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车的记忆夏夜风语

发表于-2007年05月19日 下午4:12评论-0条

小学时,一天路上遇到一位年纪稍长的人。他说了一个关于汽车的故事,我是个脑袋发育较晚的人,也许因为大学所学专业是汽车,加之现在以之为谋生手段,所以对那段近20年的往事还记得。故事是说一个村子里修了一条公路,在通车仪式的那天,村民们准备了很多的草,欢欣鼓舞迎接汽车的到来。在他们心里汽车是一个庞然大动物,理所应当吃很多的草粮。这则故事当然是反映了当时部分农村人思想的愚昧,外界信息的闭塞。具有嘲讽的味道。但在前20年老一代人中是有没见过汽车人存在的,他们的一生在方圆几十里结束。

80年代,水泥房是家乡稀奇建筑。水泥是几个较为有钱的人家商量着去城里购买找车运到镇上的,乡村里没有马路,连宽敞一点的路面都成奢望,镇上拉来的水泥只能通过寻找马帮人力转运到村子。后来村子在办事处的带动下,每家出动劳动力修起了一条不是路的路,冬季里成了稀泥路,鞋不能入,即便是夏天重车经过因路面不结实而深陷,很多来这里的司机有种被欺骗上当的感觉,不过因为车时常发生深陷,使我对车有了观看的机会,那时对司机有种莫名的景仰,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在车前围观。拥有一颗车上的灯泡是那时最快乐不过的事情,时常看见那些没有灯罩的车辆而生贼意,趁周围没人之时便迅速取下一阵窃喜,拿回家便有得乐了。寻找家用手电用剩下的旧电池,用几根竹片绳子将多节电池捆绑,放上一个聚光用的银罩,固定灯泡,我们高出普通两节手电筒亮度的手电就做好了,不过这样手电耗电太大,没有多久把电池的电豪尽而流出稀稀的化学液。 

在我的记忆里,哪里有困陷在泥土里的重车,哪里就有很多围观的群众,他们市场从几里路赶来,只为了看看热闹,能帮上忙的就主动上前,朴实、热心可以看到农村人的一点厚道来,只是对车这样所谓机械化的东西生畏惧,在车的面前无计可施,只能听之任之。而今天,举国上下打着“要治富,先修路”的标语,不正是让交流带动物流信息吗?镇上的经济意识稍微好点,赶集的天,车辆驶过,被钱腐蚀的灵魂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博取一点金钱的安慰,不是吗?无视交通法规,站在马路中央,任凭司机喇叭的笛鸣,他们思想早已麻木,连摊位摆放在马路两侧的摊主也视汽车而不见,张罗着他的生意,一副谁怕谁的姿态,明白人看来不就是企图肇事敲诈的行为,自觉让出车道的意识全无,哪些朴实,热忱的思想呢,怎能在金钱的诱惑下竟折腰?记得高中时在语文报上看到一篇文章,大致讲述一台救灾物资的车通过赶集镇上受阻的事件,也正是在金钱俘虏下丧失爱心与关怀的体现。改革春风春满地,兜里揣着人民币,如果人民币在人的手里能创造情感价值多好,可惜它只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根本,是投资者不可缺少的玩物,在发生利益冲突时变成无血无肉的废纸堆而已。而交通工具中的车,在创造物质财富中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如今穿越在车水马龙中,别说车,就算是洋房也不是什么希奇之事。也许太多物质化让眼球倦意了吧,再已找不会往年那种眼神了。每次回乡的旅程中,我的鼻子总是好酸,有钱能使鬼推磨吗,非也,想加急打的回乡时,还未说完故乡名字时,司机早已拒绝上路,那是常常为的哥恨之入骨的路,容易噩梦的路,沟壑太深了,在白花花的钞票面前的哥望而却步,被遗忘已久的故土,市场化驱逐的人们从睡梦中惊起,踏上离乡背井的车,遗留下孤独的背影,孤独的孩童失去纯真的时光,失去母爱父爱,蹬着门槛边上,灵魂深处张望着远方的父母,在相去时空中遥想思念。残弱的老人们,耕种一分半母,左右相携着儿孙,耕牛和老人一样孤单,青壮年在城市的边缘上,过着市井般的生活。生活是一首诗,沦落为城市打工一族的人们成为诗歌中最忧伤的部分。那些在眼皮底下穿行车,掠过的楼影也许只能成为一生忧多喜少的沉痛记忆。

车是财富的象征,车是一种文化,车是一种时尚,车是一种生活,何日车在故乡蜿蜒的山路上迈进财富门槛的第一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富何时才能掠过我的故乡?人类地域、思想等的不同,注定人之间永远不会等同,共同富裕需要贫穷人心观念的改变,那就是不断学习一心向前的追赶,落后就要挨打,滞后注定贫穷。当精英聚敛财富时,当贪污猖狂时,当集团不断垄断时,当人流不断拥入城市时,当道德败坏时,其实我们只是这个时代的牺牲品,在生活中举步为艰的可怜虫罢了。在历史车轮前进的今天,摸着石头过河人们总能抵达彼岸,不断涌现的慈善事业和希望学校,一定以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点燃那片久违的故乡。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夏夜风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无缘牵手点评:

关于中国改革改开放的成就,不用看别的,单看“车”就行。车的故事,说不尽,也道不完,有喜悦的,也有悲哀,还有无奈的,个中滋味,各自体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