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传世之经典,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道--即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德--统御术,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养生学。道者,不可说,不可道,道虽不可道,然其中所包含的道理,却无时无刻,无处不存在。正所谓,“以无物入有间”,道是万事万物产生、存在的根本。
《道德经》五千余言,通言之:道法自然也。
道者,即整个宇宙的自然规律,按老子的观点,道是矛盾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正如“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道也可能在不同的时空,以相同的姿态存在。这就要求我们权变。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适应道。
从道的使用来看,道德经对我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为和无为入手,解读到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为,无为从表面上看来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实际上,在对立的同时,也是统一的。毛主[xi]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辜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意思就是万事万物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西哲有云:欲望是行动的动力。这都是从“为”这个角度去看。而老子的看法与此却大相径庭。
老子曰:“……圣人处无为之事情,行不言之教。”所谓无为,用通俗的话说也就是不要强求。其实,老子的意思远远没这么简单。老子言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是不可抵触的,只有顺从它——顺则昌,逆则亡。老子的道,是一切万物的本源。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既然道是如此的重要,存在于事物的本源之中,不可违背,那就只有另一个途径了。
无为,从老子的角度看,也并非真正的无为,只是通过无为达到有为。《道德经》有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又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信也。
第二,关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道性与人性
佛法上说修行之道有三毒,即贪嗔痴。贪即贪欲,《俱舍论》根据贪的对象,将贪分为四种,色贪,形色贪,妙触贪,供奉贪;嗔即嗔怒,指的是仇视,怨恨,损害它人的心里;痴,又作无明解,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人都是自私的,都有为自己打算的权利。这也是物竞天择的结果。因此也便产生了道性与人性的矛盾。
当两者发生了矛盾时,何去何从?
老子的观点是,人性遵从道性。《道德经》上说,“反者,道之动”。老子对为人处世讲究的是无为,不争,以及处下。“不争而善胜”,即此谓也。“人乃万物之灵”,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带有极其大的偶然性,以及极其大的潜力的,而潜力,正是自然(道)赋予的,所以一个人如果想要全面整体的开发自己的潜力,就要符合自然的要求。去欲,修心,提到道德水平。
第三,柔弱胜刚强,谈促使一个人成功的各种因素
题外话:高三这一年,是至今为止我最抑郁的一年,恐怕也是我这一生最抑郁的一年。在那样抑郁的一年当中,恍恍惚惚,不知所终,也不知道活着为何?想过死亡,想过生命的意义,想过爱,然而一切都无济于事。
高考成绩差得不行,与渴望相差遥远,失落,痛悔,灰心,同时也有愧疚。为什么别人轻易做到的事情,于我,竟然是如此的艰难呢?最近读了很多遍《道德经》,心有所感,想要根据那些以往的经历,做一番肤浅的解析。
这一部分略多点,又分三小部分。
其一,恒
人都是有惰性的。“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盛唐的诤臣魏征所说的话,令人震撼,反思。人们每每刚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干劲十足,热情朝天,可是一遇到困难,一下子便蔫了。典型的五分钟热度。这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有所成就的。成功之路,都是艰辛的,唯有经历艰苦卓绝的跋涉,骨瘦魂销的执着,才会有少许的获得。可是千万不要小看这样少的获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积少才能成多。
这样的道理在《道德经》中比比皆是。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尺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冰心之《繁星•春水》中有这么两句小诗:“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出现时的明艳,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撒遍了牺牲的细雨。”每一个成功,都是不易的。每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是一部血泪的历史,扉页和尾页都有着刀刻斧斫的苦难。
古人有云: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不可不慎也!
其二,行
无论你说再多华丽的语言,无论你有多么瑰丽的幻想,不付诸行动,一切就都是虚幻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有脚踏实地的一步步走下去,才是正途。什么诀窍了,什么终南捷径了,全都是胡扯。基础打好了,自己也会总结出诀窍,对知识熟识了,记牢了,理解了,这才是最佳的终南捷径。不要去做投机取巧的事,不取巧,才是真正的取巧。正如《道德经》上所说的,“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剑走偏锋,永远都不可行。也行不通。
“希言自然”,意思即少说话,多做事,这是符合道的规律的。世人熙熙,世人攘攘,浮躁是当今之世的通病。要做大事情,就要静下心来,如诸葛亮所说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当然,也不是憨头憨脑的一味蛮干,那样是傻冒。也要讲方法。在大量的行动之前提下,找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不要蛮干,要讲究效率。事半功倍,事倍功半,其差距不是以毫厘计的。
其三,静
高三的时候,身边有很多同学,包括我,学习时间不可谓不多,做过的试题也不可谓不多,可是一直成绩不见气色,反而大有下降的趋势,何也?两个字来回答,浮躁。
心,静不下来的话,做什么事情都如“耳边风”一般过而不留痕迹,这就如“竹篮子打水”,到头来,千般努力一场空也。清楚自己的目标,有的放矢,步步为营,而不是如午夜的疯狗般,听到一点动静就狂吠一通。
《道德经》上说:“致虚极,守静笃。”静者,也就是说把一切烦思琐念都清除,让心澄净如远古的湖泊,远古的冰雪山川。从精神学来分析,一个人心思沉静之时,是他接受能力最强大的时候。而当其心事重重的时候,是不可能学习得下去的,即便强自而行,也是事倍功半,付出与获得不成比例。
第四,何为成功?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从功利学的角度来说,人之于世,无非为了名和利而已。“上至公卿,下至黔首”,忙忙碌碌,恍恍惚惚,以至于蝇营狗苟,奴颜婢膝,皆因此也。记得曾经看过一个脑筋急转弯,说是有一老一少伫立在熙熙攘攘的街头,看着茫茫烟海一样的人流,老人问,“人几何也,汝知否?”年轻人略一思考,朗声答道:“二也。一曰名,一曰利。”读罢,感慨良久!
可是,位高权重,名声传播四海,就是真正的成功了么?
老子的回答是,否也。
真正的成功,即“道”的成功,不是名利的获得,而是一个人的自觉自醒。“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是主张向内求索的。
《道德经》又云:“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由此可见,老子所向往的成功是“自己的成功”。即,“胜己”也。从日常生活来看,做了自己从前力不能及的事情,明白了一直迷惑于心的道理,这都是胜己。
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成功。
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说,人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
可见,真正的“道”是古今相通的。
以上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学识浅薄,认知也有限,只能写到这里,也只能写这些,唯希望能够给读过的人一些感想,一些帮助,如此,心愿足矣。
-全文完-
▷ 进入小痕繁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