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夜》和寻甸穆斯林听起来似乎是不相干的,但是仔细的人一看就会想到——伊斯兰教。是的,回族(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的不只回族),这样它们就有了联系。寻甸县是一个回族比较集中的地方,而寻甸的回族在昆明,是非常的不受欢迎的,一般认为他们是凶恶、残忍的,别族的人,对昆明威远街那些大户,都略带嫉恨的说:瞧他们那些大房子,都是海洛英堆起来的!作为一名寻甸的穆斯林,我在这里无能狡辩,但我只想说,他们的这种观点只是偏见,其实寻甸的回族是很友好的。所以,我想借《一千零一夜》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在此,我特别声明:本人不是在搞民族分离(本人也没有那个能耐)。
“伊斯兰”在阿拉伯语里是和平与服从的意思,《古兰经》里说,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和平。而和平最醒目的标志,就是只要有伊斯兰的地方就有绿色。回族人说,伊斯兰即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蒙古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领“探马赤军”定云南,次年,在云南大兴屯田,寻甸屯区有蒙古军中的回回人留居。到明洪武十五年(1382),寻甸开设屯田千户所,军屯中有不少江南带来的回回兵丁戍守,这是回族进入寻甸的主要时期。现在全县除六哨、联合、鸡街外,其余各坝区都有回族居住,聚族而居,环寺而居。
“学习知识是每一个男女穆斯林的天职。”有回族聚居的地方就有清真寺,清真寺是回族生活和信仰的标志。在穆斯林的心中清真寺被视为阿拉的房子、灵魂,它牵动着穆斯林的心。穆斯林在清真寺里进行宗教活动,学习知识,这里也是穆斯林们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回族人说:“‘科学越发达,古兰经越年轻’,我们在学习知识,也在学习做人。”
《一千零一夜》旧译《天方夜谭》。它包罗了各种各样的精彩故事,荟萃了阿拉伯世界民间故事精华,是规模最大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包括寓言·童话·冒险·爱情·名人轶事等各类故事。因其想象丰富·描写生动·故事曲折而风靡全世界。
相传古时候,在古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海岛上,有一个萨桑王国,国王名叫山努亚。有一天,山努亚和他的弟弟萨曼来到一片紧邻大海的草原,当他们正在一棵树下休息时,突然海中间冒起一个黑色的水柱,一个女郎来到了他们身边,并告诉他们天下所有的妇女都是不可信赖、不可信任的。
国王山努亚和弟弟萨曼回到萨桑王国后,他们杀死王后和宫女、奴仆。从此,山努亚深深地厌恶妇女,存心报复,他开始每天娶一个女子来过一夜,次日便杀掉再娶,完全变成了一个暴君。这样年复一年,持续了三个年头,整整杀掉了一千多个女子。
宰相的大女儿桑鲁卓,对父亲说她要嫁给国王,她要试图拯救千千万万的女子。”进宫后桑鲁卓每天晚上都给国王讲一个故事。这样,桑鲁卓每天讲一个故事,她的故事无穷无尽,一个比一个精彩,一直讲到第一千零一夜,终于感动了国王。山努亚说:“凭安拉的名义起誓,我决心不杀你了,你的故事让我感动。我将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永远保存。”于是,便有了《一千零一夜》这本书。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人民艺术才能和创造性的结晶,有如下4个特点。
第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一干零一夜》的作者展开了想象和幻想的翅膀自由驰骋:无所不能的神灯与魔戒指;一夜间建立起来的宫殿;往来于宫中的飞毯;会飞行的乌木马;海岛一般大的鱼;能隐身的头巾;可以驱使神魔的手杖;能看到任何遥远目标的千里眼,等等。这些神奇的事物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表达了人们征眼自然、改造社会、战胜邪恶势力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一千零一夜》中的许多故事,还把美好愿望的幻想性与现实的真实性奇妙地融合起来,使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相映生辉、齐放异彩,造成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第二、情节曲折离奇,结构灵活简便。故事时而在天上,时而在人间;时而借助于神仙妖魔的力量,时而完全遵照现实的逻辑。一个“比山还大”的妖怪,能出入小小的胆形铜瓶之中;一擦神灯,它就能在一夜之间造建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如此这般,变化莫测。《一千零一夜》的结构巧妙、简便灵活,它开创了“框形结构”的艺术结构形式。作品通过山鲁佐德给国王讲故事的形式,把大小260多个故事镶嵌在这个大故事的框架之内,大故事套小故事,大小故事交织,成为一个庞大的故事体系,让人感到长而不冗,杂而不乱,层次分明,丝丝入扣,犹如一串长珠,令人赏心悦日。
第三、鲜明的对比。故事中众多人物善恶美丑特别分明醒目,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渔翁的故事》中的忠厚机敏的渔夫与狠毒狡猾的魔鬼,《死神的故事》中体现人民意志的死神与残暴的国王,《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中的富商辛伯达与贫穷脚夫辛伯达,《阿里巴巴和四十个大盗》中机智的马尔基娜与愚蠢的强盗,等等,都是通过对比来突出其性格特征的。对比中饱含着作者爱憎的思想感情。
第四、语言丰富朴实、流畅自然、生动活泼,诗文并茂,很好地体现了民间文学的本色。《一千零一夜》广泛地运用了象征、比喻、幽默、讽刺等修辞手段;有些故事还插入了警句、格言、谚语、短诗等,从而构成了语言丰富多彩的特色,大大地加强了艺术感染力。
平远街事件是云南距今最近一次称得上可怕的人为大事件。那是1992年,由于位于红河洲的这个镇上聚集的毒贩越来越多,甚至地下军火泛滥,眼见就要失控。当局出动了三千武警试图解决,据说最后收缴的武器足够装备一个团,两方死伤都很严重,这也给云南穆斯林的“悲情史”增加了新的章节。
事实上,云南穆斯林生活得并不是那么容易,在全省人口可能只有一千万出头的清朝前期,穆斯林人口就超过了80万,基本控制了云南的重要商业据点和运输队伍(马帮);而根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四千万人口的云南省,回族人口仅刚刚跨越了60万。
很难说一些残忍事例给谁带来的伤害深,“政治正确”的原则在某些情境中也很难坚持。1975年的沙甸事件,平反已经过去27年,仍然还有人讨论到底谁比谁残忍,而无视文革狂热的非理性才是造成此人伦惨剧的主要原因。
1968年,红河洲沙甸乡有红卫兵意图烧毁清真寺,遭到乡民抵制。由此开始,因宗教活动引起的冲突层层升级。持续到74年的时候,当地穆斯林甚至跑去蒙自县城抢武器准备斗争,发生了多起杀人事件,最终75年冬天,14军与村民发生了7日战斗,炮击民房工事,村子被夷为平地,死亡村民和军人几千人,算是十年浩劫中人间悲剧之极。
至于有的人说的:“他们那些大房子,都是海洛英堆起来的!”我想告说,这样的话确实太绝对了,如果是看过《一千零一夜》或是学过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回族确实真的很擅长经商,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并不是所有的回族都只会买海洛英(事实上有很多回族也十分困难)。就说在昆明,说小一点吧,就说寻甸的回族(我不是想在别人面前夸自己家乡人),昆明小板桥的骏骐干菜批发市场(公司)的很多领导就是寻甸柯渡的回族,还有位于白云路的云南丹彤集团········他们真的是寻甸回族人的骄傲,他们并不是像别人说的那样考买海洛英挣钱,而是自己努力从一点一滴做起的,他们的成功也是用汗水换来的。《古兰经》里有这样一句话“谁获得了知识,谁确已获得了许多的福利”。“善恶不是一样的。你应当以最优美的品行去对付恶劣的品行。”更难得的是,他们自己有了钱,还不忘家乡的人们,在寻甸有好多在外面赚了钱的穆斯林,捐资建学校,帮助贫困的人家,这些不是我吹的,在寻甸确实有这样一批无私的人。
中国最有名的云南人就是个回回——郑和三宝大太监。蒙元时期,奉命垦殖云南的赛典赤·赡思也是回民,现今云南省府前那个看起来象塑料建的“忠爱坊”就是纪念这个几百年前的回回行政长官。
无论过去发生过什么,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我们都不会再去想,中国有那么多的少数民族,其实大家在只有互相尊重(这是常识),才能友好相处,并不存在什么特殊的东西。
如果你到寻甸的话,一切的一切都只是误会,关于过去不了解的寻甸回族人,你会被他们的热情感染,你会被他们的友好感动。这就是寻甸的穆斯林——一个热情的民族。
本文已被编辑[无缘牵手]于2007-5-28 21:32:33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永远不会太远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