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地白鹭来了。
当第一眼看到白鹭,我就被它那高雅优美的身姿和超凡脱俗的气质深深打动。多少个旭日初升的早上或是晚霞满天的黄昏,我的视线和白鹭一起飞来、归去。那白翅膀闪动的弧线就象一首绝美的音符萦绕在我的心中,久久不能散去。
我看不够白鹭在空中飞行的姿势。两翅平伸,脖颈前倾,双腿向后登直,降落时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轻轻着地,如仙女下凡般飘逸动人。在汉江岸边和旬河流域你总能看到它们悠然闲适的身影。它们喜好群居,常常在浅水地方活动,三五成群或几十、几百地在一起,始终与人们保持着一定的安全距离,而不能轻易地靠近它。
早上它们从栖息地出发来到生活区觅食,晚上又飞回栖息地。这两次飞行都飞的特别高,往往是一群一群的飞,有时排成箭头,有时排成人字,在早晚霞光的辉映下,成为太极城上空一道靓丽的风景。
它们觅食时飞来飞去,发出宛转的叫声,到了中午,吃饱喝足了,静静地站在沙滩上,身体缩成一团,远看象一个个驼鸟蛋用木杆顶着,有的是单杆着地,有的是双杆支撑,仿佛风轻轻一刮就会倒似的。那憨态让人偷偷发笑。
白鹭的到来,为旬阳的山水点缀了美景,也为汉水文化融入了新的内涵。人们把它当作稀客一样对待。其实,汉江上自古就有白鹭。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汉江》中吟到: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南来北往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也许诗人把白鹭误认为是白鸥了,如果诗人没有说错,唐朝的汉江上真的有白鸥的话,那更不用说有白鹭了。明朝诗人普晖在《汉水晴波》中云:一泓影浸红云晓,万倾光摇碧树秋,鸥泛芦花来岸底,鹭牵荇带过滩头,濯缨笑我无余事,歌罢沧浪理钓钩。可见当时的汉江上不但有鸥,而且有鹭,该是多么美丽的景象啊!八十年代初安康地区对全区鸟类普查,那时,安康境内尚有鹭鸟8种,只是在后来的十几年白鹭远离了我们。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不断重视和治理,曾经暗淡的家园日益恢复了往日的纯净和美丽,才使白鹭重返旬阳,安家落户。
白鹭的到来,是生态好转的标志信号,也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支持。县林业局在保护白鹭方面做了大量务实工作,还有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努力,白鹭在旬阳的数量越来越多。仙河乡观庄村董家庄有一个大竹园,那里栖居着几千只白鹭,两年来,它们在那里生儿育女,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和当地的乡亲们一样,早把那里当成了自己的家。而当地百姓对白鹭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和理解,那是一个大庄院,几十户人家围住在竹园周围,稠密的人口,加上稠密的白鹭,特别到下午,白鹭回家的时候,竹园和村庄的上空被白鹭包围了,巨大的鸣叫声如潮水般浓烈,一直持续两个多钟头,深夜里它们依然有说不完的悄悄话,庄户人多少恬美的梦境被它们打破。还有它们带来的粪便污染。白鹭打扰了这里人的生活,但这里的群众没有怨言,他们懂得:珍爱白鹭就是对人类自身的珍爱,他们作出的让步和牺牲,是为了长远和子孙后代。
现在,白鹭已经渗透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无论是春暖花开的春天还是烈日炎炎的夏季,在硕果累累的金秋还是雪花飘飘的深冬,我们无论是走在美丽的祝尔慷大道还是到汉江、旬河的每一条支流,都能见到白鹭的身影,即使到了赤岩、沙阳、铜钱关、桐木、仁河口、公馆那样的后山,也能见到它们的倩影。在几年来的相处中,我们习惯了白鹭,而白鹭也接受了我们。彼此的目光中少了一些陌生,多了一些熟悉,少了一点怀疑,多了一点真诚,防御的概念淡远了,安全的距离拉近了。
去年夏天,我和文化馆的一位摄影家在神河采风,见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可惜当时距离有点远,没有拍下来。那是在小神河清澈的溪流边,两边稻子接近成熟,淡绿的黄色与周围无际的飞播林相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一群鸭子在水里游玩,嘎嘎地叫着,顺声望去,我突然发现鸭子中间还有几只白鹭跑来跑去,亲如一家,我非常好奇,毕竟是一家一野两种动物,什么时候拆掉了戒备的围墙,挣脱传统的铁索,走到了一起?看着它们两小无猜的样子,我真不知道白鹭会不会和鸭子一起来农家小院作客呢!
其实,白鹭早已融入了人们的血脉,无论它的翅膀离我们有多远,每扇动一下,都牵动着大家的心。
-全文完-
▷ 进入汉江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