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归仓》是我上小学时第一篇背得熟练的课文,只所以用这几个字作为我这篇习作的标题,是因为觉得它代表我在小学时期所学过的课文特色,代表着我们小学时期所接受的红色文化教育。
我生于70年代,在80年代上小学。校址是一所建在高台上的旧庙,所以称为高庙小学,校舍的简陋在我脑海里没留下太深的印象,倒是那时学过的课文,一篇一篇历历在目,难以忘记。
学《颗粒归仓》时好象在上一年级,那时我们学校的老师都是民办教师,不会讲普通话。教我们语文的毛老师是一位三十来岁的男教师,他每天用铿锵有力的河南方言教我们读课文。虽然是方言,却也很注意指导我们怎样去读得抑扬顿挫,于是我们读书就像唱歌,用一高一低的声调去“唱”书。记不清这篇课文的具体内容了,只记得里面有一句“小朋友左躲右闪”,但课文的插图在脑海中异常清晰:一位小朋友吃力地高举着一个盛满粮食的大筐,为的是躲闪他跟前伸长了脖颈的几只大白鹅。显然,这个小朋友就是要保证收来的粮食“颗粒归仓”,不浪费一粒粮食。
后来又学了一篇《周总理的睡衣》,是说周总理生活简朴,一件睡衣补了又补。至今仍记得里面的那幅插图:邓妈妈坐在一张椅子上,一件睡衣摊在她的双膝上,她左手托着睡衣的破洞处,右手捏着一根针,正小心翼翼地为这件睡衣打补丁。她旁边还蹲着一位年轻的女战士,正用双手捧着睡衣的一角,将侧着的脸轻轻地偎依在上面。
《送雨衣》,讲的是邓妈妈给在雨中站岗的小战士送雨衣的情景,记得最清楚的是邓妈妈亲自为小战士披上雨衣时说的一句话:“总理让我告诉你,打雷下雨的时候,不要站在大树底下。”邓妈妈的这句话,直到现在,每当遇到雷雨天的时候我还会在心中默念。
《八角楼上》是写毛主[xi]为了革命工作,夜以继日地工作。现在每当想起这篇课文,课文的开头儿就能脱口而出:“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起来……",插图也依然记得:年轻的毛主[xi]坐在一张桌子前,桌子上放着一盏煤油灯,毛主[xi]就着这昏黄的灯光,手握毛笔,在认真书写着什么。他身上披着的一件大衣,已经滑落了一半。
还有《一个粗瓷大碗》,讲的是抗日联军政委赵一曼关心他人的故事:部队断粮已好几个月,战士们只能用野菜和橡子面充饥,炊事员好不容易搞来了一点粮食,开饭时,炊事员用粗瓷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可是赵一曼首先想到的是已几个月没沾过粮食边的伤病员,她悄悄地把满满一碗高粱米饭换成了半碗野菜粥。
后来,又学了《珍贵的教科书》,讲的是在战争年代,指导员在敌机的轰炸中,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领来的一捆教科书,结果鲜血都把教科书浸湿了的故事;《鸡毛信》中的海娃,为了送情报,几经波折,随机应变,成为当时我们心中的偶像;《我的弟弟“小萝卜头”》讲述了革命后代小罗卜头儿在渣滓洞中的苦难生活,记得当时读了他的故事心里难过得要命。《小英雄雨来》中雨来那机灵鬼的形象颇有点像小兵张嘎。《金色的鱼钩》中最难忘的是饥饿的炊事班长在背着战士们偷偷地吃难以下咽的鱼刺骨,最后饿死在草地上,至今仍令人哽咽。
小学时期学过的课文有很多,在脑子里留下深刻印象的课文也很多,可我最难以释怀的就是这些红色经典课文。在那个时期里,我们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去学习它们,现在,我们又怀着庄重的心情去追忆它们,重温这些课文,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让人倍感亲切和温馨。
-全文完-
▷ 进入微醉放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