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之中,总有阵阵梆子的声音有节奏地响起。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的集体化正如火如荼,每个生产队的农活都统一安排:统一出工,统一收工,统一歇气……在这统一的环境中,自然会生出许多关于“统一”的故事和关于“统一”的物件来。
单说这统一出工收工的信号问题就让队长头疼。当时别说用高音喇叭,在我们乡村还没有通电哩!队长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以敲击梆子为信号的方法。
在此之前,队里就有几个小梆子,由守夜的社员背在身上夜间敲击,用以吓唬偷食粮食的野猪刺猬等野兽。但这种梆子体积小声音不洪亮。受此启发,队长安排社员从山上寻来大型的杉树,剧成三米多长的圆条,然后请木工将中间挖空,只留窄窄的一道口子,梆子便制成了。将这样的两个梆子安放在全队的制高点。敲梆子的人抡起两根特制的棒槌,有节奏地敲击梆子,“咚,咚,咚……”的声音洪亮而颇具立体感,在生产队的上空回荡不已。
记得初试梆子那天,全队的社员像开庆祝会一样,当时我只有七、八岁,也跟着大人去凑热闹。记得抡槌击梆的是一位年轻的阿姨,那是队长的女儿。只见她抡动梆槌,挥动双臂由慢到快地击梆,那浑厚的梆子声便传得很远很远,阿姨的长辫子也均匀地抖动着,现在回忆起来,那该是一道多么亮丽而鲜活的风景啊!
打那以后,每天早饭后,梆子声便有节奏地响起(两个梆子,分别由队长的女儿和另一位小伙子敲击),全队社员迅速集中听队长安排;中午,大家又在阵阵梆子声中收工回家。虽然大家都很累,但有了这梆子,就像战场上有了冲锋号一样,社员们干劲更足了,我们小孩子老喜欢跟在大人屁股后面疯跑。
记得我十多岁时也参加过“抢工分”的劳动,梆子也还在响。直到后来,土地管理制度改变了,这梆子才退居二线,渐渐成为“古董”了。
现在,队里的那两个梆子早已不在了,但那有节奏的梆子声依然响在心里,让人想起那段激情而又荒唐的岁月!
-全文完-
▷ 进入黄自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