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活总是受制于两大因素—— 物质和精神,弄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摆正这二者的关系呢?一般来说:东方文化讲究内求之法,重精神性。西方文化讲究外求之法,重物质性。新时代的特点就是将物质性和精神性合而为一,注重生命的完整性。
其实,物质和精神只是形式上的不同,而非本质上的不同。物质和精神本质上都是能量的存在形式,因此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可以转化为精神,精神也可以转化为物质。存在的层次越高能量越大,所以精神的东西比物质的东西能量大。原子能厉害吧,但心能更厉害。
光速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分界线。物质世界里的东西有静止质量,精神世界里的东西没有静止质量。物质世界里的东西若能够达到光的速度,就可以进入精神世界,或者转化为精神世界里的东西。修炼就是把低能的东西转化为高能的东西,把物质的东西转化为精神的东西。
物质世界遵循物质世界的法则,精神世界遵循精神世界的法则。因果定律是物质世界所遵循的法则,共时性是精神世界所遵循的法则。在精神世界里,世界是一体的,不存在时间和空间的间隔,因此也就不存在远近快慢和轻重的问题。所谓神通其实就是精神的基本功能。
个人的精神对应于宇宙中的精神世界,两者是互通的。道家说人体是一个小宇宙,那是在他的修炼境界中见到的真实情况。我们说开发人的神性和生命潜能,其实就是让人向精神世界回归,那是人类迷失的家园。
易经讲:一阴一阳谓之道,就是说物质和精神缺一不可。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理念的广义生命观揭示了生命的完整性。人的进化,从个体生命到种族生命再到宇宙生命,其实是一个精神性持续增长的过程。轻视或回避物质世界的做法必然有碍于人的精神性增长。而忽视精神世界的东西只注重物质世界的东西则使人与物处在同一界面。
第一,物质是“基础”,是“前提”,任何人不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对物质生活的鞭挞,或许正是因为对物质生活的向往。所有通向精神世界的桥梁都是物质的,这构成了几乎所有艺术家的“困惑”。 解决困惑的唯一途径,是大踏步走在物质丰富钱财丰饶的“金光大道”上,并且义无反顾。对物质文明的追求,应该像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一样正大光明且不遗余力。
第二,精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我们必须突破物质的樊笼,寻找到精神世界的美丽家园。钱钟书在《围城》里说:“住在城内的人想出来,而住在城外的人却想进去。”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态度。我们要做的就是脱离物质(在围城中)进入精神的自由天空。
农村的人向往城市的繁华、舒适,却不知城市的生活处处都有暗流险滩,一不小心,就会留下满身伤痕;城市的人又向往远离城市的喧嚣过一种农村的宁谧与平淡的生活,却又因为不了解农村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使他们后悔这样的选择。这就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现实是此岸,而理想却是彼岸,理想与现实之间需要实践之桥的连接才能畅通无阻,亦需要勇气与爱心的衬托。实践的时间是辛苦的,也是快乐的,有付出就有回报,人们的笑容就是给我们最好的回报。
人的神性,或人类共同体属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将成为人类生活的主旋律。 从物质进入精神,开发人的神性,将从人类文化的边缘位置进入中心主导地位。
-全文完-
▷ 进入杨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