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寻梦桃花源拈花听禅

发表于-2007年05月22日 上午10:29评论-2条

这些天来,在网上经常能浏览到北大教授俞孔坚先生正致力于推广的一个观点:找回消失的桃花源。在我的理解中,他的这种观点正代表了如今的人们对返朴归真的生活的一种追求。这位著名的景观设计师正是想通过这样很诗意的表达,来唤醒我们对当下生活的思索。

翻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诗人笔下人与自然和谐相映的世界。应该说这也是“生存艺术”的起源。他其实喻示着的是我们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的追求。

在中国的文字中,已经和西方“乌托邦”同义的“桃花源”,代表着人类所共同具有的对具有的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充满了对这种理想无法实现之后的淡淡的哀愁。它弥漫着,弥漫着,从魏晋起,经唐宋、明清至如今,一路下来,竟是那样的令人难以释怀。

四月的午夜,当我坐在岸柳成荫的濠河边,那种别样的魅力就这样在我的脑海里重复着,一遍一遍的让我回味着又期许着。

我一直都觉得桃花源应该是一种艺术的生存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个活物,只要有适合的土壤、气候,就能焕发出卓越的魅力。而记录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桃花源”,它探询了人们的追求和风雅,并携带着那些打动我们的美丽和忧伤,但何时才能轻轻的向我们走来?

身边的水声潺潺如诉,桃花源也成了一道潺潺不断流动的好风景。

有人问德国画家安瑟-基弗“你为什么喜欢怀旧?”他回答道“啊,我不是要怀旧,我是为了要记得。”

是的,很多曾经被我们迷恋着的过往都需要我们去记得。也许最美的东西已经属于了过去,也许最美的东西永远都在未来。也可能,最美的就在我们生活的这一刻---我在想念着陶渊明,想念着桃花源,想念着他如何能在那么久远的年代就洞察了世界,洞察了历史和人心。

丽日午后,空山煮茶。那份闲适和悠然,是一种别样的韶光。幸福的景象竟是这样的相似。生活也清晰得不留一点痕迹。

历史的舞台上,桃花源是一朵奇异的花,在源里并置着的是古装和时装,现代与古典,甚而有时也充满着欢欣的笑声和恬静的泪水。这些因素交相辉映着不断的投射在先人和现人的生活中。看看身旁,如今,我们的世界变成了什么模样?

我的心中,永远有一个梦——

在风起的日子里笑看着那三千落花。一树树的桃红,一水水的落花,水面上荡漾着的是娇俏的红颜。她一生的美丽就在这阳春的三月里纵情绽放。在桃花源里,在桃花源里,就在这同一个美丽的时光中轮回。

远远的,我发现有一株桃树正从桃花源里探了出来,她为什么要探出来?探出来是为了让我们去遇见。我们遇见了,我们就会明白,哦,桃花源其实一直就在我们的心中!

本文已被编辑[无缘牵手]于2007-5-22 11:21:17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拈花听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舞袖霓裳点评:

心中有桃花源,很美。

文章评论共[2]个
拈花听禅-评论

多谢推荐,敬香茶一杯!at:2007年05月22日 上午10:38

王先林-评论

丽日午后,空山煮茶---好心态。
at:2007年05月23日 早上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