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知人者明,自知者智·知足者富·
老子五千言二千多年来让多少智慧超群的中国人感觉到特别的困惑,如其道德经中讲: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窨兮,其中有真,其精甚精。而这一切又好像似是而非,梦魇与雾里看花一样神思恍惚。然而,参破了它可以意外的开启人的智慧,让你突然有一天,超越自己飞升达到了一新的境界,像王国维推崇的境界: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珊处。
读二十四史,常常让史册所拥有的正宗史家思想拽着走,不知不觉会让你产生审美的麻木而懒惰。想到了鲁讯先生曾读出了书的空白中写满了吃人,不由得让我不得不仔细的品读书中的更深的东西:
二千多年来,让后人吹嘘得神出鬼没敬若神明敬慕不已,能达到“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道家最精髓最高境界,中国历史上和名人屈子可数:周公,孙子,范蠡,张良,陈平,周勃,刘伯温,曾国藩几人而也。像商鞅,吴起,韩信,岳飞,于谦,袁崇焕都是忠心耿耿功劳巨大的功臣?结果是他们却死得何其冤屈,让后人感慨万瑞,唏嘘不已。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真正聪明伶俐深得道家韬略的是让后人嘲笑嘲讽的无能之辈首推呆头呆脑的阿斗。说这样的话一定让粗通中国历史的人嘲笑的。
一千多年来,历史学家们都误解了他,把他当成无用之辈让人笑千古。什么扶不起的啊斗成了中国人日常用语。
历史真的如此吗?
阿斗的无能平庸不能成为诸葛亮的政治上的一丝的阻碍才是他能顺利的安坐龙椅的保障,一切的权利在手的诸葛亮当然想像儒家推崇的道德风尚的最高级别的周公一样的好名称,同时代曹魏当权的司马家族与曹魏王者的相互争夺与猜忌不就是魏王为了自己的大权不想傍落,费尽心机得到的失败得特别心酸。王莽开始专政之时不同诸葛亮的名气一样的高吗?如果说王莽适时的死去,死于他名望如周公之时,历史学家们一定会把他当成诸葛亮一样的人物的成为儒家道貌岸然的智慧与道德的典范。何况还有当时失败教材曹操侠天子令诸侯专横跋扈专权的恶贯满盈的名声。诸葛亮明白这一点,阿斗更明白除了是刘备的儿子这一点外,没有政治根机更没有政治实力的只有虚空的皇帝之名的他,混乱的三国时代他能有其它更好的选择吗?
成就了诸葛亮的名利双收之心,苟且偷安,却又能享有帝王之声色犬马之乐。这难道说不是他最佳的作为吗?与前辈心惊胆战的汉献帝相比,与后来的弱不禁风曹奂相比一下就比出了他智慧之高下了。更后来几百年间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弱小的皇帝让有军权的人随心所欲的弑死成了家常便饭。读史读到此,国王让军阀随心所欲的弄死看得太多了人都麻木了。
阿斗难道不算是知人者明,自知者智吗?
更令人叫绝的是后主以亡国之君成为阶下的表演艺术:
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感伤,独后主有喜色。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昭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须臾,后主起身更衣,□正跟至厢下曰:“陛下如何答应不思蜀也?徜彼再问,可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蜀地,乃心西悲,无日不思。晋公必放陛下归蜀矣。”后主牢记入席。酒将微醉,昭又问曰:“颇思蜀否?”后主如□正之言以对,欲哭无泪,遂闭其目。昭曰:“何乃似□正语耶?”后主开目惊视曰:“诚如尊命。”昭及左右皆笑之。昭因此深喜后主诚实,并不疑虑。
他可能没有一丝的表演的成份,完全出自己内心世界的展示,如果说他是在表演的话是万万不能逃避精明强干的司马昭火眼金睛的。
独后主有喜色
嬉笑自若
此间乐,不思蜀也
欲哭无泪,遂闭其目
多么精彩绝伦表现。
谁说不是?
老子在道德经言:大直诺屈,大巧诺拙,大辨诺讷,大智诺愚
·在有意无意间他炼达到了庄子推崇理想最高极致: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也,崔崔乎其不得已也,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广乎其似世也,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
千多年来,人们只嘲笑后主的愚。却不知愚蠢成了他的护身符。
如果说不是他的浑然天成的懵懂,他的日子会好过吗?妄国之君就算你忍气吞声,小心翼翼,不让人弑有几个?
比较一下秦之子樱,汉之献帝,宋之钦徽二宗,南唐之后主李煜的结局就知晓他的聪明才智了。
南唐之后主李煜之死能怪史上少有的宽宏大度不弑功臣的开国之君宋太祖吗?
谁叫你写出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才智超群李煜得到的是:
一杯毒酒
说出千古笑柄的“此间乐,不思蜀也”结局是:
善终。
谁是谁非?谁聪明?
-全文完-
▷ 进入赤水河之灵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