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年的二月份,也就是我离开家乡一整年的时刻。民政局的官员把我叫到一辆大卡车上,并要砖瓦厂的领导收拾我的行李,我没有什么东西,仅将装有两套工作服装的提袋交给了我。
这时,大卡车上已站满了许多人,他们有说有笑,只有我低下头,哭丧者脸,心如刀绞。大卡车将我们送到昆明,民政局的官员要我们各自购票返家。我一千个不愿意,一万个不答应再回新塘这个使我望而生畏的地方。
根据我的家庭情况,我死心塌地不愿还乡,但
最后还是还乡了,这也可能是天意吧!这次还乡,
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硬是难受。是公社领导救了我,
给我化解矛盾,给了我栖身之处。
怎么天地之大,世界之广,却没有我能去的场所?!我只有认从,满腹忧愁又回到了继父家中。
这次回继父家,比我所预料的还要残酷。
村里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对我冷眼相看,他们讽刺我、嘲笑我,甚至侮辱我,咒骂我,他们对我横眉冷对。。。。。。
我的继父更是暴跳如雷,逼我离开他家。
我的人生走向了最低谷,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向我的公社领导写了一份《求救报告〉。报告是这么写的:
尊敬的斜岭公社领导同志;
我是新塘大队的一位社员,现年十八岁,高中肄业,幼年一岁丧父,50年随母寄
住继父家,今继父不再收容我,逼我回老家新塘三组,而三组的组长不愿接收。因此,
使我成了无处可容之人,请您们看在我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给我一条生路,此恩此德将
铭刻肺腑,没齿不忘。。。。。。
当时,公社领导肖珏同志来到新塘八组召开了一个社员大会。在会上,他向社员解释了我目前的处境,并做了我继父的思想工作。他安排我暂时住在继父家,并暂时在八组从事农业生产。就这样,我又暂时有了栖身之处。
政府官员,权为民用,我万分感激。既然回乡了,我就会
放弃种种幻想,在乡里干一辈子,干出点事业来,做个
诚厚的还乡游子。
政府官员,权为民所用的境界感动着我,我想扎根农村,干点业绩来报答政府对我的关怀。从这时起,我就放弃了自己的非分之想。我每天天亮起床,天黑回继父家,面朝黄土背
朝天,为生产队干活。
农历二月初的气候,还是寒气逼人,气温最高也没超过十摄氏度。一天清晨,原野上打着水霜,农民伯伯们还穿着厚厚的棉衣,生产队的胡队长安排我和两个青壮年下水田去创田坎。我来到田坎边,脱下脚上的鞋袜跳进水田,泥水中的寒气刺骨般的难受,顿时双下肢被冻得通红,变得麻木僵硬,全身冻得直打哆嗦,我以顽强的毅力坚持着。这时,诗人李白“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在我耳边萦绕,使我深深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到粮食来之不易。
阳春三月,春色迷人,大山里,原野上,各种树木绽开了美丽的花朵,那殷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还有那满山遍野的“映山红”花,红艳艳的,映红了整个山岗。真是山花烂漫,好一派春天景色。当你漫步山野目睹百芳争艳,鼻闻异香袭人,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还有那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争春的美景更使人心潮澎湃,乐而忘忧。此时,清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动我心弦,感我肺腑,遂赋诗一首:
“百花争艳鸟争鸣,乐而忘忧喜盈盈;
昨日尚是笼中鸟,今天犹如龙飞腾。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山林;
人皆赞赏春天美,芙蓉国里育新人。”
把知识传给村民,和村民讲端阳节的来历,得到村民一致好评。
五月初五端阳节,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佳节。清早爬起床,我就去到大山采集菖蒲草与艾叶树,把它们挂在继父家的屋门前。村子里不少人家包粽八、吃粽子,纪念着这一佳节。其实,在我们文化落后的偏僻山区,大家只知道“端阳节”这个节名,只知道吃棕粑挂菖蒲。他们把吃棕粑看作是这个节的规定,把挂菖蒲看作是用来辟邪的。他们怎能知道“端阳节”的来历呢?
我的邻居胡大伯大清早门前就插起了菖蒲小草,并全家人忙着包粽子。我试探着询问:“胡大伯,你知道‘端阳节’的来历吗?”他连连摇头说:“‘端阳节’就是‘端阳节’,它还有什么来历吗?”我说:“‘端阳节’它的来历不浅啊!我国爱国诗人屈原目睹当时楚国朝政腐败,统治者懦弱无能,导致国难当头,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而他提出振兴朝纲的卓见又不能被采纳,于是他在忧国忧民中沿江南下,某年农历五月初五至汨罗江时,投江自尽,以身殉国。为了颂扬爱国主义精神,纪念这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故在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全国人民包粽子并将其投入江中,以祭英雄的灵魂,并寄托人民对他的哀思,将此日定
为‘端阳节’。”胡大伯听我这么一说,恍然大悟,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有文化的人博古通今,你真棒!”我听了胡大伯的赞扬,黯然了,叹息村里的文化人太少了。
干农活,我挑重担,年年背“禾桶”,群众称我为“背桶匠”。
深秋季节到了,一望无垠的,金灿灿的,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低头微笑,农民伯伯望着这丰硕的成果,喜上眉梢;村子屋后的大山中,一片枫树林,树叶变红,有时一阵秋风吹来,红色树叶在空中飞舞,徐徐飘下‘长空一群大雁排成一字长蛇阵,展翅南飞;秋收大忙时期,队里的男女老少,人人上阵,上至七十多岁老人,下到几岁的儿童,每天天刚亮,就下到了农田里。妇女割禾,青壮年男子扮禾,老人小孩拾稻穗,真是四海无闲人。
那时,生产队没有打谷机,只有木材做成的正方形的扮桶。此桶长宽各两米,高有一米左右,可装下三百来斤稻谷。扮禾桶很笨重,有百余斤,常是一个劳力扛到稻田中。我常要求胡队长安排我干这重活。我第一次扛禾桶时,倒是受到了这苯东西的歧视,它一点儿也不听我的使唤。我钻进禾桶里,两手展开,使劲抓住它的两角,用头顶着桶的上方,扮桶总算被我顶了起来。我顶着扮桶,在狭窄的田埂小道上行走,禾桶遮住了我的眼睛,稍不小心就是四脚朝天,被这扮桶罩着,我小心翼翼地往前走,生怕前面的障碍物把我绊倒,第一次被禾桶总算大功告成,心里充满了成功的喜悦。从这以后,每次扮禾都是我背禾桶,成了背桶的老师傅。社员们都称呼我为“背桶匠“。
送公粮,我不怕个子小,争挑重担,敢于和村民比高低。
秋收鏖战一个月,终于告捷。
“ 稻谷堆满仓,人民喜洋洋。”生产队里召开一个庆功大会,庆贺所获得的丰收成果。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我们生产队准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公粮和征购任务,计划向国家卖
稻谷一万八千斤。我们队离粮站有十公里路,都是陡坡山路。因没有通公路,卖粮只得肩挑步行,所以送公粮成了大家繁重的体力劳动,也是秋收后的中心任务。每天天刚亮,我们就担着稻谷起程。送公粮是按劳取酬,越挑得重,工分就越多。为了使农民伯伯不小看我,我常争着挑重些。但毕竟我矮小,体力不佳,与别人竞赛确有一定难度,有被人击败的可能。但我还是鼓起勇气,不甘落后于别人。担子压在肩上,开始还觉得轻快,但越担就越觉得担子越重,越担脚步越缓慢,我落后于队伍越来越远了。我再也不敢停下来歇肩,还是拼命地往前赶,汗珠沿着前额滚滚而下,渗进了我的眼眶,也顾不上用手巾去擦。精神力量是不可估量的。由于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鼓舞着我,所以一切困难都被我踩在脚下,都被我所战胜。经过半个月的苦战,我们将国家的一万八千斤稻谷挑到了周旺粮站。
学习村民的传统美德,憨厚、纯朴、勤俭、节约。如今,
乡村干群都给我投以钦佩、赞扬的目光。
农村里有永远干不完的农活,这个中心任务完成,接踵而来的就是播种小麦、油菜和挖红薯、扮包谷、摘茶果和桐果。农民伯伯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辛勤劳动,没有空闲时间休息一会,但他们从没叫一声累,从没有什么牢骚怪话。他们是那样地憨厚、纯朴,他们没文化,说起话来没有多少水平,但他们说的是实话,他们不会花言巧语,只会做老实人,做老实事。这就是我们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我打心底里钦佩他们、赞美他们!
呼啸的北风,片片的雪花迎来了寒冬腊月。连续几场大雪和冰冻,房屋顶上白了,大地白了,山上也白了,到处都是白皑皑的。真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好一派北国风光。”大雪还在不停地下着,路上的积雪没过膝盖,行人稀少。这时的农民伯伯忙里偷闲,有的男人围者火炉旁谈家常,还有少数的男人在争分夺秒地编织草履.我没有谈家常,也没有编织草履。我没有谈家常,也没有编织草履,而是捧者一本厚厚的“红楼梦”认真地阅读,看到精彩的内容,便在书上画上红圈,点上红点,并把它抄录在小笔记本上。人们常说,读书人爱书,屠夫们爱猪,这也许是经验之谈吧。
风停了,雪止了,一轮朝阳,从东方冉冉升起,照在雪上,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儿童们忙者滚雪球,堆雪人;大人们闲了好多天,没有出门劳动,心里有点慌,生怕闲出病来。他们扛着锄头,拿着柴刀,上山去开垦荒地,老人们赶着耕牛,到野外去散散步,吸收点新鲜空气。我也不例外,头戴毡帽,脚穿半统靴,扛着锄头走出了家门,走到山上,和农民伯伯一道,投入了开荒的战斗。将近一年的农村劳动和生活,使我提高了吃苦耐劳的思想素质,农民伯伯勤俭节约的品德使我潜移默化,它一直伴随着我以后的人生。就是后来,我成了名医,有了可观的收入之时,还是非常俭朴的。
。
-全文完-
▷ 进入屈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