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累赘》后记
这个开满阳光的清晨,陷在座位上,沿着书的字码,整页整页地翻看。办公室外的过道上,不停地有人走来走去。这是一个熙攘的世界,即使在没有几个人的房间里,也显得格外喧哗。
事实上,我没有多余的精力去观注这些,室内声音的源头,乃至外面的天气状况,其实一点也不重要。办公室里冷冷的,透过转角处的玻璃,看到空调的格栏间喷出白色的轻薄的雾。张牙舞爪的,尔后消失不见。
“我们总喜欢回忆过去的往事,但不一定真想去重复。”这样的一句话,在此时此刻入了视线。初看,不起眼,再看,却也有所悟。中午,吃罢饭过后,和几个朋友躺在房间里聊天,各自说了开来。她们提及了过去,一些人,一些事。真诚的,虚假的,感人的,气愤的,留恋回味痛恨悔过之意,每每都是溢于言表。
年纪不大的一群人,似乎个个都历尽了苍桑,看透了尘世,似乎每个人都在被往事颠覆着。不知道,这是否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它总是用一些重复或者新鲜的事件来考验每个人,让人提前地衰老,衰老得让每个人都对这个世界通透起来,各自淡淡忧忧地说,这个硕大的空间,无非就是这样。
都说人生是个舞台,每个人都在上面扮演一个角色。它无时不刻地上演着折射人性的一幕幕,让人类隐约的,沉着的,对某些事物不断地放弃,有时也会抓住机会,趁虚而入。
我总想用一个词语来囊括所有,包括当下,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因为它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就像我对不同的声音的喜爱过程。我记得在十五岁之前,我喜欢听任贤齐,听他轻快的声音,觉得这个世界所有的事物都是美好的,就像春天花会开,鸟儿自由自在。后来,我喜欢听许巍,看他两只手背在身后,站在麦克风前,没有大悲大喜的表情,平静得让人震憾,他唱道,我只有两天,我从没有把握,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一天用来希望,一天用来绝望;我也开始听朴树,他眼神迷离而清澈:我要你来看我不顾一切,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
这样的声音,让人窒息,让人迷茫,继而伤感,却是那般的真实,触动人心。突然间就伤感起来,不为别的,只为活着。其实是不应写这么煽情的文字,我过得这么好。而事实上的确没有什么,比当下更重要。
阅读记
这个夏天,阳光斑驳。这个夏天,灰尘扬得特别散漫,所以,纷扰也就特别多。不过它们都过去了。我始终是我,我依旧如初地保持着我的无所谓,这是我一直以来的骄傲。所以,我就安心阅读。阅读带给我的好处是,它让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平静。
先是路遥,再是陈染,接着是余华。他们的书其实买回很久,在购书这一方面,我从来不曾吝啬。有空的时候会翻几页,这份难得的心情,还是会被网络,或现实中的繁杂渐渐地覆盖。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以及余华的《活着》,这是去年的时候,一位老师向我推荐的。记得第二天就乐颠颠地路去附近的书店买了回来,一直没有完整地看。前者能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当之无愧。一百万余字,花了五天的时间去读。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段话: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性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其书此书带给人的不是一种单纯的生活记录,历史进程,而是一种精神,那种精神在当下这个物欲纵横的年代,显得弥足珍贵。
至于余华的《活着》一书,它在一种倒叙的方式中,将主角福贵的命运完全的呈现。从放荡、奢侈、荒茫度日,穿丝绸,骑在人背上的富家子弟,因为赌博,丧失了良田百倾,沦落到穷困潦倒、居无定所的农民,他的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被拉去当过壮丁,差点客死他乡。侥幸活命,却要在接下来的年月,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女,妻子、女婿、外孙,一个个相继离开人世,最后他孤独度日。他最后的孤独和平静,似乎让人大彻大悟,似乎,人生无定数,这几个字,是最为完整的囊括。
他们的命运,带给我的震憾,远远大过了书的本身。而那种震憾,不知道来自哪里。也许,人只有在苦难中,才会真正地成长;人只有在苦难中,才能发掘自身不为人知的一些潜能和适应能力。
-全文完-
▷ 进入一把锁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