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论《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周瑜形象的塑造星城剑客

发表于-2007年05月27日 中午1:39评论-3条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当时只有五万军队的孙刘联军打败了拥有百万大军的曹操,在军事斗争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从此以后,赤壁成为了一个名胜。历代不少文人墨客,常到赤壁凭吊怀古,寄托自己的幽情和理想。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县)时,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尤其是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名篇,对后世影响巨大。词是这样写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由于这首词开头有“大江东去”和末尾有“一樽还酹江月”,从此以后,念奴娇这个词牌又有了“大江东去”或“酹江月”的别名,可见这首词对后世的影响是多么的大。 

近年来,有一些推介这首词的文章,认为词里的“羽扇纶巾”两句是指周瑜,不是指诸葛亮,这是有失偏颇的。本人认为:首先从上下文来分析,这首词的上阕末句用“一时多少豪杰”引出下阕的人物是很自然的。既然说是“一时多少豪杰”,那么下文先提周瑜,再提诸葛亮,也就是合情合理的了。其次,三国的历史特别是以历史为根据写成的《三国演义》,其中对赤壁之战的描写,为这首词里的“羽扇纶巾”是指谁提供了最好的注脚。早在20世纪50年代唐圭璋同志的《论苏轼〈念奴娇〉词里的“羽扇纶巾”》一文,对这个问题已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当然,本文的重点不是为考证“羽扇纶巾”是指周瑜还是诸葛亮的问题,而是要谈《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中对周瑜,诸葛亮两个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赤壁之战在全书占了近十分之一的篇幅,是《三国演义》最有代表性的章节。周瑜和诸葛亮指挥了这次战役,并且打败了曹操,取得了胜利。本文准备先谈有关赤壁之战的一些情况,然后再就《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塑造诸葛亮和周瑜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作一些探讨。 

一 、 关于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大的战役。赤壁,在今湖北武昌县西、嘉鱼县东北,地处长江要冲,当时属荆州刘表的领地。据史书记载,刘备、孙权集团都想先控制荆州,然后再相机夺取天下。当时在北方的曹操,自任汉丞相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和经济上实行了一些改革,推广囤田制、打击豪强、选贤任能、唯才是举,使遭战争破坏的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已不复存在,为统一天下作好了物质上的准备。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拥有了一支战斗力相当强的军队。曹操也很懂得荆州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早有吞并荆州的意图。当北方的战事一结束,就麾师南下,向荆州方向进击。因此,荆州成为了孙刘曹三家的必争之地,战争不可避免。 

公元208年8月,刘表病死,刘综向曹操投降。曹操抢先占领荆州,轻装奔袭,破刘备于当阳长坂,刘备与刘琦退守江夏。曹操占领江陵后,准备乘胜顺流东下,一鼓作气,席卷江东。这时,曹操写信给孙权:“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综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以共擒刘备,名为“会猎”,实则要挟孙权投降。 

孙权收到恐吓信后,东吴展开了一场战与降的论战。周瑜、鲁肃驳斥了张昭等人的投降论调,力主抗曹。又由于诸葛亮出使柴桑,从中游说孙权,陈说厉害关系。他们精确地分析了当时对孙刘有利方面和对曹操不利的方面,终于打消了孙权的顾虑,孙刘结成联盟,共同对付曹操。 

赤壁决战之前,孙刘联军和曹操的先头部队在三江口进行了一次交锋,曹军失利,退到北岸乌林,与主力会合,双方就在赤壁一带隔江对峙。孙刘联军初试锋芒、旗开得胜,大大增强了战胜曹操的信心。接着,孙刘联军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弱点,设诈降计从水上用火攻奇袭曹军水寨,水寨顿时变成一片火海。孙刘联军乘势猛杀过来,曹军人仰船翻,死伤惨重。曹操不得已而从华容退回北方,因此元气大伤,一时无力南顾;刘备得到荆州,开始向益州方向发展;孙权则巩固了在江东的统治,并逐步向东南地区扩张。这样,就形成了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综观赤壁之战,为什么弱小者取得了胜利、强大者反而失败了呢?我们权且避开战争双方的正义与否不谈,根据双方的情况,究其原因,有两点值得后人借鉴。第一,主要是诸葛亮周瑜等人能够面对强敌冷静分析形势,高瞻远瞩,确定了联合抗曹的方针,避免了被曹操各个击破;又能够出其不意地以长击短,积极迎战,先机制敌,牢牢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第二,由于曹操因赤壁战前一连串的胜利而骄躁急进,准备不足,部署欠妥;加之又疏于戒备,轻信诈降,以致在突遭黄盖火攻时,仓卒之间,难以应战,终于全军崩溃而失败。 

这次战役,在《资治通鉴》,《后汉书》等史书中记载都十分简略,即使是直接记述 三国历史的《三国志》,也仅仅是在《周瑜传》中描述略为详细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三国志。武帝纪》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在这里,不说被周瑜,诸葛亮打败,而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大疫”。唐朝诗人杜牧在他的《赤壁怀古》诗中写道:“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也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只是一次机遇巧合,如果没有“东风”相助,恐怕连周瑜的妻子也要被曹操关在铜雀台了。上面这些记载和歌咏,都强调了赤壁之战以弱胜强的客观因素。而《三国演义》则以历史为根据,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既忠于历史又不拘泥于历史,不为这些记载和观点所囿。作者广泛汲起民间传说中的精华,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充分发挥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积极作用,纵横俾合,大胆取舍,把赤壁之战的零星记载敷衍成洋洋洒洒数万言,突出强调了这次战役胜利一方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深刻揭示了失败一方致败的原因。当然,这其中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但是合情合理。因为在文艺创作中,虚构是基础,想象是灵魂。可以说,没有虚构和想象就没有文艺创作,即使是历史小说也不能例外。《三国演义》描写赤壁之战的成就,不在于仅仅是反映了历史上这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更重要的是通过重点塑造人物形象来艺术地反映战争。把战争描绘成智慧的竞赛、力的格斗,是高度艺术化了的战争描写。在这里,作者为我们塑造了智慧超群绝伦的诸葛亮和指挥调度有法的周瑜两个典型人物形象,尤其是作者塑造人物的艺术表现手法,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二、塑造诸葛亮周瑜形象的艺术特色 

《三国演义》以历史为根据,博采野史传说,汲取了《左传》、《史记》等史传文学的创作经验,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长于战争场面的描写;更精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在激烈的政治、外交、军事斗争的风云际会中,缘事写人。通过对人物行动、音容笑貌的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象官渡、赤壁之战等大小数百次战争描写中,塑造了一大批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群雄谱,特别是在赤壁之战八回书中,作者匠心独运地运用了对比烘托、互为陪衬等艺术表现手法来进行人物形象塑造,很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在赤壁之战八回书中,作者安排了数十个人物出场,个性鲜明的不乏其人:如犹豫不决、患得患失的孙权;小心谨慎、老实忠厚的鲁肃;精诚事主的黄盖;机智大胆的阚泽;弄巧成拙的蒋干;感恩戴德的关羽等人物的性格,都十分生动传神。但是,真正唱主角的是诸葛亮、周瑜和曹操三人,而作者更多的笔墨花在了诸葛亮和周瑜身上。作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第一、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事物是由矛盾组成的。事物与事物之间有矛盾,事物内部也无时无刻不有矛盾存在着。赤壁鏖兵一段,作者用两条线索来进行描述:一条是孙刘结盟共同对付曹操,是主要矛盾;一条是孙刘联盟内部的斗争,具体表现为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矛盾,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整个赤壁之战,可以说是周瑜与诸葛亮二人合演的一出“双簧”。在对付曹操的问题上,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是“英雄所见略同”,有着共同的利益;但他们又分属于不同的政治集团,各人心里有各人的打算。诸葛亮一面为联盟对付曹操出谋划策,一面又思量着抗曹胜利后如何为刘备集团争得更多的地盘。因此,矛盾更显得尖锐复杂。 

诸葛亮雄韬大略,用一个卓越政治家的眼光,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在曹操大军压境的危急形势下,他接二连三地用计对付,既保存刘备集团的实力,又挽救了危局。他对敌、我、友三方面的力量、利弊作了透彻的分析,帮助刘备制定了一个联吴抗曹的战略。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中,诸葛亮和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才智过人、知识渊博、机警灵活、对答如流,虽苏秦、张仪莫敌。说得“张昭并无一言以答”,“虞翻不能对”,“步骘默然无语”,“薛综满面羞惭”,“陆绩语塞”,“程德枢不能对”,“众人尽皆失色”。接着又用智激孙权,陈说利害关系,精确分析了时局中对孙刘有利的因素,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后又略施小计激周瑜,使周瑜发誓与曹操势不两立。促进孙刘结成了抗曹统一战线,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机智和外交才干。 

在和周瑜的关系上,他有理、有利、有节地进行了斗争。为保证联盟内部的团结、一致对敌,他忍辱负重,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对周瑜一再忍让,即使是在破曹前夕周瑜派丁奉、徐盛追杀他时,他仍然用好言相劝:“上复都督,好好用兵;诸葛亮暂回夏口,异日再容相见。”后来周瑜病死柴桑,他还冒着生命危险前去吊丧,称赞周瑜“挥洒自如、雅量高志。”众人都被诸葛亮这种忠诚无私的精神感动得潸然泪下。在赤壁之战整个过程中,诸葛亮大智大勇、襟怀宽广、目光深远、智慧非凡、处处以吴蜀联盟大局为重,一直到他逝世之前,基本上保持了这种联盟关系,这和他的“隆中决策”是一致的。他暗地指挥着这场战争,对吴魏双方所用计策了如指掌。有人说,拥有百万大军的曹操与其说败给了周瑜,不如说是败在了诸葛亮的脚下,这是不无道理的。 

周瑜也是个塑造得十分成功的人物,作者对他的性格塑造,基本是在赤壁之战的过程中就完成了。在对待抗曹的问题上,作为青年将领的周瑜,他精明能干,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对东吴忠心耿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当曹操百万大军压境、恫吓东吴时,百官都议降曹,而他力主抗战。周瑜有性度恢廓、雅量高志的一面。赤壁之战前,周瑜初领兵时,东吴老将程普欺他懦弱,认为不足为将,可是周瑜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后来程普看到周瑜在三江口调兵遣将、挥洒自如时,就大为折服,“亲诣行营谢罪。”称“和周公谨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是个有勇有谋的帅才。在一些战术问题上,他常与诸葛亮不谋而合。及至后来的火烧赤壁,调动千军万马,更是表现了他指挥有法,运筹帷幄的军事才能。 

但是,在大的战略上,周瑜就显得并不高明。在对待孙刘联盟问题、在和诸葛亮的关系上,周瑜难免就有些“小家之气”,甚至不懂得孙刘联盟对于安吴抗曹的重要意义,时时想杀掉诸葛亮,其结果当然只能是帮曹操的忙。可以说,周瑜有军事家的才能,无政治家的风度。周瑜和诸葛亮初结识时,就认为诸葛亮高出他一筹,“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后来三番五次存心要杀诸葛亮,只是碍于名声不好,于是,他便借赤壁之战急需箭矢,要诸葛亮去督办,但暗中又不给造箭的原料,想借军法杀掉诸葛亮。因诸葛亮用奇谋借箭,周瑜嫉妒他的才干就更厉害,只是大敌当前,用人之际,才未急于下手。等到破曹的那一天,周瑜料定曹操必败,以后刘备必是东吴劲敌,必须除掉孔明。甚至赶在发兵破曹之前,先发一支兵去杀诸葛亮。只是由于诸葛亮足智多谋,周瑜的阴谋才未能得逞。当然,这有他忠心为东吴的一面,但和他心地偏狭,不能容人是分不开的,他在临终前的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就是最好注脚。作者画龙点睛,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出周瑜既雅量高志、又恃才嫉贤的复杂性格。 

第二、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异同。 

对于《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评论,历来有所谓“三绝”的说法,即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在赤壁之战中,作者出色地描绘了诸葛亮智的一面。 

诸葛亮“草船借箭”后,孙权派使者催周瑜进兵,周瑜一时未有奇谋,便向诸葛亮请教破曹之计。诸葛亮与周瑜各自暗写于掌心,然后亮出掌中字看时,俱为一个“火”字。民间所说的“合火攻曹”就是指这个故事。可见他们是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这是写二人之智相同的一面。计策虽然定了,可是,当时曹兵在江北,孙刘联军在江南,隆冬时节,尽刮西北风,若是用火攻时,岂不反烧了自己。正因为如此,周瑜急得“大叫一声,往后便倒,口吐鲜血。”而孔明却能治周瑜这种“病”,于是就“借”来了东风。我们透过其中迷信的做作,可见诸葛亮是精通天文地理的。正如诸葛亮自己说的:“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 …是庸才也。”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智是比周瑜高出一筹的,这是对比中的异,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既写诸葛亮的智,又写周瑜的智;既写他们智的相同,又写他们智的差异。互为陪衬,一箭双雕,极有分寸地刻画了诸葛亮和周瑜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周瑜作为诸葛亮的陪衬人物,也有他智的一面,小说是把他放在和曹操的较量中来刻画的。同是用间,曹操派蒋干到东吴是想劝降周瑜并探看江东的虚实,以便兵不血刃地取得江东;而周瑜则巧施反间计使曹操杀了蔡瑁、张允两个水军头领。同是诈降,曹操派到东吴的蔡和成了周瑜旗下的祭物,蔡中成了甘宁的刀下鬼;而周瑜帐下的黄盖、阚泽却使曹操百万大军毁于旦夕之间,使得素来信奉兵不厌诈的曹操狼狈北逃。其中精彩场面,不必一一细表。相比之下,周瑜的智谋比曹操又略胜一筹。把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在善与恶、美与丑、优与劣的对比中塑造人物的鲜明个性,是赤壁之战刻画人物形象的又一特色。 

第三、运用环境气氛的渲染,展现人物的风貌。 

《三国演义》对人物描写的最大特点是“略貌取神”,常常描写人物心理不作精雕细刻,它往往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借环境气氛渲染,烘云托月般地展现人物风貌。“群英会”、“草船借箭”对周瑜、诸葛亮性格和刻划画,可见一斑。 

三江口吴魏交兵,曹操输了一阵,锐气顿挫;后周瑜又来侦察水寨,积极备战,使得曹操对东吴一时无计可施。这时,自作聪明的蒋干出场。他认为自己和周瑜是同学,能够劝说他投降,便自告奋勇前往东吴逞口舌之利。周瑜是何等聪明之人,他“闻弦歌而知雅意”,料定蒋干是来作说客,于是将计就计,一手导演了一出“群英会”。群英会上,先是夸耀江东殷富:文官武将,各穿锦衣,帐下偏裨将校,都披银铠;又夸耀江东兵精粮足,以此威示蒋干。然后描写周瑜口若悬河,开怀畅饮,舞剑作歌,佯装大醉。宴会还没结束,就邀蒋干同卧,“和衣卧倒,呕吐狼藉”、“鼻息如雷”。蒋干本来欲劝周瑜投降,不料被周瑜说破,试想如何睡得着?及至看到蔡瑁、张允作东吴“内应”的书信时,若获至宝,忙藏于衣内。周瑜又假装梦中失言,帐外又有人假报蔡张二人“急切不得下手”的情报,蒋干听后愈加信以为真,于是偷偷溜出东吴,回报曹操,以为干了一件了不起的功劳。结果使曹操受骗上当,致令蔡张二人稀里糊涂就做了曹操的刀下鬼。为周瑜清除了一大障碍,因为二人原系荆州刘表的部将,深得水军之妙。在这里。小说借对环境的描写和气氛的渲染烘托,把个群英会上风流倜傥、假戏真做的周郎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读来跃然纸上。 

赤壁之战中,对于诸葛亮料敌如神、神机妙算的描写,精彩莫过于“草船借箭”。我们看小说是怎样描绘这场无声无息的战斗的:首先,作者对大雾作了如下描述:“是夜大雾迷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又引用前人一篇《大雾垂江赋》来写雾的气势:“上接高天,下垂厚地”、“隐南山之豹,迷北海之鲲”。然后写诸葛亮的船接近曹军水寨时的擂鼓呐喊和鲁肃的担心。而诸葛亮料定大雾之中,曹军必不敢出,仍然谈笑自如,只顾和鲁肃饮酒取乐。作者极力描绘浩瀚迷茫、隐水接天的大雾,借以渲染这场战斗的紧张而又生动有趣的气氛,而这出“戏”的导演者——大智大勇、料敌如神的诸葛亮的形象也就脱颖而出。连周瑜也不得不承认:“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以上对赤壁之战中塑造诸葛亮、周瑜形象的艺术特色,谈了三点。当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还多种多样,比如说运用性格化的语言来塑造人物,也有不少成功之处,本文就不准备多谈了。 

通过以上三点分析,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文学创作最主要的是写人。即使是描写波澜壮阔的战争,也要着重写战争中的人物。《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写正是这样做的,它符合文学创作的客观规律,也充分体现了这部战争小说最突出的特色,显示了它巨大的艺术魅力。应当指出,小说中的诸葛亮与历史上的诸葛亮是有区别的,是作者精心美化、理想化了的艺术典型,诸葛亮成了智慧的化身。可以看出,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小说为他创立的。周瑜的形象也和史书的记载有所不同。陈寿的《三国志》描绘了这个驰骋疆场将军的风姿和才干,但没有写出他性格上的严重弱点。而小说恰恰精心刻画了他思想性格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可以说小说中的周瑜形象比历史上的周瑜更为鲜明生动,是艺术的真实。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最为精彩的篇章,它对于了解整部《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技巧具有代表性,在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艺术借鉴,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是并不是说它就尽善尽美、什么都好,这不符合客观实际。它在思想上就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民的力量,陷入英雄创造历史的泥淖。对于人民力量的认识,《左传》、《史记》等史传文学中认为“民心可用”的例子不胜枚举;而在赤壁之战中却只字未提,这不能不说是《三国演义》思想性的一大缺陷。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如赤壁之战中“借东风”一段,就有点故弄玄虚,把诸葛亮写成神一般,使人有如读《封神演义》的感觉。这是由于作者受当时历史条件等因素限制的结果。然而,我们不能现代的眼光去苛求古人,应该历史地分析它。总之,作者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匠心独具,韵味无穷,为我们塑造典型形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华。今天,认真研究赤壁之战的写作特点,继承和发展这些民族精华,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已被编辑[无缘牵手]于2007-5-27 15:22:05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星城剑客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心灵苦渡点评:

好文字!给人增长知识。

文章评论共[3]个
海边石-评论

“赤壁之战”,文史都很重要;君之见,文史皆见分晓。欣赏!at:2007年05月27日 晚上8:16

风劲角弓鸣-评论

不错的分析,欣赏。at:2007年05月28日 晚上9:31

星城剑客-评论

    本文的写作我花费了约四个月的时间,前后查阅资料数百篇,反复修改十余次,是我辛勤的劳动成果,我现已独家授权《烟雨红尘原创文学网》。2007年5月28日,经人举报,我发现“望烟欲川”以他的名义全文一字未改发表在《毛客论坛》,“望烟欲川”这种极不道德的行为严重侵犯了我的著作权。我强烈要求“望眼欲川”必须删除该文并在《毛客论坛》公开道歉,否则我将诉诸法律。我希望《烟雨红尘原创文学网》及广大网友支持我!
at:2007年05月29日 上午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