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书生谋国,可笑?可悲?——论东方朔郝朝歌

发表于-2007年06月01日 晚上8:23评论-6条

内容摘要 汉代传奇人物东方朔历来褒贬不一。本文认为东方朔是一个具有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的古代知识分子,他最大的错误在于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意念使他作出了错误的定位,他只是一个地道的书生,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一位幽默语言大师,而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思想家,但他却希望封侯拜将,治国安邦,造成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落差。本文试图通过东方朔平生事迹来解读他极尽欢颜而又悲情不已的一生。

关键词 东方朔 汉武帝 自由与独立 知识分子

汉王朝自高祖刘邦创立以来经几代人经营,到了雄才大略的武帝时期,达到了文治武功的全盛在,这一时期,人才辈出,群星璀璨,一大批才能卓越,成就非凡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理财家、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脱颖而出,共同支撑起这个伟大时代。其中有一个人物,他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多为后人评说,且褒贬不一。他官位不高,只作过太中大夫给事中,却深受皇帝宠爱;他功业平平,没有一向可圈可点的政治军事成就,却能在汉书单独列传,而当时的许多功臣宰辅却只得多人合传,他自称诸子百家无所不精,言必称孔孟,政必推尧舜,却未曾济身思想家行列,只博得一个杂家之称;他文才斐然,著述可观,但在文学世上屈居下流;由于他“诙达多端,不名一行,应谐似优,不穷似智,正谏似直,秽德似隐。”,甚至“童兒牧竖莫不眩耀”。(《汉书•东方朔传》)关于他的民间传说亦丰富多彩。他就是东方朔,一个值得我们细细研读的人物。

一善于吹牛而不落俗套的东方朔

惊才艳艳的汉武帝在其即位之初就显示出不同凡响的气魄,他广揽人才,下昭“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才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之士多上书言得失”,(《汉书•东方朔传》)东方朔乘机赴京上书,将自己大肆吹捧一番,他说自己十三岁开始学习,三年时间文史足够应用;十五岁学击剑;十六岁学诗书;十九岁学孙吴兵法。叙述到这,有开始这样描绘自己:“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汉书•东方朔传》)这段话语言铿锵个性鲜明语气强烈而有气势,有如湍流激越,骏马驻坡,虎虎而有生气;不落常人窠臼,一反陈规陋习,来个先声夺人,将一个德才兼备,文武并举的伟丈夫古今无有的大精英形象一下子跃然纸上。武帝读后,“伟之”令其“待诏公车”。虽然东方朔第一次上书博得武帝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将仕途坦荡,青云直上,事实上此时的武帝不过是觉得他有趣,敢于吹捧自己,但不会相信一个大肆吹牛的人真有什么治国才能。此后,东方朔拿着微薄的俸禄等待召见,但武帝却迟迟未下诏,久之,他想出一计,假称皇帝欲杀侏儒,吓的侏儒大哭。武帝问东方朔何恐侏儒,东方朔回答说:“臣朔生亦言,死亦言。侏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侏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汉书•东方朔传》)可见,东方朔一介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而且方式巧妙,使人叫绝,得到汉武帝赏赐。其个性张扬,显而易见。

然而,武帝仍然只把他当作一个逗人开心的俳优,并没有任他重职。东方朔因此闷闷不乐,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有一次,武帝举出当时朝中英才人物,公孙弘,董仲舒,司马相如,朱买臣,汲黯,司马迁称赞他们,“辩知闳达,溢于文辞“并让东方朔“先生自视何与比哉”,他又不屑一顾的吹牛说“臣观其齿牙,树颊胲,吐脣吻,擢项颐,结股脚,连脽尻,遗蛇其迹,行步偊旅,臣朔虽不肖,尚兼此数子者。”(《汉书•东方朔传》)虽然言过其实,但武帝也没有怪罪他,只是不给他关涉军国大事的要职。于是东方朔然郁郁寡欢,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他曾写过一篇《答客难》来表大自己这种心境文章先问后答,首先是客向东方朔拮问“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数,著于竹帛,脣腐齿落,服膺而不释,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故何也?”东方朔回答:“是固非子之所能备也。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禽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谈说行焉。身处尊位,珍宝充内,外有廪仓,泽及后世,子孙长享。今则不然。圣帝流德,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动犹运之掌,贤不肖何以异哉?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夫天地之大,士民之众,竭精谈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悉力募之,困于衣食,或失门户。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常侍郎乎?故曰时异事异。”这篇文章构思巧妙,看似言历史上的那些豪杰的富贵贫贱,荣辱浮沉,实则以一种自嘲的的口吻道出自己时运不济,怀才不遇,命运多舛的苦闷心境。

二机敏幽默,巧言善变的俳优东方朔

东方朔向来以幽默机敏见长,时时博得武帝大加赞赏,他善于揣摩武帝的心理,或投其所好,能够抓住时机恰倒好处的将武帝吹捧一番,又能凭机敏的巧辩将严肃的事件轻松化,使紧张的气氛缓和起来。

在东方朔的内心里,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是皇帝的俳优,甚至看不起其他的俳优。汉武帝身边还有个俳优郭舍人,一意阿谀奉承,谄媚取宠,对东方朔的才智十分忌妒。终于有一天,他俩在朝廷展开了交锋。郭舍人败下阵来,汉武帝命令杖打。郭舍人疼痛难忍,大声“呼”叫。东方朔说:“咄!口无毛,声謷謷尻益高。”郭舍人一边挨打,一边遭到揶揄和奚落,痛在身上,恨在心里。于是猖狂反扑,诋毁东方朔是谩骂天子,罪当斩首。,面对武帝的责问,东方朔临危不惧,向汉武帝解释说,这不是谩骂,而是隐语。汉武帝紧追不放。东方朔回答:“夫口无毛者,狗窦也;声謷謷者,鸟哺也;尻益高者,鹤俟啄也。”郭舍人仍不服,“因曰:"臣愿复问朔隐语,不知,亦当榜。"即妄为谐语曰:"令壶龃,老柏涂,伊优亚,狋吽牙。何谓也?"朔曰:“令者,命也。壶者,所以盛也。龃者,齿不正也。老者,人所敬也。柏者,鬼之廷也。涂者,渐洳径也。伊优亚者,辞未定也。狋吽牙者,两犬争也。”舍人所问,朔应声辄对,变诈锋出,莫能穷者,左右大惊。上以朔为常侍郎,遂得爱幸。(《汉书•东方朔传》)从一段我们可以看出,东方朔在与刁难他的其他俳优的斗争中,突出的表现出自己的才华和语言艺术,击退了郭舍人的进攻,也使自己化险为夷。他所做的这一切无非是人武帝明白,自己的才华远非卑贱的俳优所比,换句话说,东方朔试图使自己从俳优阵营里独立出来,得到武帝重用而施展自己的治国安邦的抱负。但这次他又失望了,武帝给他的职位知识一个无关紧要的常侍郎。 

还有一次,武帝女儿夷安公主的夫君平安君骄横暴虐,犯下死罪,武帝虽然大义灭亲,但想到自己可怜的女儿,总不免伤心难过。群臣都为武帝撒下同情的眼泪。这时东方朔偏偏“前上寿”大家赞赏武帝灭亲之举,曰:“臣闻圣王为政,赏不避仇雠,诛不择骨肉。《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此二者,五帝所重,三王所难也。陛下行之,是以四海之内元元之民各得其所,天下幸甚!臣朔奉觞,昧死再拜上万岁寿。”武帝哀犹未尽,对东方朔的赞颂并不领情,晚上单独召见他,责备他说话不合时宜,东方朔“顿首免冠”,曰:“臣闻乐太盛则阳溢,哀太盛则阴损,阴阳变则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精神散而邪气及。销忧者莫若酒,臣朔所以上寿者,明陛下正而不阿,因以止哀也。愚不知忌讳,当死。”(《汉书•东方朔传》)这段话无疑减轻了武帝的痛苦,同时也使自己免除了责难,充满了人情味。 

东方朔也常说一些恭维武帝的大话,但却说的不让人反感,而且多次博得汉武帝的爽朗的笑声。一次武帝问东方朔,“先生视朕何如主也?”朔对曰:“自唐、虞之隆,成、康之际,未足以谕当世。臣伏观陛下功德,陈五帝之上,在三王之右。非若此而已,诚得天下贤士,公卿在位咸得其人矣。譬若以周、邵为丞相,孔丘为御史大夫,太公为将军,毕公高拾遗于后,弁严子为卫尉,皋陶为大理,后稷为司农,伊尹为少府,子赣使外国,颜、闵为博士,子夏为太常,益为右扶风,季路为执金吾,契为鸿胪,龙逢为宗正,伯夷为京兆,管仲为冯翊,鲁般为将作,仲山甫为光禄,申伯为太仆,延陵季子为水衡,百里奚为典属国,柳下惠为大长秋,史鱼为司直,蘧伯玉为太傅,孔父为詹事,孙叔敖为诸侯相,子产为郡守,王庆忌为期门,夏育为鼎官,羿为旄头,宋万为式道侯。”(《汉书•东方朔传》)上大笑。这段话上自唐虞下至武帝,东方朔几乎调动所有的前代英雄人物,烘托了汉武盛世,达到了宏大壮观的语言效果,不愧为一代语言大师。他洋洋洒洒说尽了三皇五帝,将相无疑是在向武帝炫耀他的广博知识,可是在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眼里,他仍还是一个能言会道的小角色,而非一个实干家,所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窜梁鸿于海曲,非无圣主;屈贾谊与长沙,岂乏明时?”终汉一朝,人才济济,独朔不能为用呼?汉武帝不是没给过他机会,“时方外事胡、越,内兴制度,国家多事,自公孙弘以下至司马迁,皆奉使方外,或为郡国守相至公卿,而朔尝至太中大夫,后常为郎,与枚皋、郭舍人俱在左右,诙啁而已。”可见,他的确不具备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才干和谋略。

三才情横溢却成就不高的文学家

东方朔去世不久,其作品就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上书自荐》、《难公孙弘》《伯夷叔齐对》、《善哉瞿所对》、《七谏》、《海内十洲记》、《封泰山》、《责和氏璧》、《皇太子生》、《屏风》、《殿上柏柱》、《平乐观赋猎》、《八言》、《七言》上下、《从公孙弘借车》等辑集《有东方先生集》。班固在《汉书•东方朔传》中引用论及东方朔的作品时,说:“朔之文辞,此二篇最善。其余有《封泰山》、《责和氏璧》,及《皇太子生》、《屏风》、《殿上柏柱》、《平乐观赋猎》、《八言》、《七言》上下、《从公孙弘借车》,凡刘向所录朔书具是矣,世所传他事皆非也。”由于东方朔其人深受民间欢迎,所以很多作品为后人杜撰,单就班固所考作品亦较为可观。东方朔在当时就多产而且知名的作家称著。后世更有学者推崇,朔之《答客难》则“始设客难”,“学者争慕效之,假主客遣抑郁者篇章叠见”(《文选》)。萧统在《文选》中将《答客难》系列文辞归为一类,总名曰“设论”。可见,自朔始设客难,后来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刘勰在《文心雕龙》的《辨骚》、《诠赋》、《祝盟》、《杂文》、《论说》、《诏策》、《书记》等篇中,论及东方朔的作品近十种,对其部分作品作了较高的评价,并指出了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今人傅春明在《东方朔作品辑注•前言》中专设《东方朔的作品及其艺术成就》一节,指出了东方朔在辞、谐、书以及赋等各种文体创作上的成就,较为全面,但令人不解的是为何今日其文学成就不能与当时的名家譬如杨雄,司马相如等名家一样广为人知呢?笔者认为这一方面与近年来东方朔研究才刚刚起步,有很多领域的研究学者还未曾涉足,另一方面,也于其作品范围广泛,思想驳杂,没有形成成熟的个人风格,给研究带来难度。这主要是因为东方朔本人的“学而优则士”的思想的影响,事实上在他看来,作一个文学家并非他的梦想,他的理想无非是要治国安邦,成就一代名臣,但问题恰恰在于他具备作家的天赋,却不具备一个政治家的禀赋。他的错误定位一直左右着他的行动方向,以至他不能成为任何一方面的集大成者。再者,武帝时代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大气、张扬成为文学的主要特色。加上武帝的大力提倡,大赋发展到了它的极致。正如上文班固所叙,既有日月献纳的专职写赋之人,亦有时时间作的公卿大臣,他们都留下了许多恢弘大气的以大为美、以铺彩泼墨、铺张排陈为佳的大赋为主流的文坛名篇。而东方朔的作品多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或者,其文辞模仿屈原,虽华美瑰丽,想象奇特,纵横驰骋,调动大量历史人物为素材,洋洋洒洒,同时又喜欢用运一些动植物,比如,龙虎鸾凤,药芷,修竹等,形成了与屈原相同的风格,但在这些创作上一味的模仿屈原而不能超脱发展,这成为他著作中的致命的缺陷。但我门也不必一味谴责他的模仿,事实上,这并不影响他的才华,他之所以那样对屈原情有独衷主要还是由于他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作怪。他既没有屈原的个人悲惨的经历,也不具备屈原当时的社会背景,因而,他根本不可能超越屈原,可他却并没有立足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写出伟大的作品,反而,整日以不能被重用而忧伤苦闷,以至荒废了他的文学才华。这又一次佐证了他最自我不能正确定位,作为一个有潜力的文人不去一心治学著书反而谋求“治国平天下”最终没有大成就,岂不悲哉?

四 朝隐之士和方术之士

如前所述,我们一再提到东方朔的怀才不遇,最终使他走上了朝隐之路。朝隐之念似缘于《庄子•缮性》,认为当今之世人心不古,道德沦丧“故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也,隐故不自隐”庄子提出圣人虽居朝市,无异山林的见解和隐也要见机行事,“深根宁极而待”不必拘泥于山林的说法,对后来朝隐有启迪之用。而朝隐一词似最早出现在杨雄《法言•渊骞》:“或问:柳下惠非朝因者乎?”汪荣宝撰《法言义蔬》注;“此问发于东方朔也“。《史记滑稽列传》:“郎谓之曰:人皆以先生为狂”,朔曰:“如朔等,所谓避世於朝廷间者也。古之人,乃避世於深山中。”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沈於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表达了朝隐的观点。东方朔的个性极其丰富复杂,而且放荡不羁,汉书记载他曾酒醉后在金殿上小便,把一个世人认为极其尊贵严肃,甚至令人恐惧的地方当作儿戏,被人弹劾不敬。五帝下诏把他免为庶人,(后复官。)。《汉书•东方朔传》有伏日分肉一段文字,绘声绘色。三伏之日,皇帝颁诏给群臣分肉。夕阳西下,主持分肉的大宦丞还迟迟不来,东方朔竟然用剑割肉而去。全不顾礼法,,受到大宦丞弹劾汉武帝怫然而怒,东方朔“免冠请罪”。汉武帝让东方朔先自己认个罪,东方朔说:“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壹何壮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遣细君(细君,东方朔的妻子),又何仁也。”东方朔先请罪,自责无礼过甚,然后话锋陡转,把明明办错的一件事与“壮”,“廉”、“仁”联结起来,表扬了自己一番,汉武帝听了化怒为笑。此外,东方朔关心百姓疾苦,敢于直谏,有一颗忧国忧民的诚心。他曾为汉武帝铺张浪费占用人民良田修供自己狩猎的上林苑的事直言犯圣,说汉武帝好大喜功,大修宫苑广选妃嫔,极尽声色犬马。言辞恳切,希望汉武帝能够考虑他“粪土之臣,忘生触死”的劝谏,虽然五帝最终没有接受他的劝谏,但也没有怪罪他。 

东方说的朝隐无疑与他不被重用有关,而他有不甘心抛弃富贵名利归隐山林,于是,他开辟了亦朝亦隐的朝隐之路,使此前的知识分子从达则朝,穷则隐的二元模式中走住来,开始选择第三种模式将朝与隐集合起来,使士人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达到统一。这种朝隐的人生态度也使他既正直有滑稽,既严肃又放荡不羁既坚持了知识分子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独立自由的品德操守。 

关于东方说的方士之说,多为民间所传,譬如东方朔与西王母的传说。 《西王母》本来是讲述周穆王西游遇到西王母,所发生的一系列奇幻事件的神话故事,但不知为什么到了汉武帝时期,故事的主角成了汉武帝,后来东方朔也参合进去,《太平广记》神仙类的东方朔故事记载:“东方朔,小名曼倩,父张氏,名夷,字少平。母田氏。夷年二百岁,颜若童子。”认为他是太白金星。从次东方朔便作为太白金星在民间广为流传。明代董斯张的《广博物志》记载:“东方朔,太白星精,黄帝时为风,后尧时为务成子,周时为老子,越为范蠡,齐为鸱夷,言其变化无常也。”东方朔本来是太白星精,在各个不同的时代变成不同的人物出现在人间。他的传说在日本也备受欢迎,在金春禅凤的《东方朔》里,东方朔、西王母成为主要人物,其内容与《西王母》大体类似。作品中东方朔是仙人形象,最后腾空而去日本谣曲中的东方朔在前半场登场时是一个老翁仙人形象,汉武帝与东方朔也不相识。他在天上仙宫触犯了条律,被贬下人间。日本人的《唐物语》对其仙人形象作了进一步发展。这些传说一直使人不解,为何这个一生不被重用,作了一辈子俳优,逗人乐无数次的悲剧人物反而摇身一变成了神仙呢? 

其实这并不奇怪,最早记载东方朔的文献是《史记》,《史记》中的东方朔常常为汉武帝解答疑难。既然解答疑问,总是免不了解释怪异之事,东方朔也喜欢讲述神怪,这是东方朔仙人化的最初动力。汉书里的关于东方说怪异行为,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动机,后来,他的故事在日本广为流传,日本人的《唐物语》对其仙人形象的创作更是其了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东方朔具有当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少有的张扬个性,追求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的品质与当时社会封建主流意识相抵触,从而使人们觉得他的行为怪异,被似为异物,尤其是他的故事在民间流转,民众盲目而接受并大肆窜改渲染,以至把人格有血有肉的人说成虚无缥缈、长生不老的仙人。

结论

东方朔年老的时候给儿子写了一篇《戒子书》告戒儿子万事莫认真,提出坚持玩世不恭的生活方式。我们看到这个曾经积极入世一心希望治国安邦的知识分子到最后还是对一切都失望了,仿佛看透了一切似的。终其一生,他都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当张骞从一介布衣主动、请缨立功异域之时;当霍去病从一士卒到北击强胡,封狼居胥之际;当公孙弘成一代名相,扬雄、司马相如成大赋名家,却一直看不到自称文武兼通、韬略绝代的东方朔的身影。我们不否认东方朔的聪慧和才情,但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个才华横溢的文人却只满足于对知识的广泛涉阅而不深究其理,不能超脱发展,甚至不愿埋头苦学,专心著述,做一个读书人所应该做的,而是把这些博杂的学问当作哗众取宠谋求政治仕途的资本,从而实现他“学而优则仕的”读书理念,当他的理想在汉武帝那里碰壁时,他又或隐或朝,左右摇摆,“朝”时不能舍弃书生的架子,“隐”时忘不了仕途的理想,这使他不能专心于任何一面,也就不能在“仕”与“学”的任意一面成为集大成者,然而他毕竟为后世知识分子在朝与隐之间找到了第三条路,他一生游戏于官场,放荡不羁,却积极的为他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着,虽然终未能受到重用,但多次以一个臣子的耿耿忠心劝谏武帝;又一直保持着一个文人知识分子所应有的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甚至不顾在封建社会被视为异类,这无疑是极为难得的。可悲的是,历来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在学成文武艺之后,他们总希望能够依托政治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并获得荣华富贵,但政治却是残酷的,深谙权诈之术的政治家们,一方面招募知识分子来装点门面,扩大统治基础,甚至标榜“民主”,一方面又玩弄着这些单纯的知识分子,尤其是那些有一副理想主义的脑子的笔墨文士,像东方朔这样,一生怀着“平天下”志向的书生,文人,却做了一辈子供帝王玩乐的俳优,这不禁使人想问,书生谋国,可笑?可悲?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郝朝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东方朔自己经历了人世的沧桑,
便告诉儿子万事莫认真, 
因为自己一生的阅历,
才有了如此的感触。
一介书生,
对国家能如何?
但书生却都免不了受政治手段的制裁。
一生怀着“平天下”志向的书生,文人,
却做了一辈子供帝王玩乐的俳优,
还算是幸事。
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的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更是书生的悲哀。
厚重的文字,
让人三思。
细读慢品,
受益匪浅。

文章评论共[6]个
文清-评论

朋友的文章非常厚重,细读了一遍,收藏了,有时间再细品。周末愉快!
  【郝朝歌 回复】:谢谢你我的朋友,感谢你对我的文章的评价,不过我想说明一下,历史往往以他的表象欺骗我们,尤其是胜利的政治家总在修改着历史,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有他必要的一面,焚书当然是大过错,但坑儒在当时确实必要的,中国历来腐儒误国,儒生无法无天,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关于这方面的历史真相,我可能会再撰文来谈,希望以后多交流. [2007-6-1 21:55:50]at:2007年06月01日 晚上8:27

临窗听风-评论

欣赏了先生的大作,感觉先生是用心在写,只是一时难以完全读懂,容以后慢慢品赏。不过有点不解的是:武能安帮,文能
治国,那书生为何不能谋国?
  【郝朝歌 回复】:书生谋国,那是民主政治的幸运,但历史上往往会出现两个问题,即我们的政治往往以专制称著,深谙权谋之术的政治家常常使单纯而富有理想主义的读书人处于被欺骗,或被利用,甚至被残害的尴尬处境,另外我们的历史上总会有一帮腐儒混进书生队伍,败坏了读书人的清誉,使统治者看践了真正的读书人.宋朝可谓当时世界上最富有最先进的王朝,但在我国历史上却是最弱小的王朝,辽夏金,甚至大理,越南都在侵略我们,可宋却无法给予有力反击.我们常常以富强并用,言下之意,富则必强,其实,非也!宋完全是一个文人当权的朝代,一批文人士大夫一再的压制武人,苟且偷安,幻想用钱来使边疆安定,事实证明,这个最富有的帝国亡了,文人误国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毕竟像范仲淹,欧阳修这样真正胸怀大志的文人书生太少了.即使有二三子,亦被猜忌,进而受贬.建议仁兄看一本书,<<武士的悲哀>>西北大学陈峰教授著,写尽了大宋一朝武人的血与泪,精彩之极! [2007-6-2 9:52:11]at:2007年06月01日 晚上10:15

千山我独行-评论

站的高~~看的远~欣赏~
  【郝朝歌 回复】:请多指点! [2007-6-3 11:42:43]at:2007年06月02日 上午10:42

辰洲草民-评论

书生谋国,可笑复可悲!所谓的"文可安邦"自古以来即是一句空话;"武以定国"倒是实实在在,君不见"枪竿子里出政权?"
中国知识分子的最大悲哀,似乎便在于一辈子总在感时伤世,空有抱国情恨无抱国门、怀才不遇,辜负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壮志;枉费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豪情。
二十一世纪了。千古绝唱今犹在,万里河山不容人。可怜!
  【郝朝歌 回复】:    知识分子总是怀着莫大的[**]投身政治,也许政治也需要这些满腔热血的人,但政治往往与现实的需要错位,往往当政治家发现知识分子的良言苦心时就有些迟了,就像当初马寅初提出抑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我们伟大的领袖否决了他,并迫害了他,可历史却在若干年后接受了他.只是有些迟了.建国初,政治家们需要知识分子来装点民主的门面,大量邀请知识分子参政,我们的知识分子怀着他们的理想来了,献身国家,可是很快,政权稳定了,民主树立了,政治家又觉得他们碍事,误国,多少知识分子惨遭迫害,至今想来都令天下读书人寒心不已! [2007-6-3 11:57:40]
  【杨辉 回复】:什么是政治家,政治家就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历史上英明的政治家是极少见的. [2007-6-3 19:32:46]at:2007年06月02日 下午4:48

低头回眸一瞬间-评论

书生也有种种,如柳永、少游者,是风月场的才子书生;如稼轩、陆游者,是文武兼备的书生。书生误国,是不是书生本身的罪过?历史揭示的所谓真相,究竟是不是可靠?文字既然可以为人所左右,文由情生。历史的传承,更多的,不过是靠着文字,可是谁能够保证史料背后的真实?
  【郝朝歌 回复】:    还有一种书生,他们往往作了胜利的政治家的代言人,奴才!对着后代子孙唾沫横飞的讲述着胜利者自己勾勒的胜利史,这些人有着永不衰竭的创作才力,像书写小说一样书写着胜利者的故事,没有人能够还原真实的历史,或者用王力群先生的话说,就是第一历史,那是一去不返的历史,我们所知道的只有第二历史,知识分子,或者文人书生书写的历史,也许只是被修改的历史,但也不乏真实的事情,只是有良知的书生太少了,像司马迁,他的毕生心血曾被称为谤书,统治者说他在诽谤历史,悲哉!
    书生谋国,常使他们处于尴尬的境地,可笑的只是表象,可悲的却是那表象背后的残酷与悖谬,总让我们掩卷长叹息! [2007-6-3 12:19:03]
  【低头回眸一瞬间 回复】:即使是司马迁那样的书生,“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功绩而为后人敬仰,其文笔之下也难免有自己感情色彩。每个时代总会有其不同的尴尬境地,我们只是站在今人的立场,却要那么刻薄地评价一个故去之人的角度。如果处在那样环境之下的是我们,我们又会是怎样的面貌?还会这样的义愤填膺、正气凛然吗? [2007-6-3 14:08:30]
  【郝朝歌 回复】:    的确,我们不必谴责,也不必埋怨,我们所强调的就是某些无可奈何的东西,这也许就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悲哀!我们不能改变,但我门却不可挽回的被打动,被震撼!有些命题是永恒的,无论谁对谁错,历史仍在延续着. [2007-6-3 17:04:57]
  【低头回眸一瞬间 回复】:文兄见笑了,回眸言辞如此无礼,文兄还是一直耐心回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回眸问好文兄!!! [2007-6-3 18:39:50]at:2007年06月02日 晚上11:37

思琼-评论

呵呵,有点难懂。得细细品之。at:2007年06月03日 下午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