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上海阿拉”,不少国人都有一种由衷的艳羡,艳羡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艳羡上海人生得白白胖胖,体面雅致。因为上海是中国唯一一座与世界名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相媲美的奢华城市,所以在上海生长居住的人,其身价无形中就比住在其它城市人要高贵,怪不得那些客籍“上海人”近如苏、杭二州、宁波人,远在苏北、广东人都说:“阿拉是上海人。”
上海人的确有值得自豪的资本,他们的文化素质要比其它城市高出若干个百分点;上海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都沉浸在文化优越感之中,瞧不起外地人;而多数外地人也心悦诚服,对上海人心生敬畏。
上海人具有物质优势,也具有文化优势,因此说文明的上海,文明的上海人是恰如其分毫不虚夸。
上海人出行衣冠楚楚,落落大方,这当然也是文明的表现。旧中国的上海滩有一句广为流传的民谚:洋装瘪三(沪语“瘪三”是街头乞讨者,泛指穷人),自家烧饭。出门洋装笔挺,象个大老板;你怎会想到回到家要亲自举炊搞饭吃。上海人的文明,有些象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穷得没饭吃也不肯脱下那件读书人标志的长衫,这种虚荣心至少在老外面前不丢国格。
笔者曾到过江南一些中等城市如瓷都景德镇,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给老弱病残的乘客屡见不鲜,令笔者动容。一次出差上海,公交车上衣着时髦的俊南靓女很有风度地坐着,司机喊了几遍请让位给一老者坐,绝无一人响应。不让位也罢了,偏有一位戴眼镜很斯文的男青年低声说:“大家都掏钱买票,凭什么要让你坐!”
上述例子或许是个案,其它城市也有类此不讲文明的人,不足以代表所有上海人的文明素质。但笔者认为,同样是人,要求的标准不同,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者随地吐痰,恐怕无人在意;如果是一个白领,你一定会鄙视他不讲文明不讲卫生。衣冠楚楚风度翩翩的上海人,在让座这种小地方上表现出“寸土不让”,叫人大跌眼镜。
上海人的精明更是其他城市人无出其右的。有一件事足以证明上海人的精明是如何的出类拔萃,连政府都为上海人的精明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国人都曾经历过凭票供应物资的年代,全国的地方粮票最小单位是一市两。当时一市两粮票可买三根油条,或两碗稀饭,或两只馒头,在交易中,肯定会有半两的纠纷,譬如我只吃一碗稀饭怎么办?很多城市市民都大咧咧放弃了,不就是半两粮票吗?只有精明的上海人斤斤计较,为半两粮票据理力争,因为争得有理,上海市政府只得印制半两粮票以解决买卖中的矛盾。上海首创半两粮票,可惜没有一个省市跟进,可见其他城市人没有上海人精明到绝不肯吃亏的地步。
在上海菜市场,你随时都可以看见穿得漂漂亮亮的主男或主妇为了一两毛钱,和菜贩争得面红耳赤。
一些小钱都锱铢必争,唯恐吃亏,大额钱财就更不在话下,宁可父女反目,兄弟成仇。
著名古字画修复装裱大师严桂荣老人,在86岁高岭,因再婚和子女打起了官司。在此之前,严老已分给四个子女各人5万美元,四个子女尚嫌不足,还觊觎老人财产,不准老人再婚,严老忍无可忍,在上海黄埔区法院提起诉讼,才维护了自己的权益。
上海人的精明已成为上海的标志,外地人都说,上海人的钱不好挣。上海人把精明用在生意场上是无可厚非的;用在亲人之间,那就是赤luo裸的功利主义者了。
2007年5月30日
-全文完-
▷ 进入康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