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悲剧英雄流沙红尘

发表于-2007年06月23日 清晨7:44评论-1条

一 项羽,性格决定命运

有一点是很明白的,从整个中国历史轨迹来看,以项羽的性格是无法成就帝王之业的。《史记》淮阴侯列传里面,韩信在拜完大将军以后在和刘邦的对话中就分析过项羽,说他: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在项羽本纪里面,宋义也曾经评价过项羽:夫被坚执锐,义不入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以我之见,项羽就四个字:率直少谋。

项羽杀掉投降的子婴后,焚烧宫室,收其货宝妇女而东。有人劝他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而项羽心怀思欲东归,他要回到家乡去,“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当有人因此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他却把人放在油锅里煮了。还有当他俘获刘邦的将领周苛的时候,周苛就说他不是刘邦的对手,不如赶快投降。项羽做什么呢?他也把周苛扔到油锅里面煮了。从这点看来,他是一个很好面子的人,也是一个注重当下,没有长远考虑的人。他只注重一时的荣耀与欢乐。他也只在乎他自己的一切。为满足一点私欲而滥杀,屠城。司马迁说,“何兴之暴也,自矝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还有一个他和刘邦之间的故事,“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刘邦就很有心机了,笑谢“吾宁斗智,不能斗力。”这件事情看起来是很可笑的,两军对峙,项羽却要提出来和人家单挑,真的也只有项羽才能做出来,可见在他的心中,只有他一个人,没有整个军队,也没有其他人。而且战斗的时候,的确每次冲锋陷阵,他都冲在最前头。而刘邦在韩信这个军事天才看来却是善于将将的。所以项羽只是一个人的勇猛,那里会是刘邦的对手呢?刘邦最后成为西汉开国元首,以其心机不无关系,想当初项羽要把他老爸用油锅煮了的时候,刘邦竟然说分他一杯羹。刘邦是有长远考虑的,所以他不会在乎他爹的死活。他也曾经把他的子女在逃难中三次推下车,他也不会在乎他子女的死活,因为这和他最后要称王称帝那是没法比的,这就是政治家无情的一面,为了长远利益毫不顾虑眼前的小的失去。而项羽最后那一刻,面对着他的美人,乌骓马,他却摆起了酒宴,饮而歌。所以我说项羽不要去称什么王,也不要去成就什么霸业,而是去江湖上当个扶贫济困的大侠更好,比如乔峰一类的。就可以活得潇洒许多,英雄气概,名满江湖。可叹啊,项羽为什么不好好想想他到底该不该去成就一番帝王霸主之业,如果不适合,那为何要继续往前走呢?

鸿门宴上,一个樊哙就把他的杀气不知道弄到哪里去了。樊哙是张良找来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张良其实是蛮了解项羽的,摸透了他的性格,而项羽这样一个直来直去人,摸透他简直不用花太多心思。而且樊哙也是一个豪爽直率的人,能吃能喝,豪言壮语,这下和项羽倒是可称之为性格相合,所以项羽说他是壮士,赐酒,樊哙一饮而尽;赐他猪腿,他覆其盾,置之其上,拔剑切而啖之。而项羽呢?置整个大局不顾,倒和一个壮士把酒言欢起来,“壮士,能复饮乎?”。这不就是我们所见江湖弟兄好汉们的作风吗?的的确确是个性豪爽,侠肝义胆。这让我想起天龙八部里面乔峰在少林寺里面被围困之时,和段誉、虚竹三兄弟把酒言欢,豪言壮语,生死置之度外的情景。所以我觉得项羽适合在江湖上结朋交友,把酒言欢,过一个放荡不羁、侠肝义胆的生活。这样会很快乐。

项羽最后必然失败是毫无疑问的,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他的结局很凄美,美人虞姬,乌骓骏马,四面楚歌,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悲壮的歌声中走到了末路。

然而,他最后关头其实是有逃脱机会的,他如果坐上乌江亭长的小船就可以逃脱一条性命的。所以后来词人李清照就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但他却说,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忘我,我何面目见之?纵使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自刎而死。从这里也就可以知道,项羽为什么在灭掉秦王朝以后思欲东归了,他带领八千子弟出来,是要有一个交代的,要混出个样儿来的,要衣锦还乡的,要让江东父老共享他们的荣誉与光彩的。这里有一个背景,一个烽烟四起,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他们身后有着江东父老的无数双眼睛对他们的期盼,江东父老们多么希望他们衣锦还乡,而今他们失败了,所以他们是无颜的。这也许就是成王败寇吧,或者说非正即反,在刘邦那里是这样,在项羽这里也是这样,他们不会有第三条路,也不想走第三条路,舆论也许也不允许,他们自己也不愿意。而寻找另外一种生存空间,另外一种生存方式,他们也更没有去做?不然的话,跳上小船,还可以继续开辟另一方天空,也许这是后人的一厢情愿,但假使纵然要成就霸业,那就应该知道胜败乃兵家常事,越王勾践不就是这样吗?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最终成就了霸业!然而不用苛求古人,只是扼腕叹息而已。

二 韩信,屈辱造就的悲剧

韩信,正如司马迁评价的,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韩信是有所抱负的人,所以他很坦然的接受了遇到的胯下之辱,也不惜面子,厚着脸皮到处讨饭吃。我觉得这个对他影响太大了,所有后来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要挽回曾经的屈辱,曾经的面子,曾经的心理伤痛,而且他要速成,他要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他要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总的说来,我觉得他心理是脆弱的,是有些扭曲的。他曾经受过很大的伤害,这个伤害他即使暂时忍受了,但他最终要找到一种方式来弥补这个伤害。他用的什么方式呢?很典型,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很清楚这个道理。所以当他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楚王的时候,他衣锦还乡,赐漂母千金,亭长百钱,封曾经侮辱他的流氓中尉。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炫耀身份变化,他现在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他要找回曾经的面子,他要找回曾经的伤痛。我相信,对于那个无赖,他随时可以封他做中尉,也随时可以找个理由,杀掉他,为什么?因为他现在是我的棋盘的一个棋子,我怎么玩都可以。关于韩信这一点,他在封无赖做中尉的时候也说:“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潜台词就是我现在就可以杀了他,但首先我要给他一个名分,而且这个名分是我给的,所以我要他去死,也是合情合理,为什么?这是很简单的历史逻辑,你现在的命是我给的,你的名是我给的,所以哪一天我叫你去为我去死,当然合情合理。他已经成了韩信掌中之物,可以将他随意地玩弄于鼓掌之间,所以钟离眜的人头不就被韩信拿走去讨好刘邦了吗?

然而钟离眜为什么会愿意呢?其实他是不愿意的,但不愿意又如何呢?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你钟离眜当初躲在我这里,是我救你一命啊,因为刘邦对你恨得要死。所以钟离眜也只好骂一声“公非长者!”砍下自己的人头交给韩信。 其实在我看来钟离眜也不要对韩信有太多的怨恨,因为韩信如果要碰上这种情况,他也会这么做,纵使有一百个不情愿。

另外一个事例也证明,韩信心理是受很大伤害的。当他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曾经到舞阳侯樊哙家里游玩。樊哙对他倒是客客气气、恭恭敬敬,曰:“大王乃肯临臣!”。韩信出门后,却说道:“生乃与哙等为伍!”韩信在浮浮沉沉当中已经变得心理十分脆弱,他光芒四射,而且他劳苦功高,在他看来,不仅没有得到足够的犒赏,现在反倒被贬为淮阴侯,地位就大大降低了,而这个时候他对于外界的反应他不能不敏感,用句流行的话来说,那是相当的郁闷。他的心理是再一次受到伤害。因为他一心一意地是要谋求成功,赢得别人的目光和仰望,总之,他要出人头地。他已经出人头地了,但现在又被贬了,他无法抚慰心中的那种伤痛。对外,他无所寻求;对内,他又不能在内心寻求到一种心灵的快乐。当然,发这点牢骚是太正常了。

另外一个问题?辩士蒯通劝他的时候,他为什么不自立为王? 蒯通第一次劝韩信的时候,说“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王,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项王连和,参分天下而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这也证明我在上文说的,韩信他也会士为知己者死,他不忍心背叛刘邦,就是因为刘邦重用他,言听计用,刘邦把自己的饭给他吃,把自己的衣服给他穿,授予他上将军。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可以看出刘邦还是有一套的的,他对韩信是了解的,刘邦是善于知人的。

第二次蒯通劝韩信的时候说,“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遝,熛至风起。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胜数。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於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於此矣。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夫锐气挫於险塞,而粮食竭於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当今两主之命县於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彊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彊,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於齐。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愿足下孰虑之。”

而且韩信也举了大夫种、张耳等几个前车之鉴给他看了,所谓野兽已尽而猎狗烹。这个时候,韩信是有些动摇的,对蒯通说:“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你不要再说了,我会考虑。可见其心中矛盾,犹豫不决。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所以当后来韩信临死之前就说:“吾悔不听蒯通之计!”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韩信还是上次的老话,但是注意后面这句话,“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这句话很重要。“吾闻之”说明这句话是一种社会准则。所以即使你想反,反了以后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呢?如果反了,就会背上一个不义的罪名,社会舆论压力那是无法承受的。所以司马迁就说他“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况且呢,韩信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做到上将军他都已经对刘邦感恩戴德了,至于成就帝王之业,他是没有想过的,所以可能脑子也很乱,不知道怎么办,而且身边也没有什么谋臣出谋划策,也就一个辩士蒯通在那里说了一通。

后来蒯通又几次要说服他。最终韩信还是没有背叛刘邦。哈哈,如果韩信自立的话,中国历史上要出现一个前三国时代了。

最终,韩信还是走向功臣末路断头台的悲剧。韩信也是知兵不知人,有人给他献计提着钟离眜的人头去见刘邦的时候他真的就把钟离眜的人头拿去了。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来他在政治斗争中有些手足无措,他的思路是混乱的,这个他不在行了,他哪里是张良,陈平的对手呢?他不是老谋深算的那一类,想事情还是比较简单的。因为刘邦南巡的时候,他就没有对策了。韩信的事情做的真是有点不伦不类。他要么早就该反了;要么就安安稳稳地做他的淮阴侯,所谓功成身退。不知道他有没有读过《道德经》,如果读过的话,不应该不知道外身而身存这个道理, 恐怕是没有读过的罢!兵书肯定是读了不少的!

三 聂政,信条带来的荣辱

聂政。和其他人物相比,他是一个普通的角色,是个勇士,但他却和其他人有相同的命运。濮阳人严仲子和韩哀侯的叔父侠累有仇,他怕受到侠累的杀害,就逃跑了。但他要报仇,而且听说聂政是个勇士,所以就经常到聂政家里拜访。有一次他就送上黄金百溢为聂政的母亲祝寿。聂政怪其厚。他于是就对聂政悄悄说了:“我呢,在因为和别人有点仇,在诸侯国游荡很久了。到了齐国,听说足下很有义气,所以奉上百金给母亲大人买些粗粮杂食,顺便和足下交个朋友,岂敢有其他的想法?”

这话,对聂政来说自然是明白的,不过是些客套话而已,目的就是为了让他去报仇。所以当聂政的母亲死了以后,聂政就为他去报仇了,说:“我不过是一个市井屠夫,而严仲子官至诸侯国的卿相,不以千里为远,屈驾来和我交朋友,他奉百金来给我母亲祝寿,而我也没有什么大的功劳,像他这样的人因为有些仇恨而来亲近我这样一个家穷地僻之人,我对他的回报是有些过意不去。原来我不过是因为有老母亲在,而现在老母亲也去世了,我可以为他去报仇了!”

然而聂政深知严仲子也不过是让他去报仇而已,然为何说些诸侯卿相不远千里来和我交朋友之类的话?这不是一厢情愿的话吗,严仲子也不过是为了收买他去杀人罢了。我想当他真正要行使士为知己者死这个价值标准的时候,他认为这是很正式的,即使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即使是骗自己他也要让这样的场合正式起来,他也不能白白死去,他要确定,我就是为了行使这个诺言,这个信条而死的。他要了我的命,但我的价值和他联系在一起,生死都和他联系在一起,价值也联系在一起。

于是他刺杀了韩相侠累,是时韩相侠累坐府上,有很多守卫的兵士。聂政击杀数十人,然后自己毁容,把眼珠都剜出来,剖腹,把肠子也掏出来。相当惨烈。哎!

韩国人将其暴尸街头,如果有谁知道他是谁家的儿子,悬赏千金。

聂政的姐姐知道后冒着生命危险认出他,哭得泣不成声。 街上人都说:“此人暴虐吾国相,王县购其名姓千金,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识之也?”他姐姐说到:“闻之。然政所以蒙污辱自弃于市贩之间者,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可奈何!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其柰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大惊韩市人。乃大呼天者三,卒于邑悲哀而死政之旁。这样的场景真是让人十分的凄凉,大家都说他姐姐也是烈性女子。而且注意这句话,士固为知己者死,她说了一个固,可见士为知己者死是一个侠士信条,是一个社会舆论的价值判断标准。所以有“可奈何”的悲叹。两个生命都因为一个信条而死去了,我在乎的倒是他姐姐的大呼三声“天啊”。这样的声音真是悲痛欲绝。我想这里面有一种人生的酸楚和悲痛。这也许就叫命运吧!

四 荆轲,生死之间的痛苦

这种酸楚接下来在荆轲的身上体现得更突出了。荆轲是一个深沉好读书击剑之人。他游历诸侯,多和贤豪长者交结。他到燕国以后,燕国的贤豪长者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道他不是一个平常的人。他和燕国的一个狗屠,还有善于击筑者高渐离交往,他是喜欢喝酒的,他们经常在街市喝酒,喝的酣畅淋漓,这个时候高渐离就击筑,荆轲就和而歌之,很快乐,但不久就会两个人相拥而泣,旁若无人。

这个相拥而泣的场景让我想起魏晋时期的阮籍,他驾一马车,载一车美酒,一直往前走,当走到穷途末路的时候,痛哭而返。荆轲为什么要哭泣?他感到了燕国的将要灭亡吗?他感到自己的命运乖蹇吗?他感到了人生的辛酸?他感到了生命的痛苦?无从判断,在司马迁的笔下,这一笔来的有点突兀。

接下来,就有了燕太子丹以及田光先生的商议以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其中有几个细节值得注意。

田光和燕太子丹决议后。找到荆轲。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从这段看来,田光先生结交荆轲,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收买荆轲的心,让以身殉国,然而这个比起严仲子的收买聂政就要高明得多。而对于荆轲来说,他是一个深沉而且好结交豪侠长者的人。他不会不知道侠客的命运。他肯定也知道田光先生对他的最终用意。也许正因为知道这一点,他清楚了自己的命运。他知道了自己的结局。当一个人提前就知道了自己的命运的时候,他是痛苦的,他是不幸的,还不如不知道的好,而且他知道了自己的这种命运,但却无力改变,只能选择继续往前,他就更痛苦了。我注意到,他是嗜酒的,而比如阮籍,嵇康这些人也是嗜酒的,这应该不是一种巧合。借酒,他们得以暂时解除痛苦的感觉,解除辛酸的感觉。因为,对于自己的命运,他们都是自觉的。

燕太子丹和荆轲商议刺秦王的事情时。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闲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有些推辞的,然而最终答应,这对他来说,这是矛盾的选择,一种痛苦的选择。在痛苦中,他也许就放情声色,沉湎于酒肉美女当中了。

秦将樊於期得罪了秦王就逃到了燕国。燕太子丹收留了他。而荆轲却正要樊於期的人头去见秦王以便取得信任。而太子丹不忍。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柰何?” 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柰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搤捥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

燕太子丹对樊於期不忍,你燕太子要我的人头为什么就忍了吗?我这一去,入不测之秦,十有八九也就是命丧黄泉。你为什么就忍了呢?我想荆轲的悲剧就在于他认识到了自己的悲剧性。所以他会哭泣。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荆轲怒。这个怒很有意思,你急什么呢?他不仅骂人了。我留下来不过是等等我的朋友高渐离罢了。你着什么急呢?你知道我心里的痛苦吗?你明白我的感受吗?

最后一幕,只是,白衣,寒风,悲壮凄凉的歌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后来还有荆轲的朋友高渐离隐姓埋名给人做苦工,后来因为善于音乐,所以终于浮出水面,被奉为上宾,使其击筑,客无不流涕而去者。这个事情后来被秦始皇知道了,但因为他善于击筑,就赦免他的罪,但弄瞎了她的眼睛。后来,他也因为以铅置筑中刺杀秦始皇,被诛。

结语 路在何方

每次读到这些人的传记,真是让人禁不住有一种暗暗的叹息。也让我禁不住地思索,一定要称王称霸吗?如项羽,韩信。一定要士为知己者死吗?如聂政,荆轲。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生存方式吗?还可以有其他的生命状态可以展开吗?还有其他的出路吗?应该有的,而且已经有了,范蠡不就这样做了吗?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所以这一点着实大大令我佩服了一番。他就找到了另外一种生态,真是一个有智慧的人物。至于说他走的时候是否携带了一位小蜜,那就显得不是太重要了。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个画面,江湖,一叶扁舟,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流沙红尘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咖啡茶1234点评:

不管怎么说,悲剧英雄也是英雄。
或许也是命运造就
或许机会眷顾幸运的人。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文章评论共[1]个
吟媚-评论

拜读了。
  【Edge 回复】:3 k  y [2007-6-23 17:31:36]at:2007年06月23日 早上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