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祸从口出”。《太平御览》中有《口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祸从口出的意思是灾祸从口里产生,泛指言语不慎,招致灾祸。这里,其实强调了一个有关说话艺术的问题。
现在,一些青年人说话快,有时就图个嘴巴快活,没有思考就乱发议论,甚至于糊里糊涂地乱说一通,不负责任地评论别人,这种毛病是要不得的,如果不加以改正和克制,将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走入社会,与人交流时如何使语言得体,不失礼仪地与人交往,这其中说话艺术很值得人们推敲。
谁能够长了嘴巴,一句话也不与人说?我想,除了哑巴不能够用语言来表达外,但他们之间有时候也需要用“哑语”进行交流!
说话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天天说话的人,也不见得就很会说话。有的人爱说,有的人不爱说。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有说好过几句完美的话。文人们比较讲究“语言文字的推敲与以理服人。”我们写的文章,虽然有人主张“用笔如舌”的标准,但是古今中外的作家能有几个人真能做到呢?说话像“行云流水,滔滔不绝”,不能够字字琢磨与推敲,难免会有“疏忽大意,疏漏散漫,以词害义,牵强附会”的时候。更何况,说话不是写文章,文章的语言是可以不断地推陈出新,构思精巧,反复修改的,而说出来的话,像倒出来的水一样,想收回来抑或修改的时候都没有!
中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艺术。《左传》是一部外交辞令的综合;《战国策》是一部纵横家言,《世说新语》是一部清谈的语言学。这三部书都是说话的经典著作。你看那些古人们的话,多么婉转动听,字字句句都有很深的涵义,能够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一部《红楼梦》,后来的学者,研究它的人颇多,乃至行成“红学”的文学派系。其中的语言文字,对话的轻松惬意,给人有如获至宝,如鱼得水的感觉。有关说话艺术的文字,我国古代还有一位著名的法学家韩非就曾经写出《说难》的经典文章,那是一篇颇有见地,剖析深刻的文字。
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学艺术的兴起,一些类似“粉丝”的音译词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语言交流中逐渐形成。这足以证明我们的时代进步了,语言文字也就有了新的生存空间。
然而,对于说话艺术,我也说不上来。人际交往中,由于彼此之间礼仪的需要,我想大概有以下“十不要”,现归纳如下,仅供各位参考:
1.不要花言巧语,虚伪客套;2·不要分等级待人,最好是一视同仁;3·不要出言伤人,不讲信用;4·不要了解别人的隐私;5·不要自以为是,做“万事通”;6·不要牵强附会,夸大其词;7·不要言谈虚浮,没有见地;8·不要论人是非,发泄牢骚;9·不要随便误解对方的善意劝导;10·不要轻薄地乱发议论,猜忌他人。
本文已被编辑[圆月弯弓]于2007-7-7 18:58:30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feihua1234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