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潼南大佛寺青青子衿1

发表于-2007年05月18日 早上9:49评论-0条

从遂宁返回的大路上过去都没有注意,车进了潼南县城,问了路,又掉过头来往回走。找到一条破破烂烂的路,好象没有标识,尘土飞扬,就坑坑洼洼的那种乡村公路,看不出感觉不到通向一座有名的寺庙的风光。汽车颠颠儿的,好在路不远,直接就到了没有围墙的大佛寺。

潼南大佛在这附近地界,很多人都知道,所以,也算慕名而来,也算久仰久仰。哈哈!落地看看,眼前的光景,是有些败落了。

靠着山,就那样一列建筑,横着,没有一般寺庙的从山门、大殿到藏经楼什么的纵深,就一大殿,左边挨着一观音殿,并列地踞在山崖下。

顺着路往里走,先进一乱糟糟的窄逼小院,里面拥挤着的佛、菩萨等塑像,缺胳膊少腿,五官不全,看它们的残破,象经历了一场战争浩劫,这种景象我在不同的寺庙已经不是第一次看见了,那些被人为破坏的塑像,在信仰被人为破坏之后,还在慢慢养伤,当人们重新要回到它们的关注中时,从杂草和废墟中找到它们,不能再放在殿堂上了,又不忍遗弃,找一个偏僻的空间,把他们安置在这里,没有顺序地罗列着,还是有点香火,就象最低生活保障。看着它们的残留的部分,衣饰的线条,手印,或偶然一张完整的脸,我想象着它们原来的庄严,原来的饱满,原来的美丽,或者原来的震慑。

两根石柱横卧在路边的尘土里,几张农村常见的板凳放在上面,支着竹器,亮晒着农家的东西。石柱底部是双层12瓣浮雕莲花,石柱上刻字,大字风化、损毁严重,回家在照片上已看不清楚,小字题款除一个字外基本能看清:“口江贾灵光恭撰”和“邑人夏光鼎敬书”。如此巨大的石柱,与现在冷清的景象对照,想象不出当年它们应该挺立在哪里,更想象不出当年有多气派和庄重。现在,在历史的遗弃之下,它们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去处,就寂寞地把身体靠在大地上,任寂寞的尘埃飞扑。

在观音殿里,立着一尊巨大的观音造像,无意间走到后面,看见身后的石壁上象有旧刻,因为背光,而且离地面较高,与观音像几乎贴着,空间也就不够了,拍了张照片,一个很小的局部,看得见是波涛翻滚的海水,浮雕和高浮雕结合构成了水纹和浪的起伏,浪尖上刻着的象沙弥的圆雕人物,有圆润的脸和生动的衣襟。我有些迷惑,放一尊巨大的观音像在前面,把一种陈年美丽挡在了身后和阴暗之中。

很快到了大佛正殿,背靠石壁呈现在我面前,整个是从石头中“掏”出来的,18米多的身量尽管很高大,与下面仰视它的人比较,是很有些气势的了。不过,连70多米高的乐山大佛都看两次了,所以倒不觉得有什么压抑。

大佛坐姿,衣饰线条很简单,左手抚膝,右手摊开,手心向天,平放在腹前,我得查查,看能否查到是什么手印,感觉从雕塑效果上印象不圆满,特别是头部,面部和嘴唇厚实,没有圆满也没有冷峻,在我看过的佛像和佛像资料里感觉不算好的,在衣服下摆、手、脖子上,残留着不知哪年哪月的装金。后来,我翻了一个几句话的简介,说是从唐朝动工,一直到宋代结束,那么一个漫长的工期,那段时间急剧的思想和心理的变迁,我大体知道,所以我猜想审美趣味的变化是不是混杂在里面了,我在想难免有些怪异。

大佛寺的建筑色彩很简单,柱和窗是灰黑色的,瓦是灰色的,墙是白色的,配置得很素净,不像一般的寺庙建筑,常用的是朱漆梁柱,暗红色的墙壁。从外面看,大佛寺庙建筑那色调、那风格倒是我偏喜欢的样式,看上去很安静,很有一种可以注视的朴素的味道。

大佛寺旁有一小品建筑,石构,依稀看得见德政坊几个字,象墓碑,有四个大字从照片上只能看清一个“良”,有云纹、龙纹,似乎还有梅花和梅树上的喜鹊图案,横楣上有人物浮雕、花草,浮雕和浅浮雕均有。过德政坊,有一较陡的笔直石阶向山顶伸展,就是很有名的回音建筑,据说走在上面可以踩出音乐般的声音。山崖上象一古寨,石梯一直进入寨门一样的建筑。

没有时间,很遗憾,该回去了,就这样轻飘飘地穿越了衰败,带不走也留不下什么。

大佛寺此行,有一点新奇,有更多匆忙,有太多怅惘,就是这些了。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青青子衿1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无缘牵手点评:

文章如果在写景的同时,穿插点思想感受,可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