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十问诗坛(6)石泉

发表于-2007年05月17日 晚上8:21评论-1条

六、诗坛能背离“中国风格”吗

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诗歌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绝对没错。问题是,这些年来,我们看到的是大批量的“中国仿造”,很少能看到真正的“中国制造”。借鉴国外诗歌创作经验,十分必要,但不能弄成一种“国际媚俗”——“欧美中心”、“诺奖第一”。

中国诗人了解和学习国外诗歌,多是通过翻译过来的作品,而经翻译的诗歌,由于民族语言、心理、风俗等方面的差异,在意象的理解及诗美方面,是不可能原汁原味的,加上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现实环境及作者处境不完全了解,读者对诗意的理解难免局限。这就是说,以这种“打了折扣”的“字模”来“描红”,是难得“神韵”的。再说,模仿,永远都达不到一流。

海外诗风吹进中国诗坛,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但大面积覆盖中国大陆,当是“四五”天安门诗潮之后。这当然是一个历史进步。中国是一个经历几千年封建专制的国家,对那些追求人性解放、个性自由的海外诗歌流派,自然有耳目一新之感。

“朦胧诗”的出现,实质上是人本主义对文化专制的反抗。它的宣言是“确立每个人生存的意义”、“加深人们对自由精神的理解”,但它又只能在压抑的文学环境中来表达,因此,为求得思想的“质”的表达,寻找新的美学方式,不仅是艺术的需要,也是环境所迫,并非刻意要弄得人“似懂非懂”。从这层意义上说,那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一种情感抒发的悲哀。尽管“朦胧诗”在质难声中逐步退潮,但这并没有阻挡住海外各种流派涌进中国诗坛。

对中国诗坛影响较大的海外流派,主要有:西方表现主义美学——表现非理性的生命直觉、内在激情以及抽象的哲学思维;后现代主义——推倒神性和英雄,回归人性,反叛理性和秩序,回归自然;象征主义——追求“交感”,味、色、声相互感应契合,用隐喻、暗示手法来抒发现实生活中不可捉摸的“内心隐秘”,探求内心的“最高真实”;唯美主义——以色彩、造型、精思、境界的幽雅、精巧、含蓄、和谐的纯艺术之美,来对抗庸俗、功利、市侩习气;超现实主义——无意识书写,不要理性,厌恶现实、崇拜梦幻,认为理性是对人的桎梏,强调对下意识领域、梦境、幻觉、呓语等“超现实”的东西的记叙;新超现实主义——崇尚本能、反对理性,用表现“超现实的个人世界”和“埋藏在无意识里的意象”,来表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抗争,表现了一种绝望的努力;“先锋派”——寻找和使用非传统和革命性的观念和技巧。等等。

这些流派从不同角度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在艺术上的探索、突破与创新,都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合理吸收这些“合理因素”,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无疑十分必要。但是,缺乏理论思考的学法,往往会弄成“买椟还珠”。如,学唯美主义技巧,却忘却了“对抗世俗”的“质”;学象征主义的手法,却丢掉了“内心真实”的“核”;学“后现代”的反叛,却漠视对人性的尊崇;学“先锋派”,主张以浅白的表象化书写来注释现实和历史,却放弃对健康的诗歌“观念和技巧的追求,把“诗”弄得庸俗、肮脏、粗鄙甚至丑恶、下流,等等。其结果,正如庄子说的那个燕国青年,学邯郸人走路,不仅没学会,弄得连自己的走法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行。

中国是一个诗国,在几千年的诗歌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诗歌风格。这种风格,也曾经给海外诗坛以巨大影响。如,“意象派”就是以中国诗作为武器,用中国诗的淳朴、自然、含蓄来对抗浪漫主义的滥情、雄辩和灌输;“现代主义”以开放精神融汇了各国文学因素,其中也包括中国文化的影响。在具体表现技巧上,海外流派的一些手法,其实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可以找到原始迹象,如象征主义的“交感”,与中国诗的“通感”(听、视、嗅、味、触觉沟通),“隐喻”、“暗示”手法与中国的“博喻”(用多种多样的比喻来加强形象性)、“曲喻”(拐弯比喻唤起联想),在基本的思维方法上应是同源的,只是中国的这些手法,没有在理论上予以深入和扩展。

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国风格”呢?惶恐得很,可能至今也没有形成共识。我们对“中国风格”的系统性研究实在是太少。既要走向世界,就要把中国诗风与海外诗风作比较研究,从中发现自己独特的东西,发掘那些有生命力的东西,发挥自己的“强项”,并引导诗歌创作把海外“精华”汲入自己的“精华”中,彰显自己的鲜明风格。作品没有本民族的鲜明特征,是不可能得到世人公认的,又怎么可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要总拿“艺术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来搪塞,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要通过主观形式的发现和总结,才能变为自觉遵从的东西,才能少走弯路、避免生命浪费。缺乏理论思维的实践,必定是盲目的。总指望瞎子摸鱼能摸出大鱼来,当然也不是绝对不可能,但思想方法未免太可笑。缺少理论思维,缺少风格训练,缺少艺术修养,难道不是当代许多中国诗人的“短腿”吗?拿不出征服人心的作品,或者有了这种作品找不到正确方法介绍出去,却用中国当今盛行的“关系学”的思维方法,求诺奖评委“弄个诺贝尔文学奖”,这真是开国际玩笑!怎不让人感到中国作家是多么猥琐。如果就这种“中国风格”,那真不如一头撞死!

“中国风格”是一种客观存在,这点也许没有人否认。在一些诗歌作品中,我们也能模模糊糊地体味出来,这可能是潜移默化的结果,但是,很不鲜明,并不是一种自觉。这正是没有予以总结和引导的结果。长此下去,“背离”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这从“仿制”、“滥制”风盖过“研制”、“精制”风的现实可以推断出来,

讲“背离中国风格”,也许有人不以为然。如果有兴趣,可以作这么一种考察:从当代诗歌刊物、各类文学杂志、报纸文学副刊、网络文学中,任意挑选出一百首诗歌,深入研究并统计一下,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诗歌有多少?体现积极入世精神的有多少?能保持诗人独立人格、不畏权势、不媚世俗、直面现实和人生的有多少?能坚持自己对现实的真实感知并自由书写的有多少?对现实中的不合理具有反叛精神的有多少?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独创精神的有多少?等等。而这些方面,正是体现中国传统的“诗性精神“的精要,而这种“诗性精神”,又是构成“中国风格”的核心内容。同时,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中,任意挑选出一百首,作同类研究和统计,从中作出比较。或者再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考察一下,当代诗歌具有精神空虚、颓废、病态、虚妄、自闭、矫情、格调低下等倾向的有多少?这种方法虽然显得笨拙,而且对每首诗判断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总是能显示出一个粗线条的东西。粗线条就能说明问题,这里并不要绝对精确,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精确。

再如,追求“立意高洁“、“境界新奇”、“凝炼精警”、“风趣灵动”、“格调纯正”、“神韵风流”、“情景相生”、“感物吟志”、“理趣生动”等等,也是中国诗的传统风格,这些“中国风格”,在当今诗歌中究竟还剩下多少呢?

我并不否认在当前的中国诗界,有既博采众长、又体现“中国风格”的大气作品客观存在的可能性,但我却怀疑诗坛有“惠眼”、有“胆识”推出这样的作品。我也并不否认当今确有一些“清新”之作,但在“诗歌大陆”,肆虐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诗风?

这里顺便回答一个问题,有人认为所有的“诗歌”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在逻辑上看似没有问题,但是,如果照此推论,那么也可以说,所有人的每一句话,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诗歌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诗歌,应该怎样来反映现实生活,自有内在的要求和标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之所以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当今那些自诩为“先锋派诗人”的“口水诗”,正是犯了这个低级错误。

(下一篇:诗坛能忽略“诗外功夫”吗)

本文已被编辑[“逝者如斯”]于2007-5-17 20:22:08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石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逝者如斯”点评:

本诗论很有见识,值得写诗、学诗的人探讨。

文章评论共[1]个
扬剑出鞘-评论

收藏了,坐了几回沙发,很舒适!!at:2007年10月22日 晚上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