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析别情一缕晨曦

发表于-2007年06月03日 晚上11:05评论-1条

唐代诗人高适在送别朝庭琴师董庭兰时写过一首题为《别董大》的诗:“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当时笔下描绘的自然景色是:黄云蔽日,天色阴沉,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一只孤雁在呼啸的北风和纷飞的大雪中艰难挣飞。在这样一种恶劣景色中,诗人却以一种一反常态的心境对董兰庭劝慰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给友人一种精神的慰籍;一种前进的力量;同时也反映出高适开朗,达观的情绪。

唐代另一诗人王维在送别元二出使西安时的一诗中对离别的情景却是如此描述和抒发情感的:“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本来当时诗人笔下的景色是十分优美的,早晨的细雨轻风,清新的空气,青绿的柳色环绕着客舍;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画图啊!但是诗人一想到元二要离开这里,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去,那里没有故人与知己,心境却变了,于是就只有“劝君更进一杯酒”,发出了“西出阳关无故人”伤感。以此表达当时的惜别和别后的牵挂与耽忧之情;给人一种凄惋而悲凉之感;体现出王维此时的焦虑,伤感的情绪。

这两首同是送别的诗在其景其心其情上却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其景来比,前者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恶劣自然环境;后者是”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幽美自然景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就其情而言,前者是激越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豁达;后者却是悲伤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伤。完全是一种相反的心情与情绪。这种情景不相融的结果,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无论是何种原因,归根到底是由诗人的心境决定的,因为境随心造。由于诗人当时各自的心境不同而分别产生了不同的联想和抒发出不同的情感:一个想到一朝琴师,名满天下,一路抚琴,一路知己,必然会是“天下谁人不识君”了;而另一个却想的是一芥微臣,西出阳关,从军服役,烽火不断,当然就是“西出阳关无故人”了。从当时诗人各自的角度,我们也是不难理解;也是应予理解的。

古往今来,人与人是无法比拟的;事与事也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情与情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我们对待人,对待事,对待情,是不能凭想当然,只看表面现象,只看形式的东西而去一律化,一刀切,一概而论。即便不能身临其境,设身处地,也应心临其境,情融其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然我们就有可能看人不深,断事不准,处事不公。从“天下谁人不识君”与“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同样的送别友人但又截然不同的情感中我们多少可以悟出这一点。从局外旁观者的角度,我们就应该如此;也必须是如此。否则,我们就难免形而上学。

我一生也因工作变动经历过几次离别。虽然都是调动工作,但由于所任职务的不同,工作单位的不同,其送别的情感,送别的情景,其间的感受可以说千差万别的,是深切而又铭心的,也是有喜有悲的。在有过这些经历之后,我也曾在想:其实历史和现实,古人与今人,一直都是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因为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人生就是一出戏,生活就是这出戏的脚本,不同时代是这出戏中的不同背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是这出戏中的角色。尽管上演在这个舞台上的每一出戏是五彩缤纷的;表演在这个舞台上的每一个角色是千姿百态的;但是,都不外乎悲喜两种剧情;不外乎悲喜两种角色。如此而已,仅此而已!我想面对世事与人生,如果我们能够始终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并用一种平常的心态去对待,也许无论发生什么,无论遇到什么,无论经历什么,就可能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也就可能能够静观天上云卷云舒;面对人生悲欢离合了。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一缕晨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梦天使点评:

分析的比较全面,对两首诗不同的心、境也描述的较到位,最后的结句更是点晴之笔。欣赏(: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更是一种意境。问好!at:2007年06月14日 晚上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