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曹禺研究》1—3辑解读城南居士

发表于-2007年06月17日 晚上11:38评论-4条

阳光透过窗棂照到我的案头,三册《曹禺研究》文集在柔和的光中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书的封面上,曹禺先生睿智的目光仿佛穿越时空而来,将我们引向一个戏剧与人生的新境界。作为潜江市曹禺研究会会刊,《曹禺研究》已出版三册,累计60余万字。捧读会刊,翻阅着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文字,我的心怎能不为书中所承载的先生的人格风范、他者的深深缅怀以及厚重的戏剧艺术理论所打动!这三本书是曹禺研究会成立三年来的论文结集,成果汇编,不仅寄托了家乡人民对曹禺大师无限的怀念与敬仰,也是我市打造曹禺文化品牌,塑造人文潜江,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的一道醒目亮点。

全景式再现潜江人民缅怀先贤、打造曹禺文化品牌的事件和情景

首先,《曹禺研究》生动再现了曹禺与家乡人民之间深深的“故乡情结”。对此,曹公以家乡的俚语“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来形容这种情感。他自幼离乡,走南闯北,成就了一生辉煌的事业,成为一代戏剧宗师,虽然在以后漫长的艺术生涯中,没能再回到故乡,但故乡在他心中,一直处于一个神圣的位置,挥之不去:“多少年来,我象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我走过不少地方,没有一处使我感到这是我的故乡,是我的父母之邦。我像是一只南来北往的飞鸟,山山水水,高山平原……没有一处使我感到如此亲切,如此动心,像‘潜江’人这三个字,使我从心里觉得温暖、明亮。……我爱潜江,这不是模模糊糊的两个字,像是其中有血与肉的联系……‘月是故乡明’,我真觉得潜江的月亮,比哪个地方的都圆、都亮。”(曹禺《我是潜江人》)身处外乡,愈到老年,故土更无时无刻不是他的牵挂。“1985年,当得知潜江生产的园林青酒荣获国家金奖时,曹禺先生欣然题词:‘万里故乡酒,美哉园林青。’1988年,先生闻潜江撤县建市,又题词致贺:‘建盐都新城,添水乡异彩。’”(傅海棠《乡音乡调乡恋情》)每当故乡的人到京城拜访他,他总是以亲人的礼遇热情接待,“象一见如故的老朋友一样,同我们笑,同我们谈,忆潜江的昨天,问潜江的今天,议潜江的明天”。(刘清祥(怀念曹禺先生》)当年,潜江花鼓剧团带着现代戏《家庭公案》奉调晋京献演,曹老兴致勃勃地走上舞台与剧组演职员们亲切交谈,盛赞家乡的花鼓剧团“给首都人民送来一台跟上时代脉搏的好戏”,还题词相赠:“家庭公案,香遍四方。”(杨开永《曹禺与〈家庭公案〉》)离开故土太久了,岁月一层层加重他对家乡的思念:“明月故乡晓钟,远隔千里心同;不知今夜何处,犹在思乡梦中。”这首诗充分表达了先生对故乡深切肺腑的深情。

其次,《曹禺研究》全景展现了潜江人民缅怀先生、倾情打造曹禺文化品牌的事件与场景。作为一代艺术巨匠,曹禺先生不仅受到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爱戴,更为家乡人民深深的热爱与崇敬。其人品与作品,成为一种精神,激励家乡的后人不断奋发有为。怀着对先贤的景仰,潜江先后建起了曹禺戏楼、曹禺陵园、曹禺公园和曹禺纪念馆等一系列建筑场馆。因为曹禺,潜江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因为曹禺,潜江有了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世间有风雨,人世多沧桑。1996年12月13日凌晨3点55分,是一个令潜江人民永远无法忘怀的日子——文坛巨星陨落了,伟大剧作家曹禺先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巨大的悲痛一时间笼罩了人们的心,不尽的哀思犹如万顷波涛在潜江人心中澎湃。潜江作家王国海听到噩耗“突然觉得天旋地转,瘫软在沙发上,想哭无泪,悲恸欲绝”。(王国海《怀念曹禺》)当时的市委主要领导马荣华、张卫东、周启汉等代表家乡人民亲往曹禺家中奔丧,并献上一幅挽联:“巨星陨落雷雨一声惊原野,洪范长存荆楚千古忆华章。”经与先生亲属商议,曹禺夫人李玉茹应允,将曹禺骨灰安放潜江,实现他安眠于魂牵梦萦的故土的夙愿。迢迢兮故里,遥遥兮归魂。潜江市原图书馆馆长刘清祥的《魂归故里》对此作了详细的记载:“市政府几经研究,决定为这位文化名人筑造陵园,墓址选在潜江森林公园。为加快曹禺陵园的建设步伐,1997年2月14日成立建陵领导小组,于2月16日破土动工,5月22日竣工。5月24日,我受市领导的委托,专程赴京接曹禺骨灰回乡安葬。27日上午,曹禺夫人李玉茹及女儿万方,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罗锦麟和我一行4人乘机护送曹禺骨灰回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齐炎、市文化局局长刘悦谦前往武汉天河机场迎接。5月28日,数千人在陵园甬道两旁肃立。9时许,披着黑纱的灵车,缓缓进入陵园……”陵园曹禺塑像模本,是潜江约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主任苏晖亲手雕刻,后来,市里派专人北上河北“雕刻之乡”曲阳,请名师放大刻成石雕像。董家祥《曹禺雕像落成记》里有这样生动的描述:“我和清祥二上曲阳进行雕像验收。手续办好后,刘清祥单独回潜,我跟车护送,经过两天两夜长途运行,安全抵达潜江。雕像安放那天,天气特别晴朗,太阳把雕像照耀得晶莹雪亮,反射出道道光环。”潜江市委市政府秉承全市人民意愿,亦为凸显曹禺文化内涵,营造潜江人文氛围,于2004年动工兴建曹禺公园。“曹禺公园规模宏敞,规划决面积为1·6万平方公里,第一期工程占地44万平方米。曹禺纪念馆为园内的主体建筑,上下两层,总面积3000平方米,展示曹禺著作、手稿、照片和名人字画等各类珍贵资料三千余种(件)。园内大小建设项目四十多个,北斗山、玉带桥、人艺剧场、曹禺广场、圆梦园、日出亭、朗月亭、三峰亭等景点二十多处。景点取名寓意双关,与曹禺生平紧密相连。……此外,三十多万株名贵树木遍布全园,绿树成荫;千余盏形态各异的园灯安装得体,黑夜如昼。曹禺公园文化氛围浓厚,融自然景物与人造景观为一体,风景优美,秀色可餐。”(毛道海《曹禺公园记》)至于曹禺纪念馆的建筑格局,张志诚在《集体智慧的结晶,人文精神的硕果——曹禺纪念馆诞生纪略》中说,曹禺纪念馆“采用大跨度、全框架、透明敞开式的建筑风格,极富现代诗意,寓意曹禺先生艺术创作的大胆与创新,艺术生命力的旺盛与持久”,其建设目标定位是要“将曹禺纪念馆建设成为全国曹禺研究的信息中心”,成为“潜江市对外交流的‘文化名片’和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基地”。

2004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由中国文联、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剧协、潜江市人民政府、江汉石油管理局共同承办的首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在曹禺故里潜江隆重举办,“这是我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大的一次全国性文化盛会”(胡逢林《试论曹禺文化周的文化意义》),活动期间,“曹禺公园暨曹禺纪念馆开放仪式揭幕;由中央电视台主持的‘我是潜江人’大型文艺晚会开锣;北京人艺第三代《雷雨》话剧、我国著名的小提琴大师盛中国携夫人钢琴家濑田裕子的合奏音乐会、潜江市花鼓戏《原野情仇》分别上演;曹禺剧作系列影视片连续公开放映;盆景、根雕、赏石、书法、摄影作品公开展览;放焰火、闹花灯、舞狮子、玩龙灯,还有太极拳、腰鼓队以及民间歌舞表演等等,好戏连台,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全面地展示了潜江人的文化风采,深切地表达了潜江人对曹禺的敬仰与缅怀”。(陈焕新《名著、名人与名市》)据统计,“文化周期间共举办20多项活动,参加演出的演员3000余人,直接观众50万人次”。(刘雪荣《打造曹禺文化品牌》)这一桩桩一件件具有现场感的场景和事件,无不浸透了潜江人民对曹禺先生无比的敬重与无限深厚的怀念,展现了潜江人以大手笔、大气魄办大文化的胆略与风采,而《曹禺研究》作为一个载体,将曹禺精神和潜江人风采予以了全景式再现。

张扬民主学术空气,以开放式的研究风格彰显自身特色

特色之一:坚持“双百”方针,张扬民主学术空气

曹禺研究会成立以来,即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研宗旨,力求使我市曹禺研究工作向着健康、生动、活泼的方向发展。在研讨、交流中,研究会一贯主张友好的论争,杜绝一言堂和专制学术主义思想,使民主的学术空气得到张扬。关于曹禺的出生地问题,学术界一直存有两种说法,即“潜江说”和“天津说”,便是在潜江的研究者中,这两说也是各执己见。《曹禺研究》第二辑同期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陈寿(万枚子)早年的文章《曹禺的家世》,文中写道:“宣统元年(1909)(曹宗石将军)又在武昌娶商人薛氏长女,貌美而慧。是年举家移居天津。次年薛夫人生男家宝,就是现在鼎鼎大名的曹禺。”另一篇是刘清祥的《曹禺出生在潜江》,作者经过详细考证,从五个方面提供了“曹禺出生于潜江”的论据。主要持论有:一是由茅盾、巴金等任顾问,由茅盾作序、王兴平等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曹禺专集》里,这样记载了曹禺的出生地:“曹禺本姓万,名家宝,字小石,1910年9月24日生于湖北省潜江县。曹禺出生不久,便阖家迁往天津。”二是曹禺在天津读书期间,籍贯就填写的“潜江”。1982年,他接待潜江县志办来访人员时曾说:“我是潜江人,我的籍贯一直填写的是潜江。”三是1989年曹禺族叔父万枚子曾对赴京来访的潜江老乡这样回忆说:“小时候,在潜江我住得离曹禺家不远,辈份也比他高。记得小时候,我们总叫他小石头(曹禺字小石),胖胖的。曹禺什么时候离开的潜江,我记不清楚了。”以上两种说法孰是孰非姑且不论,《曹禺研究》没采用厚此薄彼的偏执做法,而是让两说并列发表,其用意正在于鼓励积极的论争。有争论才有学术,有争论才能走出迷雾,从而抓住真理。《曹禺研究》不随意打击一方而褒扬另一方,正反映了曹禺研究会坚持“双百”方针、努力张扬民主学术空气的良苦用心。

特色之二:坚持学者研究与民间研究相结合

曹禺研究会自成立伊始,就力避学院式、封闭式的“象牙塔”模式,设计了一个较为开放的门庭,力求让专家学者参与的同时,民间爱好者也有机会参加。三年来,曹禺研究会的一个工作亮点就是,一改过去由专家学者把持的研究,在学会中广泛纳入民间的力量和声音。在今天的曹禺研究会会员中,既有研究曹禺的专门家、资深的理论工作者,也有一般演职人员和来自民间的曹禺戏剧爱好者,他们能畅所欲言,或评说,或解读,或发表心得,或畅抒情感;其中有宏篇巨制,也有见解独到发人深省的精焊短章;语言质朴鲜活,不高高在上,更能贴近群众。第一辑文章多是资料性描述和一些抒怀感想之作,浓郁的情感是本辑的特色。第二辑集中推出了海内外三十多位研究曹禺的理论文章,使本辑具有了格外厚重的思想和“技术”含量,也是市曹禺研究会开放门庭、将研究推向全国乃至海内外的积极而成功的尝试,为曹禺研究会今后的活动与健康发展开辟了良好的前景。本辑还集中发表了曹禺女儿万黛、万昭和万芳的回忆文章,既为本辑增添了亮色和可读性,也为研究曹禺提供了保贵的第一手资料。第三集刊载了外地专家学者的一组回忆文章和剧评,读来既亲切又有理性深度,颇有启示意义。辑中登载的曹禺手迹和谈话以及曹夫人李玉茹的书信也是一个亮点,很珍贵,具有研究价值。辑中的另一亮点是“中国作家曹禺故里行”的感悟性散文,著名作家叶辛、谢克强、高晓晖、王维洲等人的作品,可谓是在潜江曹禺文化的背景上点染了几朵暗香流溢的鲜花,可触可嗅。本辑中,外地学者与本土研究者学术论文一栏刊发,表明外地专家学者来潜合作研究,对本地学术具有积极的拉动作用,也表明了本土曹禺研究的健康成长态势。纵观三辑文章,有一条很清晰的轨迹,那就是潜江研究者的触须正逐步由感觉上升到感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由表象抵达于本质。

特色之三: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次结集

曹禺研究会开展活动以来,大致按一年一个主题来推进工作。第一辑的主题集中于“曹禺乡情”,选载的文章既凝缩了曹禺对家乡的赤子之恋,也浓情喷发了家乡人民对曹禺大师依依深情。第二辑突出“文化盛会”的立意。本辑《曹禺研究》借“曹禺文化周”的东风,重点推出了一批专家学者的论文,为我市曹禺研究会注入了理性思考的空间和活力,其他栏目围绕这一主题作一些补充、装饰和完善,丰富了研究内容和视界。市委书记刘雪荣不失时机地在序言中明确提出了“打造曹禺文化品牌”的战略方针,读来让人倍受鼓舞。第三辑围绕“纪念曹禺逝世十周年”做文章,集中推出一组来自全国的学者的纪念文章,加上“中国作家曹禺故里行”的缅怀文字,营造了一种意浓情炽的怀念氛围。另外,还通过几篇本地与外地专家品评曹剧艺术的论文,引导人们去赏读、去品味先生大气磅礴的话剧,这些文章,既是评论,也是对先生另一种形式的缅怀与纪念。三年来,曹禺研究会的工作是卓有成效、有目共睹的,作为一个地方民间性质的研究组织,能够把海内外顶尖级的曹禺研究专家联络起来,共同开展研究,一年出一次大型会刊,将研究成果结集出版,这在目前的学术研究中是少有的。这一方面说明了地方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并给予大力的扶持,对文化工作者寄与了殷殷的期待;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市文化工作者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尤其受曹禺精神的感召,纷纷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文化事业中来,才使我们的研究工作蒸蒸日上,一步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新气象。

特色之四:为爱好者提供张扬个性的栏目,不断延伸曹禺和乡人的“家乡情结”

《曹禺研究》不唯理论理性是居,而是坚持以丰富的栏目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话语平台,在努力打造有深度的研究栏目的同时,还开设了“故乡情结”、“花鼓情缘”、“往事追怀”、“乡人品戏”等“平民化大众化”的栏目,大量登载戏剧爱好者的心得、感悟、追怀等性灵文字,既增加了作品集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也扶持了一大批散落民间的曹禺的追慕者,从而大面积提高乡民读曹禺、品曹禺的艺术修养,提升潜江人的人文素养。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民与曹禺将会越来越近,曹禺与乡人的“故乡情结”也必将不断延伸,永远流芳。

把握学术方向,积极探索寻求研究曹禺与家乡建设有机结合的新走向、新路子

作为曹禺家乡的曹禺研究会,其学术研究理应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共同体。这是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也是研究会不懈追求的目标取向。

其一,以“曹禺研究”促进潜江人文形象的构建。如果说曹禺公园、曹禺纪念馆、曹禺戏楼、曹禺陵园等是曹禺文化品牌的显性因素,那么曹禺研究会就是隐性因素,是一种精神的支撑点。研究曹禺,研究曹禺的人品、作品,宣扬曹禺的精神风范,对提升潜江人文素质、提高潜江城市品味,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有效促进潜江人文形象的建构。谷民在《曹禺文化与建设文化名市》中谈道:“市曹禺研究会要经常开展活动,打造全国有影响的曹禺研究专门机构。要构建曹禺网络,经常性开展学术报告会、研讨会等活动,扩大曹禺研究的范围和影响,把曹禺研究会建成国内外较有名气的研究机构。”这些观点,对曹禺研究会如何开展活动,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谷民还进一步谈道:“潜江建设文化名市,首先应在营造浓厚的曹禺文化气息上下功夫,让人们在这座城市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感受到曹禺文化的气息,感受到一座城市对文化巨擘的最真挚的情感。”试想,我们的城市如果真正形成了这种无处不在的文化气息,则城市的人文形象、人文风采又如何不能彰显呢?

其二,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对接与交融。如何寻求曹禺研究与经济建设结合的途经?我认为,首先要在文化研究中融入经济思考,牢固树立两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的理念,还要将文化与经济纳入同一个圆中,完成文化与经济的对接、铆合与交融。在文化建设与文化研究中,应倡导文化经济新思路,促成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文化与经济联姻,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智慧之路。曹禺文化周期间,各路海内外商贾慕名纷至沓来,他们览潜江新貌,品文化大餐,观经贸成果展,访投资热点,共签订投资协议达18亿元之巨,使潜江的招商引资实现了历史性大突破。”(杨义祥《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俊笔杰作》)可见,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是如此巨大。举办曹禺文化周,就是我市搭文化台、唱经济戏的成功尝试。谷民举了浙江绍兴借文化发展经济的例子,“今天的绍兴,鲁迅不仅是一个内涵深广的文化符号,其意义已远在文化之外。对于政府,‘鲁迅’是张免费的城市名片;对于旅游业,‘鲁迅’是该市旅游资源的源头;对于商界,‘鲁迅’及其作品,则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和财富。绍兴人的精明之处,在于把无价的‘鲁迅文化’,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可感、可触的‘鲁迅经济’。”(谷民《曹禺文化与建设文化名市》)文化之于经济的关系如此微妙,如此密不可分,以至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绍兴现象,正是实现了文化与经济对接与交融的结果。我市在打造曹禺文化品牌方面作出了一定的努力,在曹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对地方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同时给我们在下一轮深入拓展曹禺文化研究以积极的启迪。发展经济,文化不可小视。作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我们要努力把文化做大做强,让文化成为拉动地方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与巨大引擎。

应当承认,《曹禺研究》尽管在前阶段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引起了市内外的广泛关注,但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其思想性和艺术境界还有待来一个提升和超越。我想原因在于我们对曹禺的阅读与思考还远远不够,因而理论认知与艺术感受力、艺术鉴赏力未达到世人所期待的水准。今后,我们要加强对曹禺人品剧作的深层挖掘与研究,不断提高我市文艺创作与文艺鉴赏水平,进一步光大曹禺精神,宏扬曹禺文化,彰显城市文化内核,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实现我市“向大城市迈进”的历史性飞跃。

拉拉杂杂写完上述文字,合上书本,搁下手中的笔,静静的坐在桌前,一任阳光温情的抚摸。这时候,我注意到先生的目光,好像正对着我微笑,让我觉得好温暖,好温暖。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城南居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季锋点评:

许多优秀的艺术都存在着缺憾,也正因了这缺憾。才能造就人们继续追求真理的疯狂。

文章评论共[4]个
素素-评论

文章有些长,需坐下来慢品,每次我写文章,草草几句结束,这个要向你学习。at:2007年06月18日 中午1:43

文清-评论

曹禺的剧本我看过,非常喜欢的。问候朋友!at:2007年06月18日 晚上8:39

puqingsong-评论

很客观地分析at:2007年06月19日 上午10:46

xiaoya2119-评论

写得太好了,不亏为烟雨中的元老,佩服佩服!at:2007年06月20日 下午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