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曾读过一首贵族的,甚至可以说是一首奢华的诗。
本想把这句话作为评论留在诗后,但考虑到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姑且发在圈子讨论区里。其实任何一种评论,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都是对诗歌的,因为也只有诗歌才可以包容、也有能力承受所有方式的赞扬与批评。它不会因为你的赞扬而高贵,也不会因为你的批评而低贱,诗歌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纯净的心,有一腔热血,有所渴望,有所寄托,那么诗歌就可以在你的心中吐出春的嫩绿,绽放出生命的花。
之所以有“贵族奢华”这样的评论,是因为太多诗意和情感,在一连串优美华丽的辞藻中迷失了方向。读者读一首诗,是要欣赏辞藻的华丽呢,还是文字里包含着的自由流动的心灵?
其实最早的现代诗确是贵族的专利。想想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在那个灵魂被奴役、思想被囚禁的年代,他们有什么机会抒发出自己心中的诗意?他们关于诗歌的语言,仅仅是一种生命的状态,那些统治者(高层)被奢华感染了的文字如何承受得起他们生命的诗!
任何一首诗歌,如果富足得奢华,贪婪得无度,都将是诗人灵魂的迷失。
9·
好诗一定是美的,而美却未必华丽!质朴、纯真也是一种美,而浅薄不是!
10·
古体诗更象国画,重写意,意境深远,才是佳品,它给人的美,更为直观,有韵有意;而现代诗歌,更象一幅油画,美在骨子里,更深刻,讲求思想内核和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否押韵虽不讲究,但只有那些有旋律的诗歌才称得上佳品·
11·
情为先,文为后,无情无以成诗,无文无以驭情,两则相得益彰·
12·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远离诗歌?为什么会有人说出这样的话“我不懂诗”?说实话,我也有很多读不懂的诗,不是因为诗中用了典,不是因为诗的华贵与隽永,而是诗中太多个性化很强的密语和符号,阻隔了我们与诗歌作者心灵的沟通。这一类诗歌作品现在很多,刊登在各大诗歌刊物上的这类作品占了很大的比重。既然是被一部分人接受的诗歌作品一定是有价值的——这是显而易见的。由此推理,这一类作品也是应该推广并广为流传的。而实际上呢?我们的读者们,更为广泛的诗歌阅读者们,在看了大量的这一类作品后,发现自己不但“写不了诗”,而且“读不懂诗”,于是他们无奈地远离了诗歌。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唐宋诗词鼎盛时期,那个属于诗词歌赋的年代,诗词作者有帝王将相、大小官吏、知识分子以及伶工、商贾、僧道医卜渔夫、樵子、歌妓、闺阁妇女等等各色人等,可谓童叟能诗。这是不是在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诗歌不排斥任何人,带有“密语和符号”的诗歌,不应该成为诗歌的主流呢?
13·
一直想回答现代诗歌的特质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上文的很多阐述也多少谈及一些,但到底诗歌的特质是什么呢?抒情也好,哲理也吧,能够称得上是抒情诗或者哲理诗的,难道是唯美的语言,也或经典的语录?我看不是。如果那样,诗歌和歌词、诗歌与格言就没有什么分别了。
能称得上抒情诗的,除了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考究的韵律及节奏,是否另外尚有一层更接近诗歌特质的东西?能称得上哲理寓意诗的,除了发人深省的预言、隽永的智慧,是否还有某种东西让其升华为诗歌呢,那究竟又是什么?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意象,诗歌感人的力量也正源于诗歌的意象;没有了意象,诗歌便是平淡的语言,裸露的告白。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诗歌之所以称之为诗歌,就来源于诗歌的意象。意象是诗歌的根,是诗歌的质。
14·
意象是个性与大众的统一。
那些不被人接受的意象或者不被自己感知领悟的意象是虚假的和没有力量的。
欲写出好的诗歌作品必要有好的意象。意象,可物、可人,也可是一种共情(从此情到彼情的一种领悟和达观)。
以物驭情,必要贴切,必要此物含情。无情无以载物,无情,此物即此物,此物无以驭情。
有诗心无承载诗的人、物、情节,写出的是诗,却很难抵达他人的心灵;有意象,没有真情实感的驾驭,没有传递出此物有情、此境之情,写出的诗,或平淡,或晦涩,也难直达人心。
15·
从意象出发,诗歌就不仅仅是抒情了。
纯粹的抒情在严格意义上还谈不上是诗歌;只有那些驾驭着意象的抒情才是。
诗歌是一门领悟的艺术。没有艺术的直觉,很难领悟诗歌;没有艺术的直觉也同样无法写出好的意象。意象从领悟中来,是一种直觉。
比如把“风”写入“历史”,这风就是意象,在表述和理解“风”的时候,即要理解原有风的含义、意境,又要从历史的角度思考“风”。在诗歌及其他散文、绘画作品中,意象无论是什么,但有一点至关重要——它必须被被读者所察觉;否则,诗歌就难以引起读者共鸣,难以令读者随诗入境。意象的被察觉,源于意象本身的属性,举例说“风”和“历史”之间必须要存在着某种共同的属性(共性),才能被察觉。
16·
诗歌的可读性一直以来就倍受争议。
为什么?因为意象。晦涩难懂的诗作有这么几个特点,意象重生,意象与意象之间跨度太大,令人难以理解,无法把握。
类似这样的诗,是难以流传和被大众接受的。
那到底怎样的诗歌才是好的呢?个人看法要素有三:一是要有优美的旋律,流畅的笔触;二是要有良好的意境(可以被人直接察觉到的意象表述);三是有深远的外延和辐射。
其一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做到其一还不能算是诗;做到了第二就已可以称其为诗歌了;但是要出佳品,还必须要具有深广的思维想象空间和高远的领悟,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它需要对意象进行能动的把握与驾驭。
我们很多人喜欢随性写作(以博客作品为多),这些随性的写作,有的富有激情,有的流畅自然,有的不乏灵性之笔,但如认真考究揣摩,往往意象彼此矛盾,有的意境肤浅,甚至谈不上意境。这样的态度本身就是对诗歌的不够尊重。
诗歌是一种艺术层面的更高境界的领悟。从这一点来说,诗歌与哲学是并驾齐驱的。诗歌强烈的震撼力和无以言表的感染力正是来自于上述三者的高度统一,可谓缺一不可,尤其以第三点为重中之重。
与哲学扯在一起并不是说诗歌又要与我们远离了。
其实对于哲学的领悟,无论是对于爱情的解读,死亡的诠释,还是对于当下社会的各种反思,都是可以被我们察觉并领悟的。这样的领悟附着在物象上,附加在情感中,就是意象的扩展和辐射。
本文已被编辑[季锋]于2007-5-24 22:22:01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无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