是恋爱的一个开端。每一个完整的爱情,他都应该是经历相识,相知,碰撞,相容的过程。爱就是在这种碰撞和矛盾中不断的调节,适应的,所以的这一切,都是双方爱情进不步的发展动力。再去升华,达到爱情之树常情。总有一些人幼稚的认为“一见钟情”便什么也不去想了,其实那是冲动开端,用这个标准就可以同居,是一个很混的一个想法。于是“开房间”“去某地”成了他们的周末伊甸园。
纷纭别类的出现种种:
爱情中有的太懦弱,其实懦弱来自社会中的某些不平等,加上生活环境的耳目熏染,但勇气争气略见一般。
爱情中有的很唯美,往往是极度的虚荣心过程的产物,这种想没有也很困难,往往由于这样的虚荣心才扭曲了实质。
爱情中有的爱插足,是生物生存理念在作祟,总认为通过竞争还得到爱情,但是有文化的人不能这凭这个来做的。从人性的角度上来看基本上可以判断插足者的胜利如果是建立在两个比较和睦的家庭或情侣的时候,他虽然赢得情感或者是情欲,但输掉了最基本的良知。
爱情中有的很奢侈,那么这是物质主义下产物,是金钱的价值变了味道,只能导致爱情让金钱支配和有钱人主宰。跟美好没有关系。
爱情中有的爱占有,这就以个人利己为出发点,他的圆圈是以自己的物质利益为概念所画的圆圈。
爱情中有的搞心跳,这是游戏心态的升级,他是末路只能麻木。他的生活空间只是休闲、娱乐,睡觉三点间,也没有进步追求,没有固定的标准。
因此出现几个俗套:
跟感觉走,看到身边的朋友都有了异性朋友,自己也匆匆的谈起恋爱。但是由于目的性不强,缺乏认真态度,把谈恋爱成一种精神上的补偿,分手常以“没有考虑那么多”为借口而各奔东西,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表现。
贴补空虚,这类人时常感到孤独,烦闷,为了弥补精神世界的空虚,急欲与异性朋友交往。
追求功利,这以对方的门第,家产,地位,名誉,处所,职业,社会圈子为恋爱的前提。这是由于在商品经济大潮中爱情被物化的结果,是恋爱的异化,有这着深厚的功利色彩。
观念开放,一些采取婚前性行为,异性同居的随便的态度,或者是不反对也无所谓。这是西方一些开放思想影响的结果,以几个前卫的女性为前沿阵地,极度夸张激情的时候,让信仰退化成一个空壳,如此的也造见教育的失败。换句马克思的妻子燕妮的话来说,“考验一个真正爱情的结果,半年或者一年不算长的。(大意)”不是闪电的来去。
几个俗套反映了一贯共同的课题,那便是对恋爱和爱情缺乏责任感和义务感,这把恋爱当成了一种爱情体验,及时行乐,逢场对戏,借以寻求刺激,填补空虚。这实质是只是强调爱的权利,否定爱的责任。《朱亚力日记》就是一个自我反省,如此造见了东西方的差异为借口,搞道德反叛,却在言情故事里,以眼泪的感动进行自己良心审判。
所以俗套看上去很美,但其结果这是使某有一方,被利用,被欺骗,被伤害,被辜负,被抛弃,成为出气筒,替代品,性工具。如此的爱情观怎么能化做彩蝶翩翩飞舞呢?
爱情不能随便的牵手,同样也不能随便的放手。
06·4
-全文完-
▷ 进入宇の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