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上看过毕淑敏的一个谈话节目,她虽然不“素面朝天”了,却仍端庄、朴素,像个慈祥的母亲。但最近读了她的《坦然走过乞丐》,那个可亲可敬的形象一下子荡然无存。像众多的中产阶层知识分子一样,她已变得高贵而冷漠。
在《坦然走过乞丐》中,毕淑敏把张爱玲不喜欢乞丐作为自己喜欢张爱玲的一个理由,并且匪夷所思地编织了一个虚伪男骇以慷慨施舍乞丐而骗取女孩爱情的故事,尤其是拉出一个对乞丐非但不予施舍反而报知公安驱赶的“海外宗教界的朋友”,教给我们对待乞丐的国际标准。并由此认定:在马路边施舍,“不是仁慈,而是愚蠢”,“他靠出卖尊严得到金钱,你获得了廉价的满足。你的那几个小钱,是不配得到这样的回报的”。并且痛斥乞丐们“靠展示生理恶疾,压榨人们的感官”,是“恶乞”!深恶痛绝之情已无以复加。
我真的感到从头到脚的冰凉!
诚然,社会上不乏一些白天骗钱、晚上挥霍的“恶乞”,但我仍然坚信,如果不是生活的严酷逼迫,人是不会轻易丢弃最后一丝尊严的。那向地的一跪,难道真的比毕淑敏写一篇文章还容易吗?显然,我们的慈善机构还远不能给所有流浪街头的乞丐提供温暖的居所,我们的乞丐也还没有文明到在地铁、街旁卖艺的“国际标准”。那么,当所有的人像毕淑敏一样坦然走过后,这些生命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如果人人走过乞丐而无比坦然,怎么指望这些乞丐或者一切苦难中的人不对社会仇视和愤恨呢?如果人人都把爱和温暖深藏起来,那么这个人间将是多么寒冷啊!
我从不认为我对乞丐的施舍,是“为了获得廉价的满足”,是为了接受众目睽睽之下的“参拜”,从而证实自己作为一个上等人骄傲的存在。相反,是仅存的那点悲悯善良之情提醒我,那是生活在苦难中我的同类,而谁都无法保证灾难不会像青睐自己的同类一样青睐自己。当我把对自己无足轻重的角票捐出的时候,我仅仅会天真地相信这个世界上善良的人还不是稀有动物。
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父母那么辛苦的凑足我上学的钱,左右邻舍把煮熟的鸡蛋塞进我的衣袋……现在每每回想起来还会热泪盈眶。正是这些朴素的爱和真诚的温暖给了我无穷的力量,使我对生活充满了感恩,使我坚信人本性的善良。
我想,如果有一天,当我们把下岗者、民工、捡垃圾的人、贫困的农民乃至一切底层的“弱势群体”也视为“乞丐”而“坦然走过”的时候,也就是我们人间变成地狱的时候。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想一想,现在,对他们的关怀很足够吗?
不幸的是,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成为“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后丧失了对底层的关怀,成为学术论文的生产机器,成为不关心社会的“冷血动物”。他们沉入到学斋中,甚至和大众都产生了隔膜。作为社会良知和道义的重要载体,作为思想最先进的时代方向标,他们集体地滑向了社会的边缘,安静地过起中产阶层的白领生活。毕淑敏从“坦然走过乞丐”到“拯救ru*房”,难道仅仅是个案吗?
但我仍然坚信,这一定不是全部,就像那个“大眼睛”把遍及全国的希望工程点亮一样,一定还会有众多的人怀着罗素“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把我们人间的黑暗点亮。
深夜,我翻开屠格涅夫的《乞丐》,那个身上不名一文的人攥紧乞丐的双手,让我驱开暗夜的寒冷,感到一阵阵暖流遍及全身……
-全文完-
▷ 进入冰点阳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