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心里有些诚惶诚恐,怕的是得罪了佛。可是在看了一些关于禅的文章之后,并联想到一些关于出家修禅的事件,不觉十分感触。所以,此文的观点也仅属个人浅见,而无关宗教信仰。
在2005年第三期的《正觉之音》中,笔者读到一篇关于禅的文章,其中说到禅者开悟以后的精神境界、人生态度有三个方面:一是孤峰独宿,意是他的心灵独立了,摆脱了一般人具有的对外在环境的依赖,就像一个隐士住在高高的山顶,住在凡人不到的地方;二是立处皆真,意是禅师的心,已经从好恶的情绪里解脱出来,无忧、无悔、无怨;三是做牛做马,意是从自私里解脱出来,一切行为都是奉献。假设这三个境界可以成真,我们姑且按这三条境界来分析一下,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最终开悟而成为禅师。
关于心灵独立。心灵独立,是指人的心灵不受外界环境干扰,这个外界不仅包括自然界,更重要的是指人的世界。然而,人作为一个人存在的基本前提就是人的社会性,是在与人的交往中使自己成为人的。可见,即使我们把养育人同时也是人的改造对象的自然环境排除开去,也没办法否定“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社会化中成长起来的人,又把自己从环境中异化出去而使自己凌驾于环境之外,可是这个人真能全身而退吗?人在世俗关系、人化环境中,心却游离在外,呵呵,如果不想说谎,这大概只有自闭症或孤独症等精神病患者才能真正做到吧。如此看来,要成为开悟的禅师的正常人,也就只能选择远离市井的寺院完成他的清修,至于回到尘世还能不能做到完全的心灵独立,大概就是个人造化了。
关于喜恶情绪。喜恶情绪,是一个正常人的基本情感。作为禅师,却不允许有个人喜恶之情,这大概是禅师们所追求的一种大善境界。而我是一凡夫俗子,很难理解这种无情无欲的向善。在我看来,越是有情之人,越能做到关爱他人,也越能做到嫉恶如仇,社会正义和善也越能得到彰显。曾经看到弘一大师李叔同,为了出家而不顾家人的伤痛欲绝,可谓真的无情;也看到清朝的顺治皇帝,丢下国家和百姓去一心向佛,虽然可贵却也绝情。也许人们会说他们修炼是为了度己和普救众生,牺牲自己的小家成就大家,呵呵,我却不能理解,不能让身边的人和自己的百姓感受幸福的人如何能让更多的人幸福?因为也有一句名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在我看来,要成为禅者,首先就要无情甚至绝情。无情或绝情之人能否善念天下,我却不得而知。只知道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至少我做不到。
关于奉献。奉献是需要无私的,可我总觉得这种无私奉献,应该是把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包括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拿出来的意思,拿别人奉献的东西去“奉献”,无论如何也与我所理解的奉献相去甚远。无私是一种胸怀,却不是一种状态。普通的人要奉献,首先得有私,否则不可能做到无私奉献。禅师本来无私,其奉献也不是我所能理解的奉献。更何况禅师的奉献也不是无私,而是为了功德。这也正印证了一个观点: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的一切活动都有目的性。
因为摆脱不了环境的影响,做不到无情无欲和无私奉献,所以我出不了家,也成不了禅师。但是我却喜欢禅的意境,更崇尚在现实生活中修禅。生活禅的重要理念就是活好当下,热爱生活,关心身边的人,保持内心的平衡。所以窃以为,能做到在现实生活中修禅,把禅的理念运用于生活,就是一开悟的禅者,就是一生活的智者,并不在于形式上的出家还是在家。
-全文完-
▷ 进入吹糠见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