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生我处清平的心态,不敢奢求太多的浮华,也不想。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是对于人生境界的探讨。文中作者所提及的人生境界总的归结这三点:一是林间款步悠游,二则读书写作,三为携情侣出游。我很喜欢这篇文章,因为他说中了我的本心。
前几天有朋友来访,闲谈中她问我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的,我说很简单,对于生活我没有过多的奢望,我用这样一句话来回答了她的问题:一桌一椅一茶壶,一江一林一歌秋,一书一友一知己,一俯一仰一顿笑。与以上归结的三点相仿。
苏子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他这段话集佛道儒家于一体说明了自然界中变与不变的哲学道理和自然界中赐予我们美之无穷;如果说可以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取此清平归真的生活。其实自然界是有无限力量的存在体,任何失落伤痛皆可在自然中得到安抚。我们平常所说的欣赏美景,其先在心后在景,赏美不在于景,而是在于赏景者的心境;人生也如此,人生并不都是光明灿烂一帆风顺,也非尽是黯然无光,一时的困难不能说明什么,也不会因遭到挫折而失去我们的欣赏能力,相反这更能让我们从清静中提高我们的欣赏能力,因为我们的心境一直是如此的清平!
平时,在书中每当看到诸如“日照松涧,树摇淡月,雾罩花径,露湿芳草,夜里蛙鸣,鹊悦枝头。。。”此类的意境画像或实景,心弦总会被触动,甚至感之涕临。每逢此便要停下来,闭目享受。曾游黄山时因找不到合适的房子住而夜宿古寺,听经声佛号晨鼓暮钟,看紫烟轻雾日落月升。。。那种能感觉到与禅的距离尽在咫尺,甚是道空心远。
大自然的东西说不清它为什么是这样那样的状态,但是我想它以何种形式存在,展现总有它的道理,有着美的一面,是否我们去用心发现了。雨打芭蕉,落红飘逝,血染清秋,花残日老,道出了多多少少的凄惨感思,可谁又能说这不是一道美的景致呢?海之壮阔,草原之旷野,林间之鸟噪,沐雨赏物是怎样的一道风景?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切身体会方知其美之所在。若以心会,则处处皆为醉人之景。
-全文完-
▷ 进入麦稻飘香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