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作家”崔八娃悄然去逝
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名的“战士作家”崔八娃,于1月31日下午13时20分在其家乡安康市汉滨区沈坝镇沙沟村因病悄然故去,享年78岁。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崔八娃曾是闻名全国的战士作家。他的《狗又咬起来了》、《一把酒壶》、《卖子还账》等自传体小说,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其中一些文章还被选入中小学课本。他与当时知名的战士作家高玉宝齐名,被称为“南高北崔”。
崔八娃生于1929年4月23日,在家排行“老八”,乳名叫“八娃儿”。1949年农历3月13日,崔八娃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年底人民解放军挺进大西南,他毅然决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全国开展了扫盲运动,部队推行“速成识字法”,要求大家半个月认字2000个,他不分昼夜地学习,仅用了10天,就达到了会认、会背、会写的水平。刚刚脱盲的高玉宝写的《半夜鸡叫》轰动了军内外,对崔老震动很大,在部队首长柳山杂的精心指点下,他一笔一划地修改创作完成了《狗又咬起来了》一文,发表在《解放军报》上。之后,各大报刊陆续发表很多著名人士的评论文章,轰动效应非常之大。后崔八娃被西北军区授予“学文化模范”,并荣立了三等功。之后他又创作了《一把酒壶》、《卖子还账》、《郭大肚子》等作品发表在《解放军报》上,有些还被《人民日报》转载。1953年4月底他到北京参加“五一”观礼,受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同年10月在北京参加第二次全国文代会,被郭沫若、巴金、茅盾等人接见。他的封笔之作是1956年发表在《解放军报》上的小说《催生》。1958年他主动要求退伍回乡当了农民,一直到今。
2005年12月,崔八娃身体不适,出现吐血现象,2006年2月28日被送入安康市铁路医院治疗,确诊为肺癌,5月28日病情稳定后出院回家作保守治疗。其住院期间,省市文艺界领导曾前往医院看望慰问。
在获知崔八娃去世的消息后,中国作协副主[xi]、陕西省作协主[xi]陈忠实,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雷涛委派安康市作协有关领导前往吊唁,当地政府也组织了邻近3个村的400余户居民参加了追悼吊唁,2月2日下午2时崔八娃遗体在乡亲们依依不舍的目光中下葬。
作家表示:象他那样作文作人
中国作协副主[xi]、陕西省作协主[xi]陈忠实:学习崔八娃的艰苦创作精神,做人民满意的优秀作家。
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雷涛:崔八娃勤奋为文、忠诚为人的高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缅怀崔八娃,贵在搞好文学创作,繁荣文学艺术。
安康市作家协会主[xi]张虹:崔八娃先生虽然生长在安康,但却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走红全国。他以其顽强拼搏、艰苦追求,成为安康的骄傲、陕西的骄傲,是安康乃至中国文坛的闪亮名片。他对文学、对生活、对人民、对事业、对祖国的赤胆忠诚,将激励广大作家和后人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努力为繁荣文学事业、构建和谐社会付出不懈的努力,做出积极的贡献。
安康市作协副主[xi]、安康学院中文系教授孙虹:崔八娃先生是从文盲到作家,经历了痛苦的人生转型,书写了辉煌的人生历程。研读他的作品,不难看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品读他的人生,不难看出他对命运的热爱。热爱生活、热爱命运,是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和成熟标志。崔八娃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文学精神将永远照耀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家人表示:象他那样回馈社会
妻子邓大芝:同他生活一生,是幸福的!自己从没有考虑过生活问题,丈夫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他还是不想离开我们,在住院期间,他把别人散发治肺癌的宣传单看了一遍又一遍,叫我们去给他买药。现在三儿子还没有成家,他最操心。
长子崔永志:父亲的逝世对于我们全家是一个损失。父亲的为人很好,在我们村子威望很高,经常有人请他去处理民事纠纷,调解家庭矛盾。父亲经常教导我们,不要给组织找困难。
长媳郑自侠:从上学学习崔八娃的课文,到后来做了崔八娃的长媳,父亲无论是对自已的做人还是工作,都是一种鞭策。父亲做事认真,诚恳待人,经常提醒我们管钱要分清公与私,很有教育意义。现在虽然父亲逝世了,自己更会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追求上进。
长孙崔淼淼:今年我才18岁,是西安银行学校的在校学生。因为爷爷是名人,自己很骄傲,尤其是对自己在学校学习、在社会做人、在家里做事教育意义很大。
当地干部表示:象他那样热爱家乡
沈坝镇政府干部洪江:崔八娃病逝前住在无公路的深山野林中,哪儿也不去,谁也不找,靠他每月的退休金艰难的生活着。70多岁的他还和老伴厮守着一院旧房,春看山绿,秋看山黄,该播种时播种,该收获时收获,过着普普通通的农民生活。生前他,记忆力仍很好,说话不失儒雅,没有重语,人也诚实,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沙沟村村委会主任王会安:崔八娃在我们村威望很高,也是迄今为止第一个走出大山的作家。他的去世,对我们来说真是一种遗憾。
沈坝镇民政干部王显平:崔八娃是一位很有名望的文化人,各家媒体、各级组织都采访过看望过,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崔八娃退休这么多年来廉洁自律,过着清贫的生活。老房子都要垮了,还住在里面,老婆、子女都是农村人,不要求解决。他的高风亮节值得我们学习。
沈坝中学党支部书记叶启林:崔八娃这么一个大作家,对于我们开展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教材。我们将在今后教育学生时,让他们永远不要忘记作家的事迹,刻苦学习并把这种精神延续下去。
同事表示:象他那样爱岗敬业
原沈坝镇信用社主任陈鸿钦:崔八娃虽然出生在旧社会,但是他能适应新社会的发展,以自己的事迹教育人,以自身的传统感动人。他对共[chan*]党很感激,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对后代及同事的教育也是很严格的。他一生清廉,从不多用一分钱,开会、下村、入户基本上都是步行。他用自己的行为教育同事,要为人民辛勤工作,做一个正直清廉的人,不辜负党的培养。
汉滨区劳动信用社主任王兴顶:在我们农村信用社工作的同志,就需要崔老这种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信念。他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对我们也很适用。听到崔老逝世的消息,心里很难受。
部队官兵表示:象他那样执著追求
安康消防支队政委朱玉朝:崔八娃的故事自从报刊刊登后,广大消防官兵都十分关心他老人家的生活境况。最让官兵敬佩的是崔老只学会了2000多字,便写出《狗又咬起来了》等名著,这种对文学事业的执着,就是对我们这代军人的鞭策。同时告诫我们不要忘记历史,更不忘历史上的人物包括崔老在内。
汉滨区消防大队指导员赵明,我们军人就是要学习崔老这种对事业的执着和追求,这种精神应该在我们身上延伸下去。
崔八娃人生履历
1929年4月23日生于汉滨区沈坝镇沙沟村,祖籍湖北。1949年农历3月被国民党部队拉壮丁,同年4月随部队在湖北省竹溪县投诚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2年部队转至陕西省凤翔县,参加扫肓学习,秋冬创作成名作《狗又咬起来了》,1953年1月在《解放军报》发表,被《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等30余种报刊转载,20年间译文20余种,选入40余种大、中、小学教材。
1953年2至3月分别被解放军总政治部、兰州军区树为“扫肓标兵”,与高玉宝一道被总政治部授予全军“战士作家”称号。同年赴京参加全国文代会、青代会,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五一”、“十一”分别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台,同年参入中国作协。
1953年2月起在兰州军区文化部从事专业创作,出版《一把铜壶》、《卖子还账》两本著作,先后发表短篇小说、散文、随笔20余件。
1957年夏于兰州速成中学毕业,返回原部队(55师)。
1958年7月从长安县兵役局退伍还乡,历任民兵连长、社教队员、大队长、公社干部、安康日报编辑、生产队长、信用社主任。
1980年冬退休回家,数次当选沈坝镇党代表、人大代表。
2005年12月聘为安康市作家协会名誉主[xi]。
( 王典根)
-全文完-
▷ 进入我们都是农民的后代的文集继续阅读喔!