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学技悟道论读书永远单飞

发表于-2007年06月10日 早上9:17评论-1条

学技悟道论读书

----观崔永元访谈易中天有感之三

在崔永元“死缠烂打”追问易中天“学习历史有什么用”的时候,易中天提到这样一个观点:古人把书区分为两类,一类叫做“技”,一类叫做“道”。也就是说把书分为技术类和思想类。由此引发了我一点思考和感触,就是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么去读书以及如何体会读书乐趣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读书目的的问题。曾在前面撰文《读书到底有什么用》中提到,易中天说读书是用来“谋心”的----包括历史、艺术都是“无用之用”,百无一用而又不可或缺;如果用来谋生,那就是学习了。这样就提出了读书的两个目的:谋生和谋心。既然技术书籍使你掌握技能,思想、文学书籍使你明白事理、提高修养,那么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需要,读书的用处也就不同了,当然有时候也会出现交叉现象。所以,读书应该读自己需要的书。如果你缺乏数学知识,你看再多哲学书籍也解不出方程式;而你想练就高强武艺,那么看再多武侠小说也没用。明确了目的,我们才可以选择正确的读书种类,也才能读有所获、学有所成。

再就是解决读书方法的问题。专业书籍自然要钻研、要考证、要积累,但也需要方法。我上学的时候,看到这样的现象:那些天天趴在桌子上啃书本、甚至经常打手电筒在被窝里学习的人,成绩却不都是最好的,有的甚至老排在后面;而学习好的往往是看上去学习不用功的同学。我认为,这就是因为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道”书,易中天则提出了以下方法:在年轻的时候,博览群书,先读没有阅读障碍的书;到了一定时候,就精选精读,不怕花时间去读通。这样的读书方法,是值得我们去参考的。我想,只有读通,并经过思考加工,书里的思想才能被我们有机吸收,书里的情感才能与我们产生深刻的共鸣,也才最终服务于我们的修心养性、做事处世。

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解决怎样体会读书乐趣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易中天认为,读书有两个方面的乐趣。一是语言层面的乐趣。我知道王小波先生在文学语言上极为推崇王道乾翻译的《情人》(玛格丽特·杜拉斯著),我如获至宝地买了来,却发现自己实在看不下去----既看不出语言有多美,也看不出情节和逻辑----只好束之高阁;而读《乱世佳人》(玛格丽特·米切尔著)这本可以和《辞海》厚度相媲美的书,我却希望永远也看不完,我想我至少读到了语言和情节层面的乐趣。二是思考的乐趣。只有读进去、思考进去,才能体会。当这种乐趣经常伴随着你,读书就成了一种爱好,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易中天还认为,其实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没有标准答案。如果读书仅仅是为了获得打发时间的乐趣----这自然也无可厚非,那么这样的方法也就不成为方法。在这里讨论读书方法问题,也只是希望读书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种实在的享受。

其实还有一个问题不可不提,那就是悟性问题。因为,“技”和“道”是需要悟的,而“悟”,就需要悟性。我是个唯物主义者,但我相信悟性能力很多时候与生俱来,就好像有的人天生漂亮,有的人生来貌丑。这里并不是否定后天学习积累的作用,而是说有的人很容易找到读书的窍门和方法(这种“找”是下意识的),而掌握这个窍门,的确是个天生的本领,不承认“悟性有高低”这一事实,才是不讲唯物主义。钱钟书先生“上课时从不记笔记,只带一本与课堂无关的闲书,一面听讲一面看自己的书,但是考试时总是第一”(据钱钟书清华的同班同学饶余威《清华的回忆》)。《三国志》裴松之引《江表传》里提到这样一个事情:东吴吕蒙是曾仅仅是一员武将,只会打仗,随着职位升迁,孙权就教育他读点书。吕蒙回答说,军务太忙,没时间读书----其实是抱有“读书无用论”的思想。结果被孙权拿自己、光武帝和曹操为例狠狠训了一通,吕蒙才开始读书,并且“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以至于后来鲁肃和他交流对蜀国关系的时候都感到吃惊:本以为吕蒙只是一介武夫,而“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吕蒙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读书有所长进和斩获,那感觉实在是爽透了。易中天在cctv百家讲坛《品三国》里评论这件事的时候说吕蒙“极有天分(和悟性)”,并且毫不隐讳地说,其实读书这个事,并不完全在于你读了多少书、下了多少苦功夫,读了多少书,很重要的是天分好不好、悟性高不高……否则就是读书死、死读书。这话使我很感到失望,因为我是个悟性不高的人。但多读多思,希望勤能补拙吧。

于二00七年五月二十八日下午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永远单飞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季锋 | 荐/季锋推荐:
☆ 编辑点评 ☆
季锋点评:

悟性是对世界与物的感知,其深浅,则与人本身存在很大的关系。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意这个观点。问好!at:2007年06月14日 晚上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