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久以前就想写一个有关小桥的文章的感受,但可能是自己太懒,或者说是怕自己水平不行,反而掩盖了小桥这块朴素的“玉”发出的光泽。
其实,和小桥结缘,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后来,随着交往的深入,阅读她的文章,常常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感觉,直到看到她那一篇文章《母亲与那些汉字》,才恍然大悟。小桥就是一块玉,一块朴素的玉。“玉者,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而看过小桥的照片,就会想起诗人徐志摩的诗歌:“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是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那么,阅读她的文章呢,或许如入选藏经阁的文章《盛夏的片断》获奖理由说的那样:“字里行间有一股一泓秋水般恬然的味道,是风格,也如性情。一篇文字静静道来,平常、清淡,甚至不乏细碎,丝丝缕缕的心情透着从容自如的气息,仿佛烟柳拂岸,自有一股清气,读罢,掩卷回味。”
2
散文是一种反对装饰、漠视修辞的文体,它最高的境界,往往是走向平实和淡定,它传递给读者的,永远不会是华丽的辞藻或迷途般的结构,而只会是那颗真实、淳朴的心。所以,如果你认真阅读一个人的散文,就会从中发现作者的品质。也许,这就是梁实秋在《论散文》里说的那样:“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因而,我认为好的散文,至少要体现这二点:一是自由,二是真实,只有这样,散文的味道才能熬出来,才能像一股山泉慢慢滋润一个人的心灵。
小桥的散文,正是体现上面的两点。清新,自然,亲切,随意,构成了她的散文一道美丽的风景。比如,阅读《盛夏的片断》,读着读着就会停下来,心里就有一种惊讶:她那么朴素的语言怎么就能深入一个人的灵魂呢?后来,读她其它的文章,才慢慢体会出那是因为她的文字里那种人生的味道,也正是我们所经历的,只不过,那种情感一直潜伏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没有被发掘。因而,这样的阅读是轻松的,可以随时拿起来读,也可以随时放下,而不像一些散文,真切的东西难寻踪迹。或者可以这样说,这正是现代散文的困惑,即在发现个人的同时,如何表现一个真实的自己呢?小桥做到了这一点,不信你看看这一篇《我的老爸》。
“自从他看了《不见不散》后,就不可救药的喜欢上了冯氏的片子。他像个十足的追星族,清楚冯小刚的出身、成长、个人爱好、受教育程度,甚至喜欢人家那一笑露出的很专利的牙。于是,在那个初春的日子里,他跑遍了大大小小的音像店,淘到那些贺岁及不贺岁的录像带和光盘,反复的看,反复的没事偷着乐。反复的感叹:你说葛优那张莫明其妙的脸,怎么就有这么莫明其妙的魅力呢?为了找到原版的《大腕》,他就在那个沙尘暴的天气里足足的逛了两小时,吃了许多的沙子,带回家许多的沙子,光盘是藏在怀里的,所以没有沙子。那种执著让我哭笑不得。他动不动就说:看人家刚子,片子拍的多实在。每一部都蕴含了中国百姓生活的传统伦理,那是京味文化的积淀。他是为全中国13亿人拍电影呀。多辛苦啊。那种慈爱就恨不得煲了鸡汤到片场去探班。”
这样的散文,你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形象的生动的人物存在,而这种存在,对于散文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不然,就算你的语言再美,结构布置得再好,也是枉然的。可以试想,如果在文章里看不到一个人的胸襟和旨趣,这样的文字,如何感染人?又如何不俗?在我看来,小桥的文章感人而又不俗,正是做到了如张爱玲说的那样:“散文是读者的邻居。”对于邻居,你能说些什么?无非是家长里短,唠唠叨叨,但“看似零散的片断,不求大而全的文字随意而讲究,清晰而贴切于心灵,凸显出对生活的真挚思考。”(入选藏经阁作品《日记九月》获奖理由)
3
其实,小桥的散文,只适合阅读、回味和享受,但它并不适合阐释。这一点,也可以从朱自清、梁实秋、周作人、沈从文、汪曾祺等人的散文体现出来。这一类散文,你知道它好,却很难说清楚它到底好在哪里?我想,这个时候的阅读者,只要做一个用心的读者就行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出作者隐藏在文字里的真、善、美,才能从优美的散文中找到自己内心对抗这个喧嚣时代的武器,从而洗尽浮华,让灵魂升华,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
因而,我还是停止这些枯燥的评论,细细体味这些优美的文章。同时,也想告诉小桥,你依然是那一块朴素的玉,依然有玉一样的温润和透彻。
“原来,这个世界,没有谁在原地等你。”(《走过繁华》)
挺住,意味着一切,而一切皆有可能。
“哪怕是最悲哀的时刻降临,也并不意味着幸福和快乐不会重返我们的身边。”
本文已被编辑[古草]于2007-5-5 16:15:51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北方的雪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