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安林公路西行,刚入林州市界,你会看到路两旁一幅十分醒目的对联:十万大军出太行威震四海,能工巧匠战犹酣财源通天。说的就是闻名暇迩的红旗渠精神。你会心一笑,想:林县人民真是了不起。回来时,你又看到背面的一幅:振兴经济再立当年愚公移山志,深化改革重谱今朝改天换地歌。你由衷钦敬,想:林县人民实在是了不起。
红旗渠号称“人工天河”。其工程浩大、艰巨,即使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今天也不容低估,何况在肩挑手推的五、六十年代。红旗渠早已名满神州,在这里,我想谈的是一样以“韧”的战斗精神震撼人心的石板岩的“扁担精神”。
从市区驱车西北方一个小时,置身于林虑山的葱茏里,你会看到一座门楼,上书三个古色古香的正楷字:王相岩。据说,东汉朝官夏馥隐姓埋名避居此地。后人为纪念他,起名为王相岩。王相岩岩层层层相叠,酷似石板,故又名石板岩。这里山水秀丽,林丰木茂,在缺水少林的地方,能有这样一片“世外桃源”,真是自然的造化。人们在这里得到心灵的休息和思想的净化,却往往震撼于这里人民的坚忍和坚韧。
山是拔地而起,壁立千仞。拾级而上,下见飞鸟。薄薄透明的雾缭绕于谷底、远山。群峰耸翠,怪石嶙峋,茂林佳木,扑鼻清香。恍恍乎遣世而独立,欣欣然望峰而息心。柿子树柿盖儿犹在,可以想见柿子熟时,柿林如火。山楂林中串串白花,阵阵馥郁的清香浮动在花海里……
登上山顶,我们看到山颠的一片平地上,苍绿的树丛中竟然环抱着几十户人家,十分惊讶。寻到一位歇晌归家的老汉。他有一把稀疏的草一样的胡须,快乐地大声笑时露出几颗牙根暴突的老牙。他已七十有六,犹自下田劳作。问他为何,他说:“俺都种地的只要能动,就得下地。”老汉十分健谈,他说:“以前种地不见收,都旱死了。”问:“没水吗?”老汉苦笑一声:“老以前有的。”他肩上的扁担向西南一挑:“那里老以前有宝泉,从几千尺高的山崖悬流下来。三伏酷暑天,飞雨冷得伤人肌骨;三九腊月天,冰柱堆成冰窟窿,美着哩。唉……”老人长叹一声:“文化革命那会儿,以粮为纲,毁林开荒,劈山造田,弄得水土流失,山泉都干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把咱乡定为林业生产区,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林果业……”他扯回遥远的思绪,说:“正咱(现在)又有了。”
山里乡民富,靠的林、副、牧
要想迈大步,还得多栽树
老人唱起歌谣来,有陕北信天游的味道。大概大山里的农民们,扯开喉咙吼几句,心里就会敞亮。但老人唱的更象一支小曲,悠扬地荡在树梢间。
我们目送老人的身影走远,回首望来路,但见石级蜿蜒于绝壁间,复又惊出一身冷汗。一旁有人道:石板岩本地不产青石,这一方方青石都是从别处搬来的。
据《林县志》载,林县“境内重山环绕,(道路)多为峻岭峡谷中的坎坷小径,挂崖跨涧的栈道悬桥,交通不便。”又载:“经马店之东路,有约50公里直达安阳的窄道。因路途崎岖,不能通马车。清顺治年间,重加修筑,勉强可以通马车。”通往外界的道路尚且无法畅通,何况山陵纵横的古林县。石板岩东西高,中间低。东部是林虑山,西部是太行中山。山高谷深,落差极大,筑路十分困难。石板岩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路没能难倒他们。上至七十老叟,下至十岁孩童,都能推起独轮车干活。说起来,独轮车不能不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在我的印象里,这大约就是诸葛亮用来搬运粮草的“木牛流马”了。山间崎岖的羊肠小道难不住它,它简直就是一头牛、一匹马。而相对来说,石板岩人民更加艰苦。独轮车上不去的地方,怎么办?只要脚能走过去,扁担就能挑过去,肩膀就能扛过去。天不会绝人,只有人自绝于天。凭着这样一股子精神。石板岩人民硬是在悬崖绝壁间,用石板、用胆气、用坚韧,顽强地谱写出一曲生命的赞歌。
我们上山时走的是石板岩被开发为旅游景点后铺设的方青石路。下山时却走了一条更加险恶、更加艰苦、人迹稀少、地地道道的石板岩的先民们自己修的路。它沿峭壁而下,蜿蜒于峰峦间,纯由一片片板凳面大小的石板铺设而成。这些石板取自本地,重重叠叠,相互间没有泥灰粘连,全靠石板间的磨合。当地石板虽多,但脆硬易碎,铺设一条绵延几公里、伸向一千二三百米高的山顶的小路,绝非一代人之力。这条路,有的镶嵌在绝壁里,有的凌空铺设在险峰上。一边是壁立千仞,一边是万丈深渊。走在活络的石板上,尤自心惊胆颤,当时的铺路人又是什么样的情状?我不仅扪心自问,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世代生存。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强不息”是我们民族发展长河的根基。石板岩人民一条扁担创家业,硬是走出一条自强之路。我常想,任何风景,都代表了一方水土,一方人文精神,不渗透入历史的深层,发掘出演进的轨迹和生命的流程,就无法窥见风景的灵魂。石板岩的山水风光,和石板岩人民早已紧紧联系在一起,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艰苦的环境锻炼了它的子民,它的子民们也改变着环境。联结他们的是水乳之爱,是艰苦奋斗,是“韧”的战斗精神。
-全文完-
▷ 进入老白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