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当我还是无知少年,书中的人物是我仰望的群山。而今当我长到他们当时的年龄,才发现他们那一代的精神气质,业已成为绝响。”不知道是哪位读者在网络上这样评论《半生为人》,后来,这句话被印到了该书的封底上。
仔细想下,这段话描述的认知过程和我也差不离,唯一的区别就是八十年代的时候,我还刚刚出生,那些群山在我眼中的出现还要等待十年,今天,我曾经以为遥不可及的二十一世纪都已经过去六年了的今天,这段话,再次印证了一个少年的失落情怀的诞生。更多的区别可能就是我明白了,也许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今天的小屁孩也会怀念九十年代的绝响。
看到《半生为人》很偶然,得到她更加偶然。大三寒假,畏缩学校的我穷极无聊上网找八卦帖子看。当时正在关注《今天》,于是随手在百度里敲了“今天”“诗歌”几个字,结果就出来了一篇名为《今天与我》的东西。长达两万字的篇幅让我读了几乎整整一个下午,因为读完的如释重负并没有打消丝毫阅读文章带来的情绪绵密阴沉。后来,就这样,按图索骥的在新浪上找到了《半生为人》。匆匆看完,心中开始惦记起她,总希望哪天不期然的醒来,发现已经拥有她。
再次重逢以是大半年后,某次经过一个街角,瞟到一家小书店。我踱了进去,照惯例浏览书架,“半生为人”四个字跳了进来,接下来事情就不用说了,掏钱,付款,装袋,走人。不几天,再经过那里,书店已经成了一家小吃店。
在《半生为人》里,徐晓将那段特殊年代,那群特殊人物,那些特殊事件娓娓道来,用多年以后,一个成熟女人的眼光审视,没有暴戾,甚少尘埃气息。字里行间,读来都是自我灵魂的拷问,近乎病态折磨,一种莫明其妙,无法言说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情怀浸渍期间。复杂的历史、漫长的时间,俗世的生活、奢望的理想,彼此纠缠,发酵……
可惜徐晓的情绪过于铺陈,雕琢痕迹依稀可见,远没达到她所欣赏的杨绛于《干校六记》中的澹定从容,甚至没有其友北岛的举重若轻。但是这些不重要。
我本来对于八十年代的诗歌不是太高看,授时代所限制,今天我依然不高看。但是我已经喜欢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章,读八十年代的诗歌远比读八十年代的小说更能让我们体味飘荡天空的那种茫然无措。
想起自己很多次夜晚,真真切切、了无声息的夜晚,读《失败之书》,看着北岛在六年内换七个国家搬十五次家,看他在北欧的漫漫长夜里孤影独酌,……那种感觉,那种一次次陷入绝望,一次次听到内心软弱的跌地破碎,那种“经历无边的虚无”依然难以捉摸“存在有限的意义”的无助……
北岛在怀念熊秉明的时候用了一句诗——如果天空不死,他说,“这诗句其实有种悖论式的紧张:说来年轻时的天空是不死的,但虚拟语气对此提出了质疑,那正是青春期的困惑。”
如果不是北岛将“如果天空不死”这六个字单独提出来,我是不会想那么多的。如果天空不死,徐晓也许愿意永远让时间停止在周郿英缓缓走来的那个下午,如果天空不死,赵振开也许会用一辈子庸碌的代价换取妹妹的生命,如果天空不死,田晓青也许永远不愿意走进《今天》的那扇门……
如果天空不死,也仅仅是如果。
-全文完-
▷ 进入向天而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