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为了圆江南之梦,我千里迢迢来到了苏州。
在苏州工作四年的弟弟,仿佛知道我的心意似的,带我去的第一处景观,就是寒山。
下了公交车,弟弟说到了,可是站在何山桥上,只见运河水汩汩流淌,南岸上绿色葱茏,古塔、亭榭掩映其间,而不见山的影子。“怎么看不见山呢?”
“谁说有山呢?苏州就没山的。”
可是在我的理解里,寒山寺定是建在一个名叫寒山的山上的啊。城外山寺里的钟声,穿过夜空,悠悠的,飘进了诗人的耳朵。被触动了情怀的诗人,脱口而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到了枫桥景区,在一个屋子里,看到了一个木牌子,才知道寺名的由来。上边说:“寒山寺为江南著名古刹,始建于梁代天监年间(502-519),旧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代高僧寒山曾居于此,故称“寒山寺”。”寒山这个人,我是知道的,但从没想过寒山与寒山寺之间会有什么联系,更无从知道两者之间会有因果关系。我见过寒山的一首诗: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风景被描摹得如此清冷,足见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不知道就罢了,知道了这个典故,就知道张继把寒山写入诗歌里时,心情有多么的无奈,有多么的寂寞。
也是通过其他木牌的介绍,我才明白,原来,对“江枫渔火对愁眠”,很多年以来,我们的理解是错的。小学学这首诗的时候,老师是怎么讲的,我已经不记得了。长大后,看唐诗三百首,看古诗歌鉴赏,大多是这样来注释的:“江枫,就是江边的枫树。”“江枫渔火对愁眠”,就是说诗人对着江边的枫树、水里的渔火,愁而不眠。
可是来到苏州,在张继的不眠之地,我才知道,在寒山寺外的古运河上,有两座桥,一座叫江村桥,一座叫枫桥。就在寒山寺外,两桥相离不远。可惜世人大多并不知道还有个江村桥。
其实,在唐代,相比起来,枫桥就已经风光这边独好了。今天,景区里的木牌介绍都围绕枫桥展开。
“枫桥,跨越在苏州阊门以西35公里的大运河上”,“隋代南北大运河连通后,枫桥即为交通枢纽。使这一代成为古代最繁荣的商贸古镇。唐《吴地记》说:‘吴门三百九十桥,枫桥其为最者。’”“明清时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米豆集散地之一”,“有‘枫桥塘上听米价’之说”。
想来,一千年前的那个夜里,因为安史之乱,诗人一路奔逃,路经苏州,夜里停泊在枫桥边,心里已经经历了沧海桑田:过去,苏州商贾云集,而今,岸上行人稀少,繁华,转眼已成空。纵是身处美丽之地,小桥流水人家,诗人又哪里有心欣赏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月亮已落,黑夜沉沉,睁眼四望,何处是家?百姓会不会成为安史两家之奴?思来想去,叫人怎的不泪湿青衫呢?
诗人的衣服已经被霜打湿,仍是不忍归船。点点渔火映出了黑夜的孤寂,天明又如何,山软水温又如何,也只是无心来赏罢了。谁知,正在诗人愁肠百结之时,寺里的钟声传到了客船,诗人骇然而惊:自己又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岁岁年年流水依旧,天下太平何时依旧呢?诗人的思绪随钟声飘远了……
看了介绍,知道了诗人的处境,这才明白了这首诗不是描写江南秋景的,而是传达国破之愁,思乡之苦的。
我在上小学时,就已经会背这首诗了,却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方才真正走进了这首诗歌。怪不得王安石慨叹说:“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大家就是大家,几百年前就已经告诉我们了。不错,很多诗歌就是这样,你以为你已经了悟,但往往是把寒山当山而已。而只有在你走进某地,某种情景之中时,你才会明白事实的真相,才会懂得诗人真实的心曲,真实的体验。
来寒山寺吧,你会发现:寒山寺外无寒山。
-全文完-
▷ 进入铃子74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