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五十年后,我们就是历史一桶汤

发表于-2007年07月04日 上午10:32评论-0条

--读《南京往事五十年》感怀

3世纪东汉王朝末期,南京筑城,即有“虎踞龙盘”之形势。其历史之悠久,被史学家柏杨先生认为“建都之久居第五位”。

和世界上其他城市一样,南京自诞生以来,她所走的每一步,都留下了或清晰、或模糊的脚印。

历史上的南京,是座令人悲情悯怀的城市。“它充当国都的时代,几乎全是分裂时代。而且每一个王朝,都在短短的期间内,发生变化,包括令后人惋惜的悲剧。”(柏杨《中国人史纲》语)。

因而,当不久前《南京晨报》用一个又一个精致的版面隆重推介《南京往事五十年》这本“口述历史”时,包括《南京晨报》在内的所有南京媒体,此刻都在跟踪和关注着另外一个新闻事件:江宁清修村宋朝古墓(尚未定论)的发掘。

对南京而言,这样的新闻天天都在发生。新闻关注历史,其实是在关注我们自己,关注数百年上千年前的“我们”。

因此,作为一本书,《南京往事五十年》的出版,与考古人员小心翼翼从地下取出的每一件完整的或残缺的物件一样,其意义是同等的,它们所承载的都是历史,都是“我们自己”。只不过前者是由60位老南京人讲述的发生在1949年至1999年的南京往事;而后者则是距离我们约十个世纪深埋于南京泥土中的物件。

一个世纪,100年,以个人的生命,所能负荷的记忆应该是个极限了吧?而历史正是由一个接一个的100年生生不息地传承着。十个世纪,二十个50年。从江宁古墓的挖掘,至《南京往事五十年》口述历史的问世,其实都在向我们昭示:

历史就在我们脚下,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当六朝砖铺御道在南京破土,展示于世人面前时,南京著名诗人、作家冯亦同先生激动地说: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历史馈赠,它能够穿越时空,让我们后人感受它无穷的魅力。而一位来自东北的现代最时尚的玻璃雕塑家李小强先生徒步跑了大半个南京后,所发出的感慨是:南京的古建筑越来越少了,历史在渐渐离我们远去!

渐行渐远的历史,存于承载这座城市的每一块土地里,我们用挖掘、考古的方式,把它拉近、还原。这是我们在研究古代历史。

渐行渐远的历史,存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人的记忆中,我们用印刷、出版的方式,把它记录、存档。这是我们在珍藏现代历史。

《南京往事五十年》就是一段历史(1949年-1999年)的忠实记载。

五十年,南京从“旧城”成长为一座“新城”。上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新新人类”也许无法想像,50年前的南京街头,竟有露天的不设防的男士小便池,“全市估计有上百处之多”。现在的南京,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大桥如彩虹飞越长江,地铁如蟒蛇穿梭地下;装修豪华、洁净清爽的洗手间,给人们带来便利且美好的享受。

五十年,南京接纳了无数的外来者、异乡人。来自北方的评书老艺人文微夫,在红楼书场演绎了一段段众口叫绝的评书段子;生于四川自贡的油画大师刘宇一,在南京历经生活磨难和创作艰辛,最终以他的大气脱俗之作走向世界……现在的南京,东北人、四川人、北京人、上海人,美国人、英国人、瑞士人、韩国人……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肤色、各式人等,都有可能与这座仍在成长中的城市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五十年,南京与整个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南京像阳光下的一滴水珠,折射着中国五十年发展的熠熠光华;五十年风风雨雨,点点滴滴镌刻在南京的记忆里。毛泽东、邓小平、西哈努克亲王、许世友、马季……这些领袖、名人都在南京留下过印迹,在南京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现在的南京,更是各路豪杰纷至沓来,他们关注南京,赞美南京;南京与他们互动,南京与社会互动,南京在历史惊诧的目光中定格。

这本由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图书编辑出版中心和中国文联•大众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南京往事五十年》一经问世,在南京文化界、历史界,及众多老南京人的心中激起阵阵涟漪。五十年近在眼前的历史,人们没有理由忘却。

文史学家薛冰说,这部“口述历史”的每一位作者,都是“时代的亲历者,真实、可信”。他认为,“历史的细节非常重要,就像胡适说过的,如果没有细节的证据,历史往往就变成‘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本书,大到南京解放,小到“马车公交”、商店里的“空中收银台”、五洋店,都有细致描述,不仅可以让老一辈人得到许多共鸣,怀旧一把,还可让小一辈人了解到老南京的景象。

由报人转为“电视名嘴”的吴晓平翻阅《南京往事五十年》后,欣喜地说:“非常好,非常有价值,我个人非常喜欢。”他认为,让健在的老一辈南京人通过自己的笔写自己的事,是不会搀假的。这些作者把他们经历的事,用最平实、最生动、最直观的文字一一还原,让人一下子有“回到小时候的感觉”,在城市不断更迭、变迁的时代,“南京人应该去体验一下这种感觉”。他相信,这本书“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时代,必将能长久流传,给后人更多的启示”。

书中人物、被当年老百姓称之为“马路市长”的陈邃衡老先生,如今已是“九十有二”高龄。现在,每当回忆起当年的事情,他总是强调,那是他分内的工作,实在不值得提。“当时还有些人讽刺我呢,说我‘不抓大事’,专抓鸡毛蒜皮的小事、琐事。”而恰恰是他以“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作风,做那些古往今来最难为的“细枝末节”之事,在百姓记录的历史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口碑”。

……

所有这些关于南京的评述与记忆,能以鲜活的文字留存下来并传播开去,有一个人的名字不可不提。这个人叫邹尚,一个来自安徽的对南京人文历史有着特殊的迷恋之情的文化人。他是《南京晨报》“记忆”专版的责任编辑,也是《南京往事五十年》一书的执行主编。

对南京他可谓情有独钟,几年间,他行南京路,看南京书,前后搬家13次,为的是了解和体会老南京的风土人情;凡与南京有关的各种文字记载,他都悉心搜集,相关藏书达4000册之多。他和他的同事精心编辑的两百多期“记忆”专版,发表了1000多篇从各个侧面记录南京历史的文章和1300多幅老照片。他的手中,有200多位本地作者和50多位专家的联系方式,2万多张记录南京市民生活的老照片……

转眼间,五十年过去。

五十年,在时光隧道里稍纵即逝。

行走在充满现代气息的南京大街上,我们甚至能感受到脚下地铁穿梭往来的律动。地铁的每一站,仿佛是历史的一个视频,人们在现在与过去之间进出、舞动。

承载着历史的我们,正在走向未来并创造未来。

五十年后,我们就是历史。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一桶汤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梦的出口点评:

一段残存的历史,一段血的记忆!
穿越弥漫的硝烟,我们知道该如何面对未来了!
文章最后,声音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