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久未联络的朋友,一日突然打电话来,彼此嘘问中,朋友突然略带悲哀地说:“你说人为什么得死啊?以前总是一闪而过,不知怎地,我这两天一想到这,就自拔不出来,就觉得害怕,觉得愣没意思,唉,人活着到底为了啥?······”朋友是个事业型的人,风风火火,干劲十足。兼又心直口快,遇事在急不在缓!相比之下我就见拙得多,因此没少挨这朋友的训!所以铃声响处,一看号码,心里就有些发怵,但这次不同——语气、音频、音高各方面都要软活许多!
不必说老庄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出世思想——
庄子认为,生命在才刚诞生的那一刻就死去,而在死去的那一刻才刚诞生。“方生方死”通俗化解释,即有生则必有死,在你从母亲的子[gong]里钻出的那一刻,尽管你没有意识,但天地大道就已经给你安排好了死亡,死亡是你必然的宿命!因此,便可以艺术化地称你已经死亡了!此外,庄子的“方生方死”论还附着着一个哲学典故:有物名叫混沌,身上没有五窍,若无生命模样,却生得自在,一日被有好事者凿开五窍,看似生了,但却立刻死去!“方死方生”通俗化解释,即有死才会有生,如果你不想死,那你根本就不会诞生,构造你的生命的精子与卵子根本就不会结合!你会是不知何处的一块冰冷石头,无智无识!或者你什么也不是,连看不见的空气也不是!在这里,仍有庄子的一个典故:庄子父亲死了,众皆悲戚,庄子却在那里大笑。人斥其疯癫,庄子说:他解脱了桎梏,出生了,这不是值得恭喜的么?!
以道家的思想,正是:生无可恋,死不足惧!
也不必说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的入世思想——
孔子认为,生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生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有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的事情和该为死做些什么? “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在警告提示向沉湎于对于死亡的痛苦思索而不可自拔的人:当你准备思虑死亡问题的时候,你具备了问死的资格了吗?生的事情你弄清楚了吗?等你的人生过得充实,快乐,有意义了,死的问题随之也就变得现实起来,亲切起来,不会再觉得它是个鸿沟,不可接近了!发现死亡原来是个和蔼可亲,笑眯眯的朋友!要知道死,须先知道生!然而,又如何知道生呢?我们可以把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演绎一下,倒过来,变成“未知死,焉知生?”,生与死,死与生,是相通的,相循环的,相互作用的,不可分的!因此,要知道生,也必须要知道死!只有知道了死,才能更好地知道生!且死亡之晨钟,会把人们从生之迷梦中惊醒!死亡地主的催租,也使人们不至于荒芜生命的土地!
生与死,应是携手共进的兄弟,并在互通互知的融合中,最终把人的生之质量螺旋叠加上升上去!
单说当人的心智成熟的时候,就是必然要面对生与死这个大问题的!死亡是可以回避的,但不可逃避!回避是胆怯的表现,并且这样的胆怯丝毫不能逃避死亡的致命一击!积极地面对生命,并勇敢地面对死亡,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但愿我这个观点有幸不被视作对朋友人格的侮辱,但我已经对这个朋友这样说过了:恭喜你!你从此开始成熟起来了!
死亡赋予了生以意义!死亡让人珍视生命,让人诊视生的每一天,不可浪费生命,因为,死神总跟在我们后面,要拣拾我们不小心丢掉的生命的金币!告诉自己必须要快乐!如果没有了自然死亡,如果人知道永远将活下去,那么,人会找不到生存的理由,生存的意义也将失去。若人不知为何而生,则这样的生之痛苦与折磨,要比死亡所带来的要严重得多、惨烈得多。死亡,是上帝给予人类的最具仁慈的恩赐!死之痛苦,给予了仍在生的人以快乐!就在神话故事中,如围城一般,凡人生不过几十年,中有病痛孽障不绝,是人汲汲于长生作仙;而天上的神仙,却羡慕人间的烟火,拼去一死,毫不顾惜地投身下界。
至于对于死亡的惧怕,除了仍未透彻地知生之外,还在于人们的思维逻辑之误,以平时眼见的死后之残状,来在生前想象自己以后的死亡:腐烂,蛆虫,骷髅······——而这样的想象是毫无意义的,且对生是具有破坏性的!人死了,却还能以生而才有的意识去想象?!去悯怜?!去恐惧?!这种思维的低级,其所造成的莫名恐惧,也是造成大部分国人绝不敢在死后去捐献自己的器官与遗体,以致利人利己的国家遗体与器官捐献事业至今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一!
看透生死的国人,或许不少吧,但这有益的人生观能有多少用在正义与有意途径上的?都多多地被无意浪费、被恶意利用、被故意销毁了!无意浪费的太多,不再细说,被恶意利用的就有亡命之徒!被故意销毁的就有自杀者!
联系得太多,就此打住!
面对死亡,我要唱出我的赞歌:死亡啊,我的母亲,请赐予我生命的乳汁!
或许,当你死亡的时候,你也能轻轻吟出一句诗来:到时候,我们在田地里长成了生命的丰满的果实,在甜蜜的等待里,静静地垂头,上帝便派了死神来收割了······
-全文完-
▷ 进入金哥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