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旭走了,曾经的妙真大师走了。
几天来,混沌不清的种种猜测和谣言终于得到证实: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以破天荒的头条新闻向全世界发布了林黛玉的成功扮演者陈晓旭的不幸离去,并以近三分钟的时段重现了她在《红楼梦》中葬花的悲切和伤感。“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倾听着“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凄凄惨惨戚戚的《葬花曲》,遥想客居南国远离凡尘静静地躺在莲花台下的晓旭妙真在其先后出家的老公的陪伴下独赴天国,不轻易流泪的我眼睛湿润了,泪水不可遏止地流了下来。
第一次看电影《红楼梦》,是在一个秋收的晚上。听说,公社要放电影了,是《红楼梦》,心里早就激动了起来。因为在夏天树下纳凉时,一家的老奶奶说宝玉生来口里有含着一粒宝石,说谁谁谁好把手指头放在嘴里,象宝玉,就对这个神话般的人物产生了某种向往。等和家人一起在地里收完庄稼,晚饭也没有吃就直奔公社大院。那时电影早就开始了。当演到黛玉葬花的时候,全场哭泣之声渐起,自己也早已泪流满面。“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黛玉的不幸,人世的冷暖,社会的复杂在心中产生了某种形式难以名状的共鸣,为之落泪也在情理之中了。
后来在一中复课,因为当时学生宿舍有限,学校就把我们四个同学安排在校后边的一间喂猪的破房子里,没有想到的是,在那间无人问津的低矮狭小只能安一张小床的房间内的窗台上,竟然放着一本破旧不堪布满灰尘的《红楼梦》,当时还是当作儿童不宜的色情小说看待的,并没有公开出版。课余时间,我们就轮流着看了几遍,当时并没有留下什么太深的印象,对于书中的诗词歌赋大多是跳过去不看,但对《葬花词》却是抄下来并且基本背过了,为之也曾流泪不止,辗转反侧过。
后来在华师大进修,我就选修了《红楼梦研究》。为我们授课的邸瑞平教授从中国五千年文化集粹于一身之林黛玉的角度,为我们深入浅出详尽分析了林黛玉的历史渊源、个性特征和对中国文化的历史意义,使我对黛玉的形象又有了深刻的认识。黛玉的天真烂漫,黛玉的博学多才,黛玉的多愁善感,黛玉的卓然独出,黛玉的超然不凡,黛玉的执着不懈,黛玉的温情脉脉,以及她的多疑、小心眼、动不动好流泪等等,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立体人物形象,让人过目不忘。
当时也正值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公开播放季节,虽然陈晓旭并没有把林黛玉志存高远、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诗人气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是过多地表现了林黛玉的刻薄、尖酸、多疑和好使小性子,但是对于一个文化水平并不高且年仅十六岁的少女来说,能做到这一点也的确是很不容易了。后来的实践表明,陈晓旭演绎的林黛玉形象也是相对最为成功的一个,也为大多数国人所能接受的形象。陈晓旭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林黛玉,林黛玉就是陈晓旭。
一个人只靠演一个人物就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演艺界的神圣地位,出其右者不多。陈晓旭就做到了这一点,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一举成名的她却毅然不再从事演艺,让人无不感到遗憾。但这也使林黛玉的形象更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心中,任何替代者都只能无功而返。
更令人惊讶不已的是,从辉煌的演艺界悄然退出而在商界成就大业家产上亿的陈晓旭,最终却剪掉一缕青丝,了却尘缘,出家为尼。2007年2月23日,大年初六,陈晓旭在长春百国兴隆寺的声声法号中剃度为尼遁入空门,从此尘世间的情爱、财富都与她再没了任何关系,包括其苦心经营十多年、年收入两亿、为其带来无数世俗光环的北京世邦广告公司。
在人们的种种猜测之中,在人们的种种疑问之下,突然的一个惊天霹雳又向人们袭来。2007年5月13日晚7时,“林黛玉”陈晓旭因乳腺癌在深圳病逝。
生为红楼而生,死为黛玉而死。世间总有这样的阴差阳错,《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出家当了和尚,而黛玉没有。现实中的黛玉陈晓旭却抛弃凡尘,遁入空门,而其老公也随之在深圳出家。其情其状让人感慨万千,让人惊叹不已。
陈晓旭是中国女孩中的一个奇迹和一个传奇。其生命历程的起承转合,其人生旅途的种种奇遇,可以说是一部当代微缩版的《红楼梦》。
愿晓旭一路走好,愿晓旭在天国安康幸福……
本文已被编辑[无缘牵手]于2007-5-18 18:57:12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青青杨柳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