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井漫话》这本书是由几位离退休老人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广泛的查阅资料、走访了无数高龄知情者后所出版的一本乡级文献。收集了以金井为中心的双江、观佳、脱甲、范林、高桥、和白沙人文地理而成。志在客观地再现历史,歌颂为国捐躯的英烈,弘扬本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两个文明”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为推动构建“和谐农村”起到更好积极的作用。
“五一”期间,我们和几个朋友带着《金井漫话》这本书,驱车近80公里,来到了长沙县金井地区最边陲的双江镇。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近处丘陵起伏,青山绿水;远处群山怀抱,郁郁葱葱的自然景象。
龙华山,它属长沙境内的第二高峰。座落在长沙、浏阳、平江三县交界之处,素有“峰俊山灵”的美称。与之同脉相连的金盆坦、龙头尖恰似一条巨龙卧居于此,首尾大有合围之势,因而使三山成品字形而遥遥相望。三山的顶部均有一座古刹殿宇掩映在森林之中,当我们站在其中的金盆坦山顶放眼向西眺望,特有的地形地貌所形成的龙、凤、龟、蛇尽收眼底,有当地民谣佐证:“头顶金盆(坦),脚踏凤形(山),左有公狮赶母狮(双狮山),右有九棍扶一耙(九条直线山丘相连一似猪八戒的云耙),前有蟾推鲤鱼走(两山形象逼真且紧相连),龟蛇二将守水口(一条清河在两个紧口处各有一山,另加山脚均有一庙)”,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团山,就座落在这个方圆几十公里的大半圆形的群山之中而得其名,这个不大的自然村,曾出过不少名人志士,也保留着很多古代的民间建筑:
双节桥的故事。双节桥静卧于村北的两条小河交汇处。全部是花冈石结构,一礅二孔,桥长一丈六尺,宽有四尺余。桥礅南侧有一青石碑记载:在清朝嘉庆年间,一对婆媳都因少妇丧夫守寡,为了维护封建礼教,保持侦节,双双以不另嫁为荣,抚侄为嗣,但朝廷并未褒奖。一则为了纪念祖母与继母的侦节情操,二则方便周边过往行人。咸丰年间时值十五岁的继子孙锡国拿出家中积蓄,以孝慈之心修建此桥,取名为“双节桥”。从而可见,一本《女儿经》的封建礼教束缚了那个年代妇女的侦操,充分体现了当时的一夫多妻、夫亡女不再嫁的男女不平等关系。
铁匠坡老屋。相传明代有一位居住在此的铁匠,从小聪明好学,有一手打铁的好手艺,加上勤奋诚实,方圆几十里的农民都来找他打造农具,生意的红火让他慢慢地积攒了不少银两,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为了让家中老小过上更加富裕生活,大动土木,兴建了这座三进九院的豪宅,采用灰砖和泥砖混合而成,所有门窗都是木工精细雕花装饰,天心小院一律都是青砖铺砌,非常讲究且豪气。直到解放后,大部房屋才分给贫苦农民居住,其中就有具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的夫人、全国政协常委廖静文女士就在这里居住了七年,现部分房屋仍保存完整。
大革命时期,这一带农民武装斗争较为活跃,承祖赤卫队就经常活动于此地一带,双江乡的农民协会是湖南早期革命组织之一。中国共[chan*]党杰出的革命活动家、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毛泽东的好战友柳直荀;著名的早期革命活动家,被人们称为“三三”的杨立三、余考三、李俊三(山)等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后,在那个白色恐怖的中国,这个村的革命志士也同样遭到了血腥镇压,饶寿根、张义昌、袁仁富等10多名赤卫队员英勇就义;饶保富、戴吉阶、饶柏文等近20名红军战士也是从这个红色的村庄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全部战死在沙场;红三军团十六军战士饶炳华在参加平江龙门厂争夺战中光荣献身,牺牲时年仅14岁。
当我们寻找着往昔的痕迹时,踏行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仿佛听到当年的枪声,也仿佛看到了一幅更加美好的蓝图展现在眼前,满山遍野的茶文化,将会带着团山人民走出湖南。
-全文完-
▷ 进入汀湘雨阁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