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双面少年的启示明镜亦非台

发表于-2007年05月16日 晚上7:42评论-1条

接过初三毕业班才几天,我就发现了斌的特立独行和桀骜不驯。

斌,瘦高的个子,浓浓的眉毛,长满青春痘的脸上被人为挤出许多粉刺,显得凹凸不平。没事时,他在班里那么一站,凭空高出一大截。

然而,斌上课却总是无精打采,不是东张西望、摇头晃脑,就是旁若无人地安然入梦,属于典型的学习困难生。

虽然教育专家们总是强调学困生课堂睡觉的合理性,但我还是想作些努力。于是,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我的课堂上,斌再次倒头睡去。

不露声色的我走到他的身边,有意提高上课声调,然而他毫无反应。

不得已,我利用间隙推了推斌。他懒洋洋地抬起头,用惺忪的眼睛瞥了我一眼,又继续倒头睡去,全然当我不存在。

“那在座位上站一会儿吧,驱驱瞌睡虫。”我说,但他毫无反应。

我有些按捺不住,忍不住又想推他。

“别动我。”我的手刚碰到他的肩膀,他就直立起来,用异常高的声调嚷嚷,“老师不准碰学生,我知道。”

“那总得有点学生的样子吧?睡觉算哪门子事!”我不由也提高了声调。

他看看我,没有说话。几秒钟后,又呼呼大睡。

小风波刚过不久,我又从值周教师那儿获悉斌躲在厕所拼命抽烟的消息。

“这人,真不象话!”我不由嘀咕,联想到开学初斌在学校附近小吃店喝酒发酒疯的事,我决定走访一下斌的家庭。

为了让家访更有成效更有针对性,我特意去其他任课教师处了解了斌的详细情况,并一一记录在本子上。

家访的开端尚算顺利,斌的母亲也还客气。

“我家的斌抽烟喝酒?不会!不会!老师你一定搞错了。”斌的母亲连声说,“这个我有数,逢年过节让他喝一杯啤酒他都不会。在外面抽烟喝酒,这怎么可能呢?”

当我把斌写的事情经过交给她的时候,她看了许久,才沉默了。

“我家的斌在家很听话,从不犯事,怎么会这样?”她说,“你们学校的校风真的要好好抓抓。”

“居然有这样的说法,真是倒打一耙。”我有些懊恼,便说:“你的孩子也要多找找原因,有空你多跟他说说。”

“我总算尽心尽力了,村里没有人讲我子女教育不好。”她很不高兴,“老师你到村里去打听打听,没人会说我家的斌不听话。”

当我说到斌上课睡大觉、与老师顶嘴时,她已经没有兴趣听了,只是一再地说“我家的斌小学里很认真,你们学校怎么会这样”。

家访不欢而散。

“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家长呢?护短护得也忒离谱了。”回来的路上,我迷惑不解。

一次吃饭,我在餐桌上无意间说起此事,母亲的回答让我吃了一惊。

“斌,我知道,就是你阿姨那个村子的。这个小孩很懂事,很体谅大人。”

于是,我又跟阿姨侧面了解了一下。渐渐地,斌的另一面浮现在我眼前:勤快,一个人烧饭,打猪草,喂猪,洗衣服;体贴,帮父母亲干活,为父母亲盛饭;腼腆,见人没有多话,讲几句就脸红。

难道我错了,斌的违纪有难言之隐?然而观察接触的结果是,我没有错,斌仍然屡屡违纪,睡觉顶嘴是家常便饭。

那么,是阿姨他们搞错了,斌在家没有这样好的表现?可是通过其他大人的反馈,斌确实那样表现。

敢情学校家庭两重天了!我感到不可思议。

后来,我又去斌的家里走了几次,效果仍不明显。

如今,斌已经成为一所职高的高一学生。据说,表现仍不如人意。就在最近,斌因与社会人员打架被学校处以记过处分。

在家腼腆体贴,在校我行我素,斌的行为体现出明显的两面性。对于这一类别的学生群,我们可以称之为“双面少年”。

细细探究这一群体的出现,大致有如下几个原因:

1、家规惯性。这一类别的学生大多出生在家规较严的家庭中,自小经受生活起居等小节方面的训练熏陶。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大多规定得比较死板,要求也比较严谨。大的方面自不待言,却基本无从操作实践。小的也许会到吃饭该如何、说话该怎样、睡觉注意事项是什么等等,看起来非常琐碎,但很有操作训练空间。再加上受人口基本国策的影响,孩子少,便于施加较多较有效的习惯。渐渐的,在特定情境之内,言谈举止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一种习惯。发展到后来,自然能够接受家庭的价值观念,为家庭服务。一旦它成为惯性,就会不自觉地影响其家庭行为,尽管它仍然是外在的。

2、心理叛逆。青春萌动的日子,除了生理上发生质的飞跃之外,心理上也会进入一个懵懂的时期。不管你情不情愿,不管你承不承认,这都是无可更改的事实。初中毕业时期,正是以叛逆为特征的这一阶段达到极致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段的叛逆少年,其思维方式具有“推背图”的特点,你说东我偏要往西,你说错我偏要说对,反正不跟你保持一致就是了。唱反调的结果,就是学习上的放松无谓,行为上的放纵无畏。你不是说“知识改变命运”么,我就信奉“读书无用”;你不是说“尊重规则一生幸福”么,我索性大说“改变规则处处绿灯”。上述斌的校内行为,也可以理解为叛逆期的自然反弹。

3、舆论压力。双面少年的家庭表现,有很多时候并非出自本我心愿,有点违心处之的味道。为何不能按自我心愿收放自如呢?理由很简单,因为长时期乖巧听话的印象一旦形成,村内就会自发地产生一种约束力量。正面形象既然已经树立,家庭、邻舍、亲眷等都会要求其一以贯之地保持,不能够轻易改变它。若犯了忌讳,可能会有比较严重的后果出现。换言之,是“人家要我听话”,而不是“我自己要听话”。久而久之,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4、宣泄调剂。在严厉家规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沉郁氛围的约束作用下,这一类别的人会在不由自主的行为中感到憋闷和压抑。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为了迎合别人而违心处世,即便对的也感到别扭。况且,很多时候他们并不发自内心地认可自己事实上是对的行为。因此,他们必须寻找到合适有效的宣泄调剂的端口,以便实现情绪心理在某种意义上的平衡。这个端口不可能在家庭、村庄找寻,那么学校便是相对较为理想的宣泄地。所以,这部分人家庭表现的优异需要通过学校行为的发泄来实现动态平衡。

5、遮掩逃避。以在家乖巧听话来遮掩学校桀骜不驯,从而逃避更宽泛更持久的责罚,这也是一小部分人行为双面行的原因之一。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之后,表现的双轨性便出现了。

从实践的层面说,“双面少年”的出现是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随着独生子女渐渐挑起大梁,“6”围绕“1”的现象会越来越普遍。那么,在个体越来越被关注、早教越来越完备的今天,促进少年良好家庭表现的要素会越来越多。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学校反弹的压力就会相应地越来越大。这种局面的出现,会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沟通变得困难起来,甚至会让家校“齐心合力”变成家校“自说自话”甚至“南辕北辙”。

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呢?老实说,我也想不出什么特别有效的方法,只从教师方面提供一些思路,供同仁们研究:1、真实准确地了解双面少年的家庭表现,客观公正地认识双面少年的学校违纪。既不要先入为主地一棍子打死,也不要无原则地一味妥协放弃。2、想方设法让家长全面评估自己的子女。要注意方式方法,讲究委婉艺术。3、带着爱心不厌其烦地让家长认同你对其子女的关心,为家校合力奠定基础。4、撬开双面少年闭塞的心门,尝试与他沟通,了解其真实想法。5、家访沟通时有意识地带着双面少年,并注意当面表扬、肯定其家庭行为。6、提供合适无害的途径,让双面少年得以宣泄自己的郁闷。

正所谓“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双面少年”的教育引导来说,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恐怕都是这样吧。

本文已被编辑[无缘牵手]于2007-5-16 20:19:58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明镜亦非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无缘牵手点评:

文章叙中带议,写出了双面少年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对教育也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点面结合,实可一读。

文章评论共[1]个
新颖话题-评论

有两面就说明他还懂得伪装,知道廉耻,是非明确,是个可以造就的青年,
如果他无视道德,丧失自尊,就无法挽救了
at:2007年05月18日 晚上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