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八世纪中叶,亚洲大陆上最强盛的帝国——李唐帝国终于在一声渔阳鼙鼓之中骤然崩溃,一时间,惊变与激荡的飙风席卷了整个帝国。唐玄宗在惊慌失措之下,急调当时镇守西域四镇的劲旅赴难中原,然而,他做梦也没想到,西域劲旅这一离去,便再也没有回到那片先烈们用鲜血和热泪换来的土地,而一曲壮士守边死国的慷慨悲歌便悄然奏响。
广德元年,即公元763年,吐蕃攻陷关陇,于是“数年间,西北数十州相继沦没,自凤翔以西,汾州以北,皆为左衽。自此西域遂绝,不知存亡。”史书的简略记载,似乎使我们难以知道整个西域失手的过程及时间范围。但我们却有必要的得知那些留守的四镇战士是如何在吐蕃人强横的铁蹄下苦战支撑的·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比如北大的王小甫先生,日本的森安孝夫等都作了较成功的尝试。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大国的霸权衰落都不是一下子丧失殆尽,而是要经过一个垂死挣扎的过程,唐帝国亦如此。事实上,安史后帝国在西域留守的军队仍有一定的实力,这可以从765年的一篇文书中看出 ,其中有 “差郑支使往四镇求救援河西兵马一万人” “四镇骁雄,伫排风而骤进” 句子。可见,当时的军队无论是数量还是战斗力仍比较可观。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此时的安西军毕竟已不是开元天宝年间的天可汗之兵。正如日本学者森安孝夫说的那样:747年高仙芝远征以后进入唐朝势力范围的诸国据吐蕃史料记载又臣属于吐蕃,而与中原中断联系的安西守军无法制止这种情况,他们的力量最多只够据守安西四镇的主要城市及周围地区。不过我们也须注意一点,塔里木盆地素称绿洲城郭,守住了绿洲诸城就等于守住了诸国,所以,王小甫认为此时的四镇仍在唐手。
吐蕃人先是攻破了蒲昌海(今罗布泊)附近的石城和屯城,依此为据点进攻安西。宝应元年伊州失陷。但事情并不会这么简单,孤守安西的残军在外援断绝的情况下仍与吐蕃大军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争夺战,这场战争进行得异常激烈残酷,主帅伊西北庭节度杨预也死于这场战斗。不久,继任节度使杨志烈率河西军收复伊州。不幸的是,凉州又陷于吐蕃。永泰元年(765)十月,杨志烈为反叛的沙坨兵杀害。杨休明继任 。此时,西域才经回纥路与中央有了联系。
大历三年(768),杨休明战死。大历七年,《喻安西,北府诸将制》提及:“答西州贤士大夫忘身报国之诚”即指杨休明,李秀璋等将士死国一事。由此可见当时西州守军浴血奋战以守国疆的艰难处境和悲壮情景。而此时的回纥竟以唐借道为由大肆勒索,诸求无厌。唐政府也只能屈辱忍受,这要是在开元天宝年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781年,经过长期死守的伊西再次失陷吐蕃。
贞元五年,(789)冬开始,吐蕃向唐西域守军发起空前规模的进攻,至次年四月左右,吐蕃联合三姓葛罗禄攻陷北庭。北庭节度杨袭古在弹尽粮绝,军队死伤殆尽的情况下奔逃回纥求救。是年秋,,杨袭古与回纥大相攻夺北庭,反为吐蕃所败。杨袭古也被回纥杀害。至此,整个西域只剩西州还在坚守。贞元八年792,大唐帝国在西域的这最后一个据点,也是一个半世纪前帝国最英武的帝王李世民开始经营西域的第一个据点,在悲壮的氛围中被戏剧性的永远的从大唐版图上删除。更可悲的是,中国人的军队在清以前的近八百年里再也没有踏上只片土地。
吐蕃人追求了一个半世纪的目的终于达到了。然而正如王小甫先生说得那样,他们占有这片土地的时间远没有得到它所花的时间长。从安史之乱到792年西域失手,大唐的将士们竟然在外援断绝四面楚歌的艰苦绝境下坚守西土近四十载,直到最后一座城丧失,能不叫后人仰天长啸,怆然涕下?那些被俘虏的大唐子弟兵们或被屠杀,或被拐卖,其悲惨境遇,自是不言而喻。然而,作为大唐的子民,他们尽力了。我不明白我们的教科书上为何对此只字不提,或者只是一笔代过。难道是历史的尘埃竟将那些忠魂的鲜血彻底的淹没了吗?作为一个历史的研究者,我们有必要站在历史的角度而不是政治的角度来看待历史,对于那些为保卫国疆而流血死难的帝国忠魂们,我们永远都不改忘记,他们的牺牲是值得歌颂的。毕竟在八世纪的中国大陆,民族团结还没有像现在一样政治意味十足,学历史的人应该明白,唐蕃战争是俩国之战,而非兄弟阋于墙。
2007·5·5
-全文完-
▷ 进入郝朝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