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文化呼唤汇流老白杨

发表于-2007年06月24日 上午11:43评论-1条

南北朝时期,中国划长江以分南北。北方受鲜卑贵族统治,南方则是腐朽透顶的士族地主,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产生于这一时代的南北朝诗歌,即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大抵“艳曲兴于南朝,胡音兴于北俗”。其文学修养如此,服饰、雕塑、书法、舞乐、建筑等亦相差异而影响后世较深。

北方征战频仍,加上胡人多勇武好战,以至其民歌语言质朴无华、表情爽直坦率、风格豪放刚健,不似南朝士族文人生活在江南温柔水乡之中,终日醉生梦死,不图恢复,只一味沉湎于红粉闺情,既或有登临山水之作,也“了无一句有丈夫气”。格调迂回婉转,娇柔无力,尤以齐梁间为甚。从诗文即可辩南北:人们是不会相信《木兰诗》会出于南朝文人笔下的。

南北差别大矣!南朝多含蓄华美,多抒情,北方多爽直刚健,多叙事,正所谓“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和“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南朝小姐说“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北方女子说“女儿自言好,故入郎君怀”。即使北魏孝文帝“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也学不来南人的娇柔和形势上的华美。但北方却形成了一种古朴的民风,在文学上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内容。对中华文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贡献。但南北二百年间的隔阂,对文化确也是一大损伤。

北方一百余年几乎没有诗人。即使北魏时号称“三才”的温子升、邢邵、魏收,作品不仅少又多模拟。《北齐书•魏收传》载,邢诏抵魏收偷窃任眆,魏收则讥邢诏在沈约集中做贼。庾信的由南入北,倒是给文化特别是文学的汇流提供了一次小小的机会。庾信梁元帝时使西魏,北方因爱其才而授以高官,不意放还。思家念国之心,屈身事敌之辱,以及生活和环境的改变,使庾信诗风从艳冶转入刚健。他运用南朝诗歌的丰富遗产,吸收北方文化中的健康的精神,批判了南朝诗歌中腐化浮艳的内容,创制出新的风格。这样的汇流至少成就了庾信,且恩泽后世。

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分裂,胡汉文化激烈碰撞,直接搅乱了中华本土文化稳定的生态系统,促使其向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这倒为隋唐文化的全面繁荣打下了基础。唐王朝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国势空前强大,多元的文化体系由碰撞趋于融合。在新的条件下,这一时期开始了文化的大整合。胡汉文化乃至域外文化融汇成浩瀚的文化海洋,滋生出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唐王朝以“巨鲸吸百川”的气势,对汉以外的文化一律信手拈来,放在眼前泰然审视,然后,据为己有,如同本来即是自己的一般。唐王朝以强烈的自信心和地位上的绝对优势,视外来品俱是浮来的一般……

眼下,由于历史原因,台湾尚在国门之外。他们受到别样政治、经济、环境等的熏陶,长成了别样的,与大陆文化出自一源而面目相异的文化。然而,“历史是朝着大一统的方向发展的。”统:一致也。万物分化而终归于一致。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炎黄子孙的心声,更是文化内部强音的呼唤。台港澳文化和大陆本土文化的汇流,一定会为中华文化的瀚海中添一股洪流,在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吸收、互相补益。同时,大陆声势浩大、成绩斐然的社会改革,已引起世人广泛关注而终将傲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各种文化在她的怀抱里必将灿烂出现代的光辉。我们期待这一时刻的到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老白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舒展 | 荐/舒展推荐:
☆ 编辑点评 ☆
舒展点评:

文化呼唤汇流,各种思想只有在交汇时交相辉映,才能碰撞出奇彩的火花。文章在论述了我国传统文化差异后转向当今的时政问题,具有深度。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这样的期待不知道要等多久。问好!
  【老白杨 回复】:即使白头,也要等候。 [2007-6-26 11:09:02]at:2007年06月25日 晚上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